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76476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8 1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器,包括中空矩形状本体,其特征在于:中空矩形状本体具有子弹头状前端,在中空矩形状本体中部沿长度方向贯穿设有轴向管道,在中空矩形状本体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单向的倒齿,轴向管道的外部留有用于植骨的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退变性疾病行椎体间融合术时,创伤小,出血少,无需破坏椎旁肌及韧带,对硬膜囊及神经根基本无骚扰,可以在椎间孔镜辅助下使用,更加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微创手术的腰椎体间融合器,即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器,用于椎间孔镜辅助下经皮由后外侧入路进入的腰椎体间融合微创手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技术介绍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等退变性疾病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统计,我国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发病率达15.2%,即全国约有2亿患者。对于伴有慢性下腰痛和神经压迫症状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椎管减压和脊柱融合是解除疼痛和治疗脊柱不稳的有效方法,而椎体间融合术被认为是较为满意的脊柱融合技术。微创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是目前发展方向,但现行的微创手术都有一些不足:如腹腔镜辅助或小切口微创前路腰椎手术,术中易损伤大血管及内脏神经,术后易出现逆向射精、小便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且不能解除因椎管后方压迫所致的神经症状;管道辅助下的椎管减压和椎体间融合技术以及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应用,可避免对椎旁肌止点的剥离,可减小椎旁软组织的损伤,对后柱结构的损伤较小,但术中需牵拉硬膜囊和神经根,易导致硬膜囊、神经根和马尾神经的损伤,增加硬膜囊、神经根瘢痕粘连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创手术的腰椎体间融合器,用于椎间孔镜辅助下经皮由后外侧入路进入的腰椎体间融合微创手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微创手术的腰椎体间融合器,包括中空矩形状本体,其特征在于:中空矩形状本体具有子弹头状前端,在中空矩形状本体中部沿长度方向贯穿设有轴向管道,在中空矩形状本体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单向的倒齿,轴向管道的外部留有用于植骨的空间。本技术的优点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行椎体间融合术时,创伤小,出血少,无需破坏椎旁肌及韧带,对硬膜囊及神经根基本无骚扰,可以在椎间孔镜辅助下使用,更加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微创手术的腰椎体间融合器,包括中空矩形状本体。中空矩形状本体为聚醚醚酮材质,其具有子弹头状前端1。在中空矩形状本体内有一轴向管道2,可穿过导丝,方便植入。在中空矩形状本体的上、下表面有单向齿3,通过单向齿3可增加与骨面的摩擦力,起到防滑的作用,并且只能进不能出。轴向管道2的外部所留的空间4用于植骨。依照中国成年人腰椎终板的大小及椎间隙平均高度,融合器长度为28mm-34mm,高度为六种规格7mm-12mm,宽度均为10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器,包括中空矩形状本体,其特征在于:中空矩形状本体具有子弹头状前端(1),在中空矩形状本体中部沿长度方向贯穿设有轴向管道(2),在中空矩形状本体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单向的倒齿(3),轴向管道(2)的外部留有用于植骨的空间(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经皮后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器,包括中空矩形状本体,其特征在于:中
空矩形状本体具有子弹头状前端(1),在中空矩形状本体中部沿长度方向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宇彤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山医疗科技发展公司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