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行星齿轮装置,其中,多个双小齿轮布置在太阳轮和内齿圈之间,所述行星齿轮装置可以包括第一小齿轮和第二小齿轮,第一小齿轮与太阳轮和第二小齿轮在三个点相接触,同时第二小齿轮与内齿圈和第一小齿轮也在三个点相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行星齿轮装置,并且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行星齿轮装置,其通过减少施加至双小齿轮类型中的小齿轮轴的负载,而具有极佳的耐久力和高的效率。
技术介绍
通常来说,环境友好型车辆(environmental friendly vehicles)最近要求使用多级的自动变速器,以满足有关环境和燃料效率的规定,并且这种变化变得逐渐加快。在所要求的自动变速器的多级中,因为级数增加,而级间比减少,所以要求利用有限数量的行星齿轮和摩擦构件的同时,还要能够完全地提供所期望的传动比。然而,由于技术和其他方面的原因,要将其完全实现肯定是很困难的。 行星齿轮装置包括太阳轮、内齿圈、小齿轮(pinion gear)、以及行星架。通常,在单小齿轮行星齿轮(single pinion planetary gear)中,杠杆比(a/b)表示为Zr(内齿圈的齿数)/Zs (太阳轮的齿数)=a/b,其中,当杠杆比(a/b)接近至I时,其构造是不能实现的。另一方面,在双小齿轮行星齿轮(double pinion planetary gear)中,杠杆比(a/b)表示为Zr(内齿圈的齿数)/Zs(太阳轮的齿数)-1 =a/b,其中,因为Zr/Zs = 2,即使杠杆比(a/b)接近至I,其构造也是能够实现的。由于当杠杆比(a/b)接近至I时行星齿轮装置的性能可以增加,所以对于级数较多的自动变速器来说,杠杆比(a/b)接近至I的行星齿轮装置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由于单小齿轮类型的行星齿轮不可能实现杠杆比(a/b)接近至1,所以双小齿轮类型的行星齿轮装置被应用到级数较多的自动变速器。然而,双小齿轮类型的行星齿轮装置具有过多的负载施加到小齿轮轴的结构问题。图I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双小齿轮类型的行星齿轮装置,其中示出了过多的负载施加到小齿轮轴的结构。如图中所示,所述行星齿轮装置包括多个双小齿轮12,每个双小齿轮12具有第一小齿轮13和第二小齿轮14,它们通过小齿轮轴13a和14a而形成一对,该小齿轮轴13a和14a装配在太阳轮10和内齿圈11之间的行星架上。第一小齿轮13与太阳轮10相接触,第二小齿轮14与内齿圈11相接触并且仅在一个方向上和第一小齿轮13相接触,其中,第二小齿轮14与第一小齿轮13间隔开距离A。然而,在这样的结构中,力Fl施加到第一小齿轮13和第二小齿轮14之间的接触面,并且存在有径向力,这样,较大的合力施加到小齿轮轴13a和14a,从而效率和耐久力必然是低下的。图2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双小齿轮类型的行星齿轮装置的另一个例子。如图中所示,行星齿轮装置包括多个双小齿轮22,每个双小齿轮22具有第一小齿轮23和第二小齿轮24,它们在太阳轮20和内齿圈21之间形成一对。第一小齿轮23与太阳轮20相接触,第二小齿轮24在两个方向上与第一小齿轮13相接触,并且第二小齿轮24与内齿圈21相接触。在这样的类型中,在多个双小齿轮其中一个的双小齿轮30中,第一小齿轮33不与太阳轮20相接触,从而至少一个第一小齿轮33与太阳轮20间隔开距离B。然而,根据这样的结构,扭矩不会从太阳轮20传输到至少一个第一小齿轮33,从而在第一小齿轮23上的力Fl必然要增加以传输相同大小的扭矩(T = N*R*F1,其中T为扭矩,N为齿轮数、R为半径,Fl为力)。这样的结果会与增加数量以减少施加在第一小齿轮23上的力Fl的大小的目标不符合,并且效率必然会降低。此外,由于第二小齿轮34和35产生的径向力,行星齿轮装置的总的力的径向平衡会被破坏,第二小齿轮34和35在第一小齿轮33的两个方向与之接触,该第一小齿轮33不与太阳轮20相接触,并且,行星架和内齿圈21的运动变得不是均匀的,而是不均匀的,从而·必然会引起振动。公开于该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一般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致力于提供一种用于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装置,其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太阳轮和内齿圈之间布置多个双小齿轮而将施加至第一小齿轮的力减少1/2,并抵消径向力,并且减少施加至小齿轮轴的力从而具有很高的效率并能提高耐久力,其中第一小齿轮与太阳轮相接触,第二小齿轮与内齿圈相接触,并且第一小齿轮和第二小齿轮相接触。在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行星齿轮装置,其具有布置在太阳轮和内齿圈之间的双小齿轮,其中,所述双小齿轮的每一个可以具有安装在小齿轮轴上的行星架,所述小齿轮轴可以为转动轴,并且,所述双小齿轮的每一个可以包括第一小齿轮和第二小齿轮,该第一小齿轮和第二小齿轮可以布置为彼此相接触,并且可以分别在一点与所述太阳轮相接触以及在一点与所述内齿圈相接触。多个所述双小齿轮可以在所述太阳轮和所述内齿圈之间布置为多对,所述双小齿轮具有第一小齿轮和第二小齿轮,该第一小齿轮和第二小齿轮组成一对,并且,所述第一小齿轮和所述第二小齿轮可以在三点进行接触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中,所述行星齿轮装置可以包括布置在太阳轮和内齿圈之间的多个双小齿轮,其中,所述双小齿轮的每一个可以具有第一小齿轮,所述第一小齿轮具有第一小齿轮轴,其中所述第一小齿轮可以与所述太阳轮相接合;第二小齿轮,所述第二小齿轮具有第二小齿轮轴,其中所述第二小齿轮可以与所述内齿圈和所述第一小齿轮相接合;以及行星架,所述行星架安装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小齿轮轴上,其中,每个双小齿轮可以连续地布置在所述太阳轮和所述内齿圈之间,并且双小齿轮的第二小齿轮可以与相邻的双小齿轮的第一小齿轮相接合,从而,每个双小齿轮的第一小齿轮可以与所述太阳轮和相邻的第二小齿轮在三个点相接触,并且每个双小齿轮的第二小齿轮可以与相邻的第一小齿轮和所述内齿圈在三个点相接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由于布置在太阳轮和内齿圈之间的多个双小齿轮在两个方向上彼此相接触,所以可以将施加在小齿轮之间的力减少一半,并且抵消径向力。因此,可以减少施加至小齿轮轴的力,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效率和耐久力。通过纳入本文的附图以及随后与附图一起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原理的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和装置所具有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清楚或更为具体地得以阐明。附图说明图I和图2是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双小齿轮类型的行星齿轮装置的构造的视图。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双小齿轮类型的行星齿轮装置的构 造的视图。图4和图5是示出了将根据现有技术和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双小齿轮类型的行星齿轮装置的操作进行比较的视图。其中在图4中,<A>是现有技术a,〈B〉是本专利技术;在图5中,<A>是现有技术b,〈B〉是本专利技术。应理解的是,附图呈现了阐述本专利技术基本原理的各个特征的一定程度的简化表示,从而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本文所公开的本专利技术的特定设计特征,包括例如特定尺寸、定向、位置以及形状,将部分地由具体意图的应用以及使用环境所确定。在附图中,附图标记在全部的几个附图中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相同或者等效的部分。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将具体参考本专利技术的各个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的实例被显示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专利技术将与示例性实施方式相结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意识到,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专利技术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行星齿轮装置,其具有布置在太阳轮和内齿圈之间的多个双小齿轮,其中,所述双小齿轮的每一个具有安装在小齿轮轴上的行星架,所述小齿轮轴为转动轴,多个所述双小齿轮布置为多对,其中所述双小齿轮具有在一点与所述太阳轮相接触的第一小齿轮和在一点与所述内齿圈相接触的第二小齿轮,该第一小齿轮和第二小齿轮组成一对;并且所述第一小齿轮和所述第二小齿轮在三点进行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钟述,黄真荣,李赫浚,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