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刷直流电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61757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6 14: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有刷直流电动机,包括底盖,设于底盖上的碳刷筒,与碳刷筒匹配、可沿碳刷筒滑动的碳刷,与碳刷接触的换向器和一端与底盖连接、另一端与碳刷接触的弹性部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刷直流电动机在不改变原有刷直流电动机外部尺寸的情况下,合理地利用了空间,巧妙地安装了长度更长的碳刷,大大延长了有刷直流电动机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动机,特别涉及一种有刷直流电动机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有刷直流电动机由于内部结构的限制,碳刷的长度比较短,以致有刷直流电动机的寿命比较短。当碳刷被换向器磨掉一定长度,有刷直流电动机的使用寿命就到头了,而其中的电枢绕组、换向器和轴承等部件还是好的,从而造成极大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新型的有刷直流电动机,可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有刷直流电动机,包括底盖,设于底盖上的碳刷筒,与碳刷筒匹配、可沿碳刷筒滑动的碳刷,与碳刷接触的换向器和一端与底盖连接、另一端与碳刷接触的弹性部件。本技术有刷直流电动机在不改变现有刷直流电动机外部尺寸的情况下,合理地利用了空间,可以安装长度更长的碳刷,大大延长了有刷直流电动机的使用寿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有刷直流电动机的弹性部件是扭簧。由此,具有充分利用有刷直流电动机内部空间的效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有刷直流电动机还包括设于底盖上的突起部,突起部插入扭簧的簧圈。由此,具有限定扭簧位置的作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有刷直流电动机的碳刷筒上设有U形槽。由此,具有确保弹性部件的另一端始终与碳刷接触的效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有刷直流电动机的弹性部件采用金属材质。由此,弹性部件具有良好的弹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有刷直流电动机还包括设于底盖上的外接电源输入端和外接电源输出端,弹性部件的另一端通过外接电源输入端或外接电源输出端与底盖连接。由此,弹性部件同时具有导电的作用和推动碳刷的作用。附图说明图I为一种通用的有刷直流电动机的外部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有刷直流电动机的沿图I中B-B处的剖视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有刷直流电动机的碳刷筒的示意图。图4为现有技术的有刷直流电动机的沿图I中B-B处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I不意性地显不了一种通用的有刷直流电动机的外部机构。机壳10是一端敞开,另一端中心设有通孔的圆筒形的容器,圆形的底盖9在机壳10敞开的一端与机壳10固定连接。底盖9的边沿固定设有条状的、穿透底盖9的、铜质的外接电源输入端11和外接电源输出端12,底盖9的中心设有第一轴承61。机壳10的另一端的中心的通孔处设有第二轴承62。换向器6通过第一轴承61与底盖9连接,通过第二轴承62与机壳10连接。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本技术的一种有刷直流电动机的沿图I中B-B处的剖视结构。如图2所示,该有刷直流电动机包括换向器6、圆形的底盖9、外接电源输入端11、夕卜接电源输出端12、两个碳刷筒(第一碳刷筒41和第二碳刷筒42)、两个碳刷(第一碳刷51和第二碳刷52)和两个弹性部件(第一弹性部件21和第二弹性部件22)。外接电源输入端11、外接电源输出端12、第一碳刷筒41和第二碳刷筒42固定设置于底盖9的边沿。第一碳刷筒41和第二碳刷筒42都是两端开口的方筒状的容器。长方 体状的第一碳刷51位于第一碳刷筒41内部,第一碳刷51可以沿第一碳刷筒41内部滑动。长方体状的第二碳刷52位于第二碳刷筒42内部,第二碳刷52可以沿第二碳刷筒42内部滑动。第一弹性部件21的一端与外接电源输入端11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碳刷51的一端接触。第二弹性部件22的一端与外接电源输出端12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碳刷52的一端接触。换向器6分别与第一碳刷51的另一端和第二碳刷52的另一端接触。第一碳刷筒41和第二碳刷筒42分别对第一碳刷51和第二碳刷52起承托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件21和第二弹性部件22都是扭簧,分别为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都采用钢材质。底盖9的边沿设有圆柱形的第一突起部71和第二突起部72。第一突起部71插入第一扭簧的簧圈,第二突起部72插入第二扭簧的簧圈。第一扭簧的一端力臂与外接电源输入端11连接,另一端力臂与第一碳刷51的一端接触。第二扭簧的一端力臂与外接电源输出端12连接,另一端力臂与第二碳刷52的一端接触。当本有刷直流电动机工作的时候,由于第一碳刷51的另一端被换向器6磨损,第一碳刷51逐渐变短,第一扭簧推动第一碳刷51沿第一碳刷筒41向换向器6靠近,使第一碳刷51的另一端始终与换向器6接触。同理,由于第二碳刷52的另一端被换向器6磨损,第二碳刷52逐渐变短,第二扭簧推动第二碳刷52沿第二碳刷筒42向换向器6靠近,使第二碳刷52的另一端始终与换向器6接触。由于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都是钢材质的,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在分别推动第一碳刷51和第二碳刷52的同时,还有导电的作用。如图3所示,第一碳刷筒41靠近第一扭簧的一侧设有一个第一 U形槽31,第一扭簧的另一端力臂可以沿第一 U形槽31滑动。同样,第二碳刷筒42靠近第二扭簧的一侧设有一个第二 U形槽(未示出),第二扭簧的另一端力臂可以沿第二 U形槽滑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件21和第二弹性部件22也可以是弹片或压缩弹簧等,可以采用铜、铁等材质。图4示意性地显示了现有技术的有刷直流电动机的沿图2中B-B处的结构。如图4所示,现有技术的有刷直流电动机的第一弹性部件2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碳刷51的一端和外接电源输入端11连接,第二弹性部件2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碳刷52的一端和外接电源输出端12连接。换向器6分别与第一碳刷51的另一端和第二碳刷52的另一端接触。虽然第一碳刷51和第二碳刷52与换向器6接触的一侧相对的另一侧还有些空间,但是,如果第一碳刷51和第二碳刷52设置过长,第一碳刷51和第二碳刷52与换向器6的接触角度会随着第一碳刷51和第二碳刷52磨损程度的不同而不同,稳定性会有差异。下表为有刷直流电动机的外径D相同的情况下,现有技术的有刷直流电动机的碳刷的有效长度L2、本技术的有刷直流电动机的碳刷的有效长度LI及其比值。权利要求1.有刷直流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盖, 设于所述底盖上的碳刷筒, 与所述碳刷筒匹配、可沿所述碳刷筒滑动的碳刷, 与所述碳刷接触的换向器,和 一端与所述底盖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碳刷接触的弹性部件。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有刷直流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是扭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刷直流电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底盖上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插入所述扭簧的簧圈。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有刷直流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刷筒上设有U形槽。5.根据权利要求I 4任一项所述的有刷直流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采用金属材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刷直流电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底盖上的外接电源输入端和外接电源输出端,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外接电源输入端或所述外接电源输出端与所述底盖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有刷直流电动机,包括底盖,设于底盖上的碳刷筒,与碳刷筒匹配、可沿碳刷筒滑动的碳刷,与碳刷接触的换向器和一端与底盖连接、另一端与碳刷接触的弹性部件。本技术有刷直流电动机在不改变原有刷直流电动机外部尺寸的情况下,合理地利用了空间,巧妙地安装了长度更长的碳刷,大大延长了有刷直流电动机的使用寿命。文档编号H02K23/00GK202696429SQ201220283728公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有刷直流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盖,设于所述底盖上的碳刷筒,与所述碳刷筒匹配、可沿所述碳刷筒滑动的碳刷,与所述碳刷接触的换向器,和一端与所述底盖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碳刷接触的弹性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仁德徐广辉
申请(专利权)人:江门市浩成电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