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椎体复位并行椎体融合固定,最终恢复脊柱正常的矢状序列和力线关系的腰椎椎体间撑开提拉复位钳,提拉手柄Ⅰ的头部与合拢手柄Ⅱ的头部绕铆钉旋转形成钳体旋转动配合,螺杆穿过合拢手柄Ⅱ尾部侧面的通孔与提拉手柄Ⅰ尾部的三角卡槽呈卡扣式动配合,螺母内嵌于合拢手柄Ⅱ的通孔内且与螺杆呈螺旋动配合,提拉手柄Ⅰ为中空管槽结构,伸缩提拉条从提拉手柄Ⅰ的头部中穿出后与合拢手柄Ⅱ头部的钳嘴共同形成伸缩提拉嘴,伸缩提拉条尾部穿过螺旋柄。优点:一是解决了腰椎椎体间手术所需要解决的让椎体实现横向和竖直方向复位的目标;二是该腰椎椎体间撑开提拉复位钳能够满足不同受损脊椎的手术需要,既能满足大的提拉动作,又能对局部病体脊椎进行精确细微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治疗脊椎损伤、滑脱等疾患时用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将滑移的椎体复位并行椎体融合固定,最终恢复脊柱正常的矢状序列和力线关系的腰椎椎体间撑开提拉复位钳,属于医疗器械制造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治疗脊椎损伤、滑脱等疾患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采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将滑移的椎体复位并行椎体融合固定,最终恢复脊柱正常的矢状序列和力线关系。由于脊椎滑脱的形成是一个慢性的病理过程,病变节段在长期异常应力的作用下,局部结构变得紊乱,瘢痕组织增生,椎间隙狭窄,椎间高度丢失甚至融合。而现在手术的工具钳只能将病变的椎体组织撑开,钳体自身无法实现帮助滑脱椎体复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来完成,且多个工具同时手术,对患者的椎间损伤更多,增加了手术风险,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因此要想将滑脱椎体复位,需借助二种不同方向的作用力一是椎体间撑开力,该力可通过“折叠椅”效应完成椎体部分复位。二是作用于滑移椎体的提拉力,通过提拉完成滑移椎体的最终复位。
技术实现思路
设计目的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不足之处,设计一种能够恢复脊柱正常的矢状序列和力线关系的腰椎椎体间撑开提拉复位钳。设计方案为了实现上述设计目的。I、提拉手柄I的头部与合拢手柄II的头部绕铆钉旋转形成钳体旋转动配合的设计,是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之一。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由于螺杆穿过合拢手柄II尾部侧面的通孔与提拉手柄I尾部的三角卡槽呈卡扣式动配合,螺母内嵌于合拢手柄II的通孔内且与螺杆呈螺旋动配合,而提拉手柄I为中空管槽结构,伸缩提拉条从提拉手柄I的头部中穿出后与合拢手柄II头部的钳嘴共同形成伸缩提拉嘴,伸缩提拉条尾部穿过螺旋柄,当钳嘴合拢伸入受损椎体间间隙时,向内旋转螺杆上的螺母,螺母带动合拢手柄向内合拢,合拢手柄绕铆钉产生旋转,合拢手柄的嘴部逐渐张开,实现撑开椎体间间隙的功能,帮助椎体恢复必须间隙,使椎体在垂直距离得到部分恢复,此时,腰椎椎体间紧压提拉复位钳的钳嘴的上下面,然后向内旋转螺旋柄,使提拉手柄内的伸缩提拉条随着螺旋柄的旋转向外移动,从而牵引滑脱椎体向内移动,实现椎体在水平距离得到部分恢复;最后依靠腰椎椎体间撑开提拉复位钳钳嘴与撑开椎体的摩擦,根据病人手术需要,以提拉的方式缓慢调整滑脱椎体的位置,使滑脱椎体逐渐复位,从而使整个纠正脊椎病变的手术获得成功,这样的医疗器械完全解决了目前脊椎手术中对于受损、滑脱的脊椎进行手术纠正的器械要求,极大的降低了手术难度与风险,有利于病人椎体的康复。2、提拉手柄II的中空管结构为圆形与矩形相结合的中空管槽且伸缩提拉条与提拉手柄II的中空管结构相匹配的设计,是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之二。这样的目的在于为了便于对移位程度较小的椎体进行手术,需要伸入到椎体间的手术钳钳嘴具有水平缓慢移动的功能,为了避免人工操作的误差,则需要缓慢调整手术钳嘴的移动变量,因此将提拉手柄设计成能够适应伸缩提拉条的功能特征的中空管结构,并且该中空管结构为圆形与矩形相结合的特殊剖面结构,以满足提拉伸缩条的特殊结构与功能。3、伸缩提拉条前半部分为长条片状,长条片状的头部单面局部为粗糙面且粗糙面为提拉手柄I的钳嘴外侧,伸缩提拉条后半部分为圆柱形且表面为螺纹,伸缩提拉条与螺旋柄中部开的螺孔呈螺旋动配合的设计,是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之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伸缩提拉条前半部分的长条片状形状能够满足它的头部作为钳嘴时,能够方便插入椎体间隙;而长条片状的头部单面局部为粗糙面且粗糙面为提拉手柄的钳嘴外侧,则能够在钳嘴撑开椎体后,钳嘴外侧的粗糙面能够产生较大摩擦力带动椎体进行位移;伸缩提拉条后半部分为圆柱形且表面为螺纹的设计,能够方便在操作螺旋柄的时候精细调整伸缩提拉条的位移,以提闻手术的的精度。4、合找手柄II的甜嘴外侧为粗糙面的设计,是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之四。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合拢手柄的钳嘴外侧粗糙面与提拉手柄内的伸缩提拉条头部所形成的钳嘴一起,形成能够进一步增大钳嘴头部摩擦力的设计,从而使手术中器械对手术椎体的操控稳定性更强,进一步促进脊椎椎体手术的成功。5、提拉手柄I内侧与合拢手柄II内侧分别固定弹簧片,且两片弹簧片头部相互交叉形成弹性体的设计,是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之五。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相互头部交叉的弹性片能够保 证提拉手柄与合拢手柄时刻处于外张紧张状态,必须依靠旋转穿着合拢手柄上的螺母来调节提拉手柄与合拢手柄间的间距,因此整个钳体能够保持形态稳,不会随意发生非人工操作的位移,为手上的精准提供器械上的保障。6、提拉手柄I为直杆,合拢手柄II为弧形杆的设计,是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之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提拉手柄的直杆便于其内部的伸缩提拉条能够形成横向位移,弧形的合拢手柄更符合人体手部工学设计要求,让整个腰椎椎体间撑开提拉复位钳钳体更易掌控和操作。技术方案一种腰椎椎体间撑开提拉复位钳,提拉手柄I的头部与合拢手柄II的头部绕铆钉旋转形成钳体旋转动配合,螺杆穿过合拢手柄II尾部侧面的通孔与提拉手柄I尾部的三角卡槽呈卡扣式动配合,螺母内嵌于合拢手柄II的通孔内且与螺杆呈螺旋动配合,提拉手柄I为中空管槽结构,伸缩提拉条从提拉手柄I的头部中穿出后与合拢手柄II头部的钳嘴共同形成伸缩提拉嘴,伸缩提拉条尾部穿过螺旋柄。本专利技术与
技术介绍
相比,一是解决了腰椎椎体间手术所需要解决的让椎体实现横向和竖直方向复位的目标;二是该腰椎椎体间撑开提拉复位钳能够满足不同受损脊椎的手术需要,既能满足大的提拉动作,又能对局部病体脊椎进行精确细微调节;三是调节钳嘴的方法简单、手术精度高;四是腰椎椎体间撑开提拉复位钳的结构精巧、简单、实用。附图说明图I是腰椎椎体间撑开提拉复位钳工作状态示意图。图2是腰椎椎体间撑开提拉复位钳闭合状态示意图。图3是提拉手柄外柄端面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伸缩提拉条的主视图。图5是伸缩提拉条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I :参照附图1-5。提拉手柄I I的头部与合拢手柄II 2的头部绕铆钉旋转形成钳体旋转动配合,螺杆3穿过合拢手柄II 2尾部侧面的通孔与提拉手柄I I尾部的三角卡槽呈卡扣式动配合,螺母301内嵌于合拢手柄II 2的通孔内且与螺杆3呈螺旋动配合,提拉手柄I I为中空管槽结构,伸缩提拉条101从提拉手柄I I的头部中穿出后与合拢手柄II 2头部的钳嘴共同形成伸缩提拉嘴,伸缩提拉条101尾部穿过螺旋柄4。提拉手柄I I的中空管结构为圆形与矩形相结合的中空管槽且伸缩提拉条101与提拉手柄I I的中空管结构相匹配。所述伸缩提拉条101前半部分为长条片状,长条片状的头部单面局部为粗糙面且粗糙面为提拉手柄I I的钳嘴外侧,伸缩提拉条101后半部分为圆柱形且表面为螺纹,伸缩提拉条101与螺旋柄4中部开的螺孔呈螺旋动配合。所述合拢手柄II 2的钳嘴外侧为粗糙面。所述提拉手柄I I内侧与合拢手柄II 2内侧分别固定弹簧片5,且两片弹簧片5头部相互交叉形成弹性体。所述提拉手柄I I为直杆,合拢手柄2为弧形杆。其制作工艺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阐述。需要理解到的是上述实施例虽然对本专利技术的设计思路作了比较简单的文字描述,但是这些文字描述,只是对本专利技术设计思路的简单文字描述,而不是对本专利技术设计思路的限制,任何不超出本专利技术设计思路的组合、增加或修改,均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腰椎椎体间撑开提拉复位钳,其特征是提拉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腰椎椎体间撑开提拉复位钳,其特征是:提拉手柄Ⅰ(1)的头部与合拢手柄Ⅱ(2)的头部绕铆钉旋转形成钳体旋转动配合,螺杆(3)穿过合拢手柄Ⅱ(2)尾部侧面的通孔与提拉手柄Ⅰ(1)尾部的三角卡槽呈卡扣式动配合,螺母(301)内嵌于合拢手柄Ⅱ(2)的通孔内且与螺杆(3)呈螺旋动配合,提拉手柄Ⅰ(1)为中空管槽结构,伸缩提拉条(101)从提拉手柄Ⅰ(1)的头部中穿出后与合拢手柄Ⅱ(2)头部的钳嘴共同形成伸缩提拉嘴,伸缩提拉条(101)尾部穿过螺旋柄(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志朝,王梅,李小军,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市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