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55607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5 2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其包含一基座、至少一发光单元、一灯罩、一定位结构及一遮光环。基座包含一容置空间形成于基座的一上表面;至少一发光单元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并与基座电性连接;灯罩设置于基座上以罩盖发光单元;以及定位结构包含一第一定位部及一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设置于基座的上表面且位于容置空间之外,第二定位部设置于灯罩的一下表面;其中第二定位部与第一定位部相互嵌合,使灯罩的下表面贴附于基座的上表面,而遮光环设置于基座的上表面,并环设于灯罩的一底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发光二极管,更详细而言,本技术关于一种包含定位结构的发光二极管。
技术介绍
现今市面上已广泛应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作为照明光源,其中为能扩大或集中LED的光线,通常会将透光材料,例如硅胶,通过模具直接挤制而成形于LED的基座上,以作为调整LED光线投射方向的灯罩。然,此种灯罩成形方式,常使得灯罩无法准确定位于LED的光源中心上,而导致无法有效控制LED光线投射的方向。再者,灯 罩和基座之间易因无法紧密接合而产生缝隙,LED所发出的光线将会从缝隙散射出去,进而容易产生LED漏光现象且亦会减低LED光线预定投射区域的亮度。有鉴于此,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能使其灯罩准确定位并紧密固定于发光二极管的基座上,以有效控制发光二极管的光线方向并减少光能量的浪费,便为此业界亟需努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可通过一定位结构使灯罩准确地对位于发光单兀的光源中心而设于发光二极管基座上。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可通过一遮光环的设置而防止发光单元所发出的光线自灯罩和基座的接合处向外散射。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其包含一基座、至少一发光单元、一灯罩、一定位结构及一遮光环。基座包含一容置空间形成于基座的一上表面;至少一发光单元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并与基座电性连接;灯罩设置于基座上以罩盖发光单元;以及定位结构包含一第一定位部及一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设置于基座的上表面且位于容置空间以外,第二定位部设置于灯罩的一下表面;其中第二定位部与第一定位部相互嵌合,使灯罩的下表面贴附于基座的上表面,而遮光环设置于基座的上表面,并环设于灯罩的一底部。为让上述目的、技术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以较佳的实施例配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另一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分解示意图;及图6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分解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I发光二极管11基座111第一基板Illa内凹弧角112第二基板112a上表面113容置空间114上表面12发光单元13灯罩131下表面132底部14定位结构141第一定位部142第二定位部15遮光环2发光二极管21基座211第一基板211a内凹弧角212第二基板213容置空间214上表面22发光单元23灯罩231下表面24定位结构241第一定位部242第二定位部25遮光环3发光二极管31基座314上表面32发光单元33灯罩331下表面34定位结构341 第一定位部342 第二定位部35 遮光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通过实施方式来解释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关于一种发光二极管。需说明者,在下述的实施例以及附图中,关于实施方式的说明仅为阐释本技术的目的,而非用以直接限制本技术,同时,以下实施例及图式中,与本技术非直接相关的元件均已省略而未绘示,且图式中各元件间的尺寸关系仅为求容易了解,非用以限制实际比例。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为一发光二极管1,如图I、图2及图3所示。其中,图I绘示发光二极管I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发光二极管I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发光二极管I的剖面不意图。发光二极管I包含一基座11、一发光单兀12、一灯罩13、一定位结构14及一遮光环15,以下将进一步详述发光二极管I的结构及组装方式。基座11包含一第一基板111、一第二基板112及一容置空间113,第一基板111迭置于第二基板112上,第一基板111的至少二对角分别为一内凹弧角111a,以露出第二基板112的上表面112a。于发光二极管I加工过程中,加工系统可夹持第一基板111的该二内凹弧角111a,使得基座11可固定不动而方便进行后续加工。容置空间113形成于基座11的上表面114上,于本实施例中,基座11的上表面114即为第一基板111的一上表面。其中,内凹弧角Illa并无大小及角度上的限制,故可因应产品的需求进行调整。第二基板112的一上表面112a具有电路布局(图未示出),第一基板111的二内凹弧角Illa可使上表面112a的电路布局部分显露于外,藉此,本实施例于实际组装时,可将正电极及负电极直接电性连接至上表面112a的所述显露于外的电路布局,以节省加工时间,同时亦将增加发光二极管I的美观度。发光单元12设置于容置空间113内,并与第二基板112上表面112a的电路电性连接。于本实施例中,仅绘示单一发光单元12作为举例,然若使用者欲增强光源的亮度,亦可增设多个发光单元12至容置空间113内,以因应产品的需求调整,于此并不对发光单元的数量做任何限制。灯罩13可通过定位结构14而设置于基座11上以准确罩盖发光单元12,且灯罩13由一透光材质所制成,发光单元12所发出的光线适可经由灯罩13而向外投射。其中,灯罩13的底面积大于容置空间113的面积且小于第一基板111上表面114的面积。更详细地说,本技术的定位结构包含一第一定位部及一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具有数个定位孔,第二定位部具有数个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对应嵌合于所述定位孔,且第一定位部及第二定位部的数量均不少于2个。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141为二定位孔且对称设置于第一基板111的上表面114,且第一定位部141位于容置空间113之外,第二定位部142为二定位柱且对称设置于灯罩13的一下表面131。经由第一定位部141的二定位孔与第二定位部142的二定位柱相互嵌合,以使灯罩13的下表面131贴附于第一基板111的上表面114,藉此,灯罩13便可准确定位于发光单元12的光源中心或容置空间113之中心,以有效控制光线的投射方向。须说明的是,熟知本技术
者应可轻易推及将第一定位部141置换为具有二定位柱,第二定位部142置换为具有二定位孔,如图4所示,再利用所述定位柱对应嵌合于所述定位孔,亦可达到使灯罩13准确定位的目的。于定位结构14的其他实施例中,熟知本领域技术者亦可推及其他数量的第一定位部141及第二定位部142。当灯罩13通过定位结构14而设置于基座11上后,将遮光环15设置于基座11的上表面114并环绕设置于灯罩13的一底部132,如图3所不。遮光环15为一不透光材质制成,因此可避免发光单元12的光线自灯罩13及基座11间的缝隙散射出去且可使灯罩13与基座11更紧密贴合。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2如图5所示,其为发光二极管2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技术特征大多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2同样具有一基座21、一发光单兀22、一灯罩23、一定位结构24及一遮光环25。第一定位部241为二定位孔,其中第一定位部241对称设置于第一基板211上表面214且位于容置空间213以外,第二定位部242为二定位柱且对称设置于灯罩23的一下表面231。经由第一定位部241的·二定位孔与第二定位部242的二定位柱相互嵌合,以达到使灯罩23准确定位的目的,其他相同之处于此不再赘述。然须特别说明的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二极管,包含:一基座,包含一容置空间,其中该容置空间形成于该基座的一上表面;至少一发光单元,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并与该基座电性连接;一灯罩,设置于该基座上以罩盖该发光单元;以及一定位结构,包含一第一定位部及一第二定位部,该第一定位部设置于该基座的该上表面且位于该容置空间之外,该第二定位部设置于该灯罩的一下表面;其中该第二定位部与该第一定位部相互嵌合,使该灯罩的该下表面贴附于该基座的上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俊德黄家增张琇茹
申请(专利权)人:华新丽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