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氧器雾化喷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66589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0 21:40
除氧器雾化喷嘴,包括外筒体,外筒体的内壁带有台阶,外筒体内套有喷雾筒,喷雾筒底部伸出外筒体;喷雾筒带有盆缘,盆缘以及喷雾筒的外壁面分别与外筒体内壁带有的所述台阶的垂直壁面接合,合围成一个间隙区,在所述间隙区内沿喷雾筒的外周环绕安装有弹簧;盆缘的顶面与与外筒体内壁带有的所述台阶的水平台面接合,在所述接合面上装置盖板,盖板带有通孔;喷雾筒的筒底开有通孔,吊环螺钉通过所述通孔与喷雾筒固接;喷雾筒下部的筒壁面分层开有通孔,每一层上的通孔沿喷雾筒外周成螺旋布置,所述通孔带有斜角α,且所述通孔的大小自上而下渐次变小。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能自动适应流量的变化而保持凝结水雾化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除氧器设备,尤其涉及除氧器雾化喷嘴
技术介绍
雾化喷嘴是除氧器系统中除氧的主要设备之一,其作用是将冷凝水或者补充水雾化后喷入除氧器。在一些发电站的水循环系统中,由于提供给除氧器的冷凝水流量不稳定,导致喷嘴的雾化效果较差。而在小型火力发电机组中,由于冷凝水流量比较小,喷嘴内外的压强差小,压差不足以使水流产生足够的流速,使得水流不能充分雾化,最终影响到除氧系统的水汽热交换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点进行改进,提供一种除氧器雾化喷嘴,其结构简单,能自动适应流量的变化而保持凝结水雾化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除氧器雾化喷嘴,包括外筒体,外筒体的内壁带有台阶,外筒体内套有喷雾筒,喷雾筒底部伸出外筒体;喷雾筒带有盆缘,盆缘以及喷雾筒的外壁面分别与外筒体内壁带有的所述台阶的垂直壁面接合,合围成一个间隙区,在所述间隙区内沿喷雾筒的外周环绕安装有弹簧;盆缘的顶面与与外筒体内壁带有的所述台阶的水平台面接合,在所述接合面上装置盖板,盖板带有通孔;喷雾筒的筒底开有通孔,吊环螺钉通过所述通孔与喷雾筒固接;喷雾筒下部的筒壁面分层开有通孔,每一层上的通孔沿喷雾筒外周成螺旋布置,所述通孔带有斜角α,且所述通孔的大小自上而下渐次变小。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喷雾筒下部外周上的通孔沿轴向分层均布,并且相邻层上的孔交错布置。所述斜角α为4一 5°,所述每一层通孔的中心连线与水平线之间所述螺旋布置的螺旋角β为I一 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 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通过弹簧的使用、可移动喷雾筒以及喷雾筒下部不同孔径的通孔的设计,能自动适应流量的变化而保持凝结水雾化的效果,尤其是在小流量时,通过细孔以及带斜角通孔螺旋布置的设计,保证水流流速基本稳定,从而保证小流量时雾化的效果。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喷雾筒的结构示意图,为局部剖视图。图3为喷雾筒下部的筒壁面上通孔的展开图。图4为图2中A部的局部剖视和放大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见图I、图2、图3,本专利技术包括外筒体1,外筒体I的内壁带有台阶,外筒体I内套有喷雾筒2,喷雾筒2底部伸出外筒体I ;喷雾筒2带有盆缘21,盆缘21以及喷雾筒2的外壁面分别与外筒体I内壁带有的所述台阶的垂直壁面接合,合围成一个间隙区6,在所述间隙区6内沿喷雾筒2的外周环绕安装有弹簧3 ;盆缘21的顶面与与外筒体I内壁带有的所述台阶的水平台面接合,在所述接合面上装置盖板4,盖板4带有通孔;喷雾筒2的筒底开有通孔,吊环螺钉5通过所述通孔与喷雾筒2固接;见图I、图2中的局部剖视区以及图3,喷雾筒2下部的筒壁面分层开有通孔,每一层上的通孔沿喷雾筒2外周成螺旋布置,见图3、图4,所述通孔为斜孔,所述通孔带有斜角α,且所述通孔的大小自上而下渐次变小;所述喷雾筒2下部外周上的通孔沿轴向分层均布,并且相邻层上的孔交错布置,且所述通孔的斜角α为4一 5°,所述通孔每一层螺旋布置的螺旋角β为I一 2°。本专利技术的运行过程如下 本专利技术安装在除氧器设备内部,盖板4与除氧器的进水管通过法兰连接,从加热器产生的凝结水经除氧器进水口及盖板4上的所述通孔流入喷雾筒2,在凝结水的重力作用下,喷雾筒2压缩弹簧3并向下移动,当喷雾筒2向下移动至喷雾筒2上的所述通孔伸出外筒体I的底部时,喷雾筒2下段上的部分通孔伸出外筒体I的底部,暴露在外筒体I的外部、除氧器的容器内,在压差的作用下,凝结水从喷雾筒2上暴露在外筒体I外部的所述通孔由内向外喷出,由此形成水雾,所述水雾与喷雾筒2下方的高温蒸汽接触进行热交换,由此析出氧气及不凝结气体,从而达到除氧的目的。见图3、图4,喷雾筒2下部的所述通孔带有斜角并螺旋布置,且所述通孔的大小自上而下渐次变小,当凝结水的流量小时,喷雾筒2下部伸出外筒体I的部分就少,为了保证流速基本稳定,从而保证小流量时雾化的效果,因此喷雾筒2上最下部的所述通孔孔径相对上面的所述通孔孔径要小。当除氧结束,凝结水不再进入除氧器,喷雾筒在弹簧3的作用下自动复位,吊环螺钉5的设置是作为排污口来使用,排污时,拆下吊环螺钉5,杂质从喷雾筒2筒底上的所述通孔排出。以上描述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不是对专利技术的限定,本专利技术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权利要求1.除氧器雾化喷嘴,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体(1),外筒体(I)的内壁带有台阶,外筒体(I)内套有喷雾筒(2 ),喷雾筒(2 )底部伸出外筒体(I);喷雾筒(2 )带有盆缘(21),盆缘(21)以及喷雾筒(2)的外壁面分别与外筒体(I)内壁带有的所述台阶的垂直壁面接合,合围成一个间隙区(6),在所述间隙区(6)内沿喷雾筒(2)的外周环绕安装有弹簧(3);盆缘(21)的顶面与与外筒体(I)内壁带有的所述台阶的水平台面接合,在所述接合面上装置盖板(4),盖板(4)带有通孔;喷雾筒(2)的筒底开有通孔,吊环螺钉(5)通过所述通孔与喷雾筒(2)固接;喷雾筒(2)下部的筒壁面分层开有通孔,每一层上的通孔沿喷雾筒(2)外周成螺旋布置,所述通孔带有斜角α,且所述通孔的大小自上而下渐次变小。2.按权利要求I所述的除氧器雾化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筒(2)下部外周上的通孔沿轴向分层均布,并且相邻层上的孔交错布置。3.按权利要求I所述的除氧器雾化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斜角α为4一5°,所述每一层通孔的中心连线与水平线之间所述螺旋布置的螺旋角β为I一 2°。全文摘要除氧器雾化喷嘴,包括外筒体,外筒体的内壁带有台阶,外筒体内套有喷雾筒,喷雾筒底部伸出外筒体;喷雾筒带有盆缘,盆缘以及喷雾筒的外壁面分别与外筒体内壁带有的所述台阶的垂直壁面接合,合围成一个间隙区,在所述间隙区内沿喷雾筒的外周环绕安装有弹簧;盆缘的顶面与与外筒体内壁带有的所述台阶的水平台面接合,在所述接合面上装置盖板,盖板带有通孔;喷雾筒的筒底开有通孔,吊环螺钉通过所述通孔与喷雾筒固接;喷雾筒下部的筒壁面分层开有通孔,每一层上的通孔沿喷雾筒外周成螺旋布置,所述通孔带有斜角α,且所述通孔的大小自上而下渐次变小。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能自动适应流量的变化而保持凝结水雾化的效果。文档编号B05B1/30GK102897864SQ201210371930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9日专利技术者杨鹤林 申请人:无锡联营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除氧器雾化喷嘴,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体(1),外筒体(1)的内壁带有台阶,外筒体(1)内套有喷雾筒(2),喷雾筒(2)底部伸出外筒体(1);喷雾筒(2)带有盆缘(21),盆缘(21)以及喷雾筒(2)的外壁面分别与外筒体(1)内壁带有的所述台阶的垂直壁面接合,合围成一个间隙区(6),在所述间隙区(6)内沿喷雾筒(2)的外周环绕安装有弹簧(3);盆缘(21)的顶面与与外筒体(1)内壁带有的所述台阶的水平台面接合,在所述接合面上装置盖板(4),盖板(4)带有通孔;喷雾筒(2)的筒底开有通孔,吊环螺钉(5)通过所述通孔与喷雾筒(2)固接;喷雾筒(2)下部的筒壁面分层开有通孔,每一层上的通孔沿喷雾筒(2)外周成螺旋布置,所述通孔带有斜角α,且所述通孔的大小自上而下渐次变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鹤林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联营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