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钻井废水分级循环反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52062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5 15: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钻井废水分级循环反应装置,包括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所述第一罐体的顶部设置有给水口,所述第一罐体内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之间设置有中通管,所述中通管的一端由第一罐体的侧面连通至第一罐体的内部,所述中通管的另一端由第二罐体的顶部连通至第二罐体的内部,所述第二罐体的侧面设置有排水口,在第一罐体投加过量微溶或难溶后,使其始终处于饱和态,由于第一罐体内液体处于流动态,微溶或难溶药品在第一罐体随着来水中微溶或难溶药品浓度降低进行不断溶解,形成缓释的效果,在保证了第一罐体出水中药品浓度的同时,提高了微溶或难溶药品的利用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钻井废水处理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钻井废水分级循环反应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通常采用絮凝的方式净化、处理钻井废水,请参阅2002年12月25日《油田化学》中第387页 390页公开的文献《钻井废水和酸化压裂作业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针对流动性大、周期短、废水水质变化大的钻井废水,通常采用絮凝、沉降、过滤、吸附等方式进行处理,如申请号为201010209919. 3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一种深井聚磺泥浆钻井废水的处理方法》所公开的钻井废水处理工艺,通过絮凝、并辅以吸附和氧化工艺对钻井废水中的杂质进行较为有效地去除。·现有的利用絮凝法处理钻井废水的装置通常为设置有废水输入管路、配药输入管路、输出管路以及搅拌装置的废水处理罐,钻井废水汇集入废水池以后,由废水输入管路进入废水处理罐中与絮凝剂一起搅拌、絮凝以后,由输出管路排出至沉降池进行自然沉降,其存在絮凝剂混合不充分、流动性差的不足之处。当使用微溶或难溶药品时,存在药品使用量大,效果不明显,致使微溶或难溶药品过多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絮凝剂混合充分、流动性更好的钻井废水分级循环反应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钻井废水分级循环反应装置,包括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所述第一罐体的顶部设置有给水口,所述第一罐体内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之间设置有中通管,所述中通管的一端由第一罐体的侧面连通至第一罐体的内部,所述中通管的另一端由第二罐体的顶部连通至第二罐体的内部,所述第二罐体的侧面设置有排水口。优选的,所述第二罐体上设置有二次反应进水口,所述二次反应进水口设置于第二罐体的侧面、并沿切线方向连通至第二罐体的内部,所述二次反应进水口与水泵的出水口之间设置有第二进水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第一罐体投加过量微溶或难溶后,使其始终处于饱和态,由于第一罐体内液体处于流动态,微溶或难溶药品在第一罐体随着来水中微溶或难溶药品浓度降低进行不断溶解,形成缓释的效果,在保证了第一罐体出水中药品浓度的同时,提高了微溶或难溶药品的利用效率。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俯视图。图中标记第一罐体-101 ;第二罐体-102 ;给水口 -Ia ;排水口 -Ic ;搅拌装置_2 ;水泵-6 ;中通管-7 ;二次反应进水口 -8 ;第二进水管_9。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以下实施例,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做出的各种变化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施例钻井废水分级循环反应装置,包括第一罐体101和第二罐体102,所述第一罐体101的顶部设置有给水口 la,所述第一罐体101内设置有搅拌装置2,所述第一罐体101和第二罐体102之间设置有中通管7,所述中通管7的一端由第一罐体101的侧面连通至第一罐体101的内部,所述中通管7的另一端由第二罐体102的顶部连通至第二罐体102的内部,所述第二罐体102的侧面设置有排水口 lc,所述第二罐体102上设置有二次反应进 水口 8,所述二次反应进水口 8设置于第二罐体102的侧面、并沿切线方向连通至第二罐体102的内部,所述二次反应进水口 8与水泵6的出水口之间设置有第二进水管9。本技术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口 ο权利要求1.一种钻井废水分级循环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罐体(101)和第二罐体(102),所述第一罐体(101)的顶部设置有给水口( la),所述第一罐体(101)内设置有搅拌装置(2),所述第一罐体(101)和第二罐体(102)之间设置有中通管(7),所述中通管(7)的一端由第一罐体(101)的侧面连通至第一罐体(101)的内部,所述中通管(7)的另一端由第二罐体(102)的顶部连通至第二罐体(102)的内部,所述第二罐体(102)的侧面设置有排水口(lc)。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钻井废水分级循环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罐体(102)上设置有二次反应进水口(8),所述二次反应进水口(8)设置于第二罐体(102)的侧面、并沿切线方向连通至第二罐体(102)的内部,所述二次反应进水口(8)与水泵(6)的出水口之间设置有第二进水管(9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钻井废水分级循环反应装置,包括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所述第一罐体的顶部设置有给水口,所述第一罐体内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之间设置有中通管,所述中通管的一端由第一罐体的侧面连通至第一罐体的内部,所述中通管的另一端由第二罐体的顶部连通至第二罐体的内部,所述第二罐体的侧面设置有排水口,在第一罐体投加过量微溶或难溶后,使其始终处于饱和态,由于第一罐体内液体处于流动态,微溶或难溶药品在第一罐体随着来水中微溶或难溶药品浓度降低进行不断溶解,形成缓释的效果,在保证了第一罐体出水中药品浓度的同时,提高了微溶或难溶药品的利用效率。文档编号C02F1/52GK202688066SQ201220383608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3日专利技术者钟润之, 王选民, 任永杰, 陈亚平, 徐鹏, 田庆华 申请人:成都凯迈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钻井废水分级循环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罐体(101)和第二罐体(102),所述第一罐体(101)的顶部设置有给水口(1a),所述第一罐体(101)内设置有搅拌装置(2),所述第一罐体(101)和第二罐体(102)之间设置有中通管(7),所述中通管(7)的一端由第一罐体(101)的侧面连通至第一罐体(101)的内部,所述中通管(7)的另一端由第二罐体(102)的顶部连通至第二罐体(102)的内部,所述第二罐体(102)的侧面设置有排水口(1c)。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润之王选民任永杰陈亚平徐鹏田庆华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凯迈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