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血液透析的体外循环血路,该体外循环血路包括动脉管路和静脉管路,所述动脉管路上设有用于与静脉管路相连通的T型管支路;所述T型管支路包括设在导管上的T型管与输液调节装置,所述T型管与动脉管路主路之间还设有小止流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预冲过程不需要反复连接静脉口,达到密闭式预冲的效果,有效减少感染的机会;动脉管路管路自带的T型管方便输液的操作,利用T型管或动脉监测管能完成密闭式回血,回血过程简单,方便护士的操作,同时可以很好地避免了针刺伤不良事件的发生;治疗过程中可通过动脉压传感器持续监测动脉压,从而便于观察通路情况的变化。(*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透析管路
,特别涉及ー种血液透析的体外循环血路。
技术介绍
在血液透析治疗时,血液透析体外循环血路将患者体内血液引至体外经滤器浄化后再输回体内。因此,该装置主要用于建立体外血液循环。血液透析体外循环血路管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操作性、预防感染性是血液透析治疗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目前,血液透析体外循环血路管的预冲方式为开放式,主要由动脉端先引入生理盐水,再将废弃的盐水排到固定的排水ロ或收集盒中;当透析器血区充满生理盐水时,把静脉端接到动脉的侧管上重复循环,以充分预冲透析器。这个过程中,因为需要反复分离和连接静脉端接ロ,因而使血液透析体外循环血路存在较大的污染风险。另外,透析治疗过程中,动脉压カ的检测可以反映血液透析体外循环血路管通路 的变化情況。当动脉压力过低时,提示通路流量不足、动脉管路打折、贴壁或脱针等异常现象,是保证透析质量,维护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保证。但目前的血液透析体外循环血路管上没有设计检测动脉压カ的侧管,不能即时持续监测动脉压力。如若发生动脉穿刺针脱落,机器将无法即时报警,使200 — 300ml/min速度的内瘘渗血事件得不到及时处理。因而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透析结束吋,目前的回血方式多采用先分离动脉端;再用16号针头将动脉端接入生理盐水,从而将管路中的血液回输到患者体内。该过程操作复杂,新护士不容易掌握,分离动脉端时有污染针头的危险,极易发生针刺伤不良事件。综上所述,目前血液透析体外循环血路管存在的不足主要在于预冲过程存在污染的危险、治疗中安全性差及回血过程护理操作复杂,増加护士的工作量和工作风险。这些不足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影响治疗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技术目的是针对现有血液透析体外循环血路的技术不足,提供ー种血液透析体外循环血路。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ー种血液透析的体外循环血路,该体外循环血路包括动脉管路和静脉管路,所述动脉管路上设有莫非氏滴管支路,所述莫非氏滴管设在远离动脉管路主路的导管末梢;所述莫非氏滴管支路上还设有用干与静脉管路相连通的T型管,所述T型管与莫非氏滴管之间还设有输液调节装置,所述T型管与动脉管路主路之间还设有小止流夹。优选的,所述T型管支路还包括莫非氏滴管,所述莫非氏滴管设在远离动脉管路的导管末梢。优选的,所述动脉管路包括通过若干导血管连接在一起的动脉壶及设在壶内的血液滤网、生理盐水输液支路、肝素管支路、若干止流夹及关ロ帽子、泵管、采血ロ组件、软枕、动脉接ロ组件及接头组件;所述第一导血管的一端与动脉接ロ组件相通,另一端与采血ロ组件的一端及T型管支路相连接,且第一导血管与采血ロ组件之间设有大止流夹;所述采血ロ组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导血管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导血管的另一端与软枕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软枕的另一端与第三导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三导血管的另一端与泵内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泵内管的另一端及肝素管支路与第四导血管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四导血管的另一端级生理盐水输液支路与动脉壶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动脉壶的另一端与第五导血管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五导血管与接头组件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接头组件的另一端与关ロ帽子连接。优选的,为了持续监测动脉压,所述泵内管的一端还与动脉压传感器支路连接,所述动脉压传感器支路包括设在导管上的动脉压传感器,所述动脉压传感器与动脉管路主路之间设有小止流夹。优选的,所述静脉管路包括通过若干导血管连接在一起的静脉壶及设在壶内的血液滤网、若干止流夹及关ロ帽子、静脉采血ロ组件、静脉接ロ组件、静脉接头组件与静脉压监测支路;所述第一静脉导血管的一端与静脉接ロ组件相通,所述静脉接ロ组件与静脉壶 之间设有大止流夹;第一静脉导血管的另一端与静脉壶的一端相连接,所述静脉壶的另一端与第二静脉导血管的一端及静脉压监测支路相连接,所述第二静脉导血管的另一端与静脉采血ロ组件的一端相连接,所述静脉采血ロ组件的另一端与第三静脉导血管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三静脉导血管的另一端与静脉接头组件的一端相连接,所述静脉接头组件的另一端与关ロ帽子连接。优选的,为了防止废液四处流出而导致污染与损害,所述体外循环血路还包括废液收集袋,所述动脉接ロ组件与静脉接ロ组件均通过导管与废液收集袋相连通,且所述动脉接ロ组件与废液收集袋之间设有第一止流夹,所述静脉接ロ组件与废液收集袋之间设有第二止流夹。优选的,为方便操作,所述动脉接ロ组件与静脉接ロ组件通过Y型三通管与废液收集袋相连通,所述Y型三通管主管上设有主止流夹。优选的,为放置废液倒流,所述废液收集袋内ロ设有防逆流装置。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预冲过程不需要反复连接静脉ロ,达到密闭式预冲的效果,有效减少感染的机会;动脉管路管路自带的T型管方便输液的操作,利用T型管或动脉监测管能完成密闭式回血,回血过程简单,方便护士的操作,同时可以很好地避免了针刺伤不良事件的发生;治疗过程中可通过动脉压传感器持续监测动脉压,从而便于观察通路情况的变化。该血路主要采用医用级PVC材质制成;因此,管材质地柔软、透明、光洁且无折管性,可避免通路压カ增加或通路不稳定。另外,该血路采用伽玛射线消毒,消毒完成时,依设计,包装袋背面的指示剂变为黄色。附图说明图I为技术血液透析的体外循环血路的整体结构图;图2为技术血液透析的体外循环血路的动脉管路的结构图;图3为技术血液透析的体外循环血路的静脉管路的结构图;图4为技术血液透析的体外循环血路的废液收集袋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目的作进ー步详细地描述,实施例不能在此一一赘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不因此限定于以下实施例。除非特别说明,本技术采用的材料和加工方 法为本
常规材料和加工方法。如图I所示,ー种血液透析的体外循环血路,该体外循环血路包括动脉管路I和静脉管路3。体外循环血路还包括废液收集袋5,动脉接ロ组件17与静脉接ロ组件33均通过导管与废液收集袋5相连通。该血路主要采用医用级PVC材质制成;因此,管材质地柔软、透明、光洁且无折管性,可避免通路压カ增加或通路不稳定。另外,该血路采用伽玛射线消毒,消毒完成吋,依设计,包装袋背面的指示剂变为黄色。如图2所示,动脉管路I上设有莫非氏滴管支路,莫非氏滴管Ilc设在远离动脉管路I主路的导管Ild末梢。莫非氏滴管支路上还设有用于与静脉管路2相连通的T型管11a, T型管Ila与莫非氏滴管Ilc之间还设有输液调节装置11b,T型管Ila与动脉管路I主路之间还设有小止流夹。动脉管路I包括通过若干导血管连接在一起的动脉壶12及设在壶内的血液滤网12a、生理盐水输液支路13、肝素管支路21、若干止流夹及关ロ帽子、泵内管14、采血ロ组件15、软枕16、动脉接ロ组件17及接头组件18。具体地,动脉壶滴ロ室内设有血液滤网,可阻挡血块进入病患体内。第一导血管19a的一端与动脉接ロ组件17相通,另一端与采血ロ组件15的一端及T型管支路11相连接,且第一导血管19a与采血ロ组件15之间设有大止流夹10a。采血ロ组件15的另一端与第二导血管19b的一端相连接。第二导血管19b的另一端与软枕16的一端相连接。软枕16的另一端与第三导血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血液透析的体外循环血路,该体外循环血路包括动脉管路(1)和静脉管路(3),所述动脉管路(1)上设有莫非氏滴管支路,所述莫非氏滴管(11c)设在远离动脉管路(1)主路的导管(11d)末梢;其特征在于:所述莫非氏滴管支路上还设有用于与静脉管路(2)相连通的T型管(11a),所述T型管(11a)与莫非氏滴管(11c)之间还设有输液调节装置(11b),所述T型管(11a)与动脉管路(1)主路之间还设有小止流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符霞,梁馨苓,宋利,庾瑞红,邱碧辉,刘敏芬,许德珍,刘志杭,叶锡兰,温建霞,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人民医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