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利用碳加热器的热水循环装置,包括碳加热器、热水管组、主分配器、辅助分配器;所述热水管组包覆在碳加热器外围,所述热水管组的两端分别连接主分配器和辅助分配器,由以上结构构成了利用碳加热器的热水循环装置的其中一个供热循环单元;所述供热循环单元至少设置有两个,其中两两之间的热水管组在经过主分配器后进行末端相连。在水按各自的热水管内顺次循环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多个流动水的热水管,提升用热水加热的加热效率。在其他热水管顺次循环的同时,使用为转换方向而设置的通道较短的分配器,防止热消耗。利用接线元件防止在持续升温的热水管和分配器中间产生间隔缝隙,并在高温状态下防止漏水。(*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利用碳加热器的热水循环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热水管供应的水依次通过其他热水管循环,依靠碳加热器的供暖设备提高加热效率来实现循环和分配的利用碳加热器的热水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通常,锅炉分为一般热水用的小型圆型锅炉、一般热水用和低压蒸汽用铸铁制锅炉、高压蒸汽用管类锅炉、高温水用和高压蒸汽用钢板锅炉,以及高压蒸汽用的水管锅炉等类型。比起兼有供给暖气和热水用途的水管类锅炉,中小规模的工厂更偏向采用类似烟管锅炉的小型圆型锅炉或是类似电锅炉的特殊锅炉。并且电启动方式的坛纤维作为发热体,在开发后也被采用为锅炉的热源。以此为例,韩国注册专利第0779726号的锅炉,该结构的特征是在包括外封盖、内盖、热盖、碳纤维加热器、热媒以及水管的锅炉里,在加热的热媒的自然对流下,水管以四方形的形状缠绕在碳纤维加热器的上方来吸收热量。但是,由于在水管下方安装碳纤维加热器,利用热媒通过水管内部的水来传输由碳纤维加热器发出的热量,因此不能期待它在初起的运转达到持续时间长、热用量高的效果。举另一个例子,韩国注册专利第0711734号的电锅炉,由外封盖、内盖、加热供给器、碳纤维加热器以及电源线等部分组成,包含有热媒、循环管、循环泵,在原理上基本与上述韩国注册专利第0779726号的锅炉相同。但是,该电锅炉的碳纤维加热器安装在循环管的中心,虽然这样多少能够增加一些用量,但是因为依赖于间接加热的方式,所以在性能上有不能克服的缺陷。与此相同的技术在以往技术的文献中可以看到例子。韩国注册专利第一 0-1036509号是关于“利用碳加热器热水生成装置”的提案。该热水生成装置由多孔性玄武岩纤维、压板、导电线、导电板、铅线、碳加热器、热交换管以及放热剂等部分构成。多孔性玄武岩纤维和以往利用碳加热器生产热水的装置一样安装在中央部分,在用碳凝胶溶液浸溃后,在达到真空状态的压力槽内经过离心脱水及真空,干燥过程后,使大量碳纳米粒子整体均衡地分布、附着在纤维组织上;压板在多孔性玄武岩纤维的两端在可以通电的状态下与其连接;导电线焊接在各个压板的一端;导电板焊接在导电线的各个角上;铅线焊接在导电板的另一端;碳加热器在铅线两端绷紧的状态下,融着密封两端,内部包含排除空气呈真空状态的石英管;热交换管紧包碳加热器的外周表面,在水流动的时候通过碳加热器加热生成热水,随着碳加热器的分流从一端到另一端,循环以之字形沿碳加热器的外围表面持续接合而成;防热剂包住热交换管外部来切断碳加热器生成的红外线。上述以往利用碳加热器生产热水的装置,往往是将碳加热器置于中央位置,按圆形在其周围安装多个热交换管,相互连接热交换管的末端让水循环,水沿热交换管流动,依靠碳加热器加热来实行供暖。所以,以往利用碳加热器生产热水的碳加热器的外围表面,紧紧安装着热交换管,在其外部覆盖为切断由碳加热器生成的红外线的防热剂后,由热交换管使水循环,生成热水。这样做基本上就能得到由碳加热器生成的原红外线杀菌后的热水,而且通过对碳加热器的使用,使短期内可以生产热水,而且通过对碳加热器的使用,短时期内可以生产热水,生产热水的效率也相当高;另外,依靠外部防热剂可以提高保温性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防热而造成的热量损失。但是,上述以往利用碳加热器生产热水的装置有个问题为使水能够循环,在热交换管的两个末端利用半圆形的胆来连接,这就使构造变得复杂,而且没有可以支撑管的支持区,因而使安装变得困难。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以往利用碳加热器生产热水的装置中,热水换管连接成一个整体,有部分损坏的时候需要更换全部的热交换管。 有鉴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利用碳加热器的热水循环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利用碳加热器的热水循环装置,在水按各自的热水管内顺次循环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多个流动水的热水管,提升用热水加热的加热效率。在其他热水管顺次循环的同时,使用为转换方向而设置的通道较短的分配器,防止热消耗。利用接线元件防止在持续升温的热水管和分配器中间产生间隔缝隙,并在高温状态下防止漏水。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利用碳加热器的热水循环装置,包括碳加热器、热水管组、主分配器、辅助分配器;所述热水管组包覆在碳加热器外围,所述热水管组的两端分别连接主分配器和辅助分配器,由以上结构构成了利用碳加热器的热水循环装置的其中一个供热循环单元;所述供热循环单元至少设置有两个,其中两两之间的热水管组在经过主分配器后进行末端相连。所述热水管组由多个首尾连接的热水管围绕在碳加热器周围构成。所述主分配器和热水管组之间以及在辅助分配器和热水管组之间安装有用来防止在持续升温的热水管和分配器中间产生间隔缝隙并在高温状态下防止漏水的接线元件。所述接线元件由用耐热橡胶材质做成的线匝区间插入热水管的末端,同形成的填充段通过连接段相互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在上述填充段的外柱面和线匝区间的内柱面由多个线匝凸起形成的列构成;上述填充段是被主分配器的第一夹紧箍区间段和第二夹紧箍区间断,以及辅助分配器的辅助夹紧箍区间段分别夹住,再由接线元件固定结合而成;接线元件在与碳加热器相连的正面加热区间的周围,透过热水管组,以多个连通区间形成的封盖与主分配器和辅助分配器正面结合使接线元件自身固定。所述主分配器贯穿碳加热器的第一加热区域的周围,形成供给水的第一供给区间和第一排水区间,以及多个循环水的第一流动区间;上述第一流动区间分别由两个第一连通槽连通。所述接线元件同上述第一供给区间、第一排水区间以及第一流动区间全部连接,形成第一夹紧箍区间段;上述主分配器贯穿碳加热器的第二加热区间的周围,形成第二供给区间,该区间有第一排水区间中排出的水供给;第二排水区间,该区间为热水供暖而排水;以及多个循环水的第二流动区间连通;接线元件同上述第二供给区间、第二排水区间以及第二流动区间的正面连接,形成第二夹紧箍区间断。所述碳加热器封盖加热区间的周围相互连通,使第一供给区间、第一排水区间以及第一流动区间同第二供给区间、第二排水区间以及第二流动区间相对应,构成主流动槽,从而构成主封盖。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在水按各自的热水管内顺次循环的前提下,采用多个流动水的热水管,有提升用热水加热的加热效率的效果。而且在其他热水管顺次循环的同时,使用为转换方向而设置的通道较短的分配器,有防止热消耗的效果。利用接线元件防止在持续升温的热水管和分配器中间产生间隔缝隙,并在高温状态下防止漏水。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利用碳加热器的热水循环装置的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利用碳加热器的热水循环装置的总装结构示意图;图3a、图3b分别为本技术的利用碳加热器的热水循环装置的主分配器的背面图和正面图;图4a、图4b分别为本技术的利用碳加热器的热水循环装置的主封盖的背面图和正面图;图5a、图5b分别为本技术的利用碳加热器的热水循环装置的辅助分配器的正面图和背面图;图6为本技术的利用碳加热器的热水循环装置的接线元件的截面图;图7a、图7b分别为本技术的利用碳加热器的热水循环装置的辅助封盖的背面图和正面图;图8a、图8b、图8c是关于解释本技术利用碳加热器的热水循环装置,从冷水转换到热水的这一循环过程的概念图。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利用碳加热器的热水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碳加热器、热水管组、主分配器、辅助分配器;所述热水管组包覆在碳加热器外围,所述热水管组的两端分别连接主分配器和辅助分配器,由以上结构构成了利用碳加热器的热水循环装置的其中一个供热循环单元;所述供热循环单元至少设置有两个,其中两两之间的热水管组在经过主分配器后进行末端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光浩,金仁秀,郑奎星,
申请(专利权)人:郑光浩,金仁秀,郑奎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