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水原位修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52021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5 15: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下水原位修复装置。该地下水原位修复装置,包括两排沿地下水的流向呈漏斗状设置的防渗墙,在两排防渗墙之间的宽端及窄端分别横向设有一排可渗透反应墙,可渗透反应墙由若干个防渗桩和可渗透充填井依次间隔设置构成,每一个可渗透充填井的两侧井壁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防渗桩桩体相接或相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施工难度较小,费用较低,安装操作方便,能针对含水层不同层位的岩性充填不同材料。(*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地下水原位修复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农业种植区集约化、专业化、农场化、规模化模式的发展,生产过程中大量的集中使用化肥、有机肥等,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含氮废水,长期渗入到地下水中,导致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升高,尤其以浅层地下水为应用水源地的地区,地下水极易被污染,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就很难进行修复治理,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中硝酸盐氮的含量超标,对饮水安全及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供水安全和身体健康。传统的地下水原位修复装置一般采用连续墙结构(地下水流动的区域内安装连续的活性渗滤墙,以保证污染区域内的地下水能得到处理修复),这种连续墙结构一般只能深入到浅层非·饱和带土层内施工,最大施工开挖深度不超过10m,且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含水层坍塌现象,施工难度较大,在安装过程中,较难做到分层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施工难度较小、费用较低、安装操作方便、能针对含水层不同层位的岩性充填不同材料的地下水原位修复装置。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地下水原位修复装置,包括两排沿地下水的流向呈漏斗状设置的防渗墙,在两排防渗墙之间的宽端及窄端分别横向设有一排可渗透反应墙,可渗透反应墙由若干个防渗桩和可渗透充填井依次间隔设置构成,每一个可渗透充填井的两侧井壁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防渗桩桩体相接或相切。在两排防渗墙及两排可渗透反应墙围成的围井中开设有若干眼监测井和抽水井。所述防渗桩为水泥桩。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地下水原位修复装置,施工难度较小,费且较低,安装操作方便,安装深度可深入饱和带,最深可达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采用可渗透充填井结构很容易实现分层安装,根据已完成的钻孔地质资料,在井内垂直方向,含水层区域安装透水管,相对隔水层区域安装不透水管,并针对含水层不同层位的岩性填充不同的材料;此外利用易于施工的可渗透充填井代替开挖施工的连续墙进行地下水修复处理,可应用于处理面源污染区和点源污染区的地下水污染物。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防渗墙,2可渗透充填井,3防渗桩,4监测井,5抽水井。具体实施方式附图I为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例。该实施例包括两排沿地下水的流向呈漏斗状设置的防渗墙1,在两排防渗墙I之间的宽端及窄端分别横向设有一排可渗透反应墙,可渗透反应墙由若干个防渗桩3和可渗透充填井2依次间隔设置构成,每一个可渗透充填井2的两侧井壁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防渗桩3桩体相接或相切,防渗桩3为水泥桩;在两排防渗墙I及两排可渗透反应墙围成的围井中开设有若干眼监测井4和抽水井5。施工时,在井内垂直方向,含水层区域安装透水管,相对隔水层区域安装不透水管,根据含水层不同层位的岩性,向可渗透充填井2中填充不同的材料,比如在含水砂层中填充PRB材料,在较大的粘土层位可填充非PRB材料,这样污染的地下水体在天然径流条件下经过两排防渗墙I之间宽端处的可渗透反应墙后,通过可渗透充填井2中的填充物过滤,就能达到降解、去除或固定污染物的目的。此外,在抽水状态下,由于抽水降深的影响,下游的污染水体将向抽水井5的方向移动,在经过两排防渗墙I之间窄端处的可渗透反应墙后,通过可渗透充填井2中的填充物过滤,也能达到降解、去除或固定污染物的目的,这样就能 保证了进入围井内部的水体全部经过可渗透反应墙过滤,使地下水得到有效修复。通过监测井4能随时监测地下水的水质情况。利用易于施工的可渗透充填井2代替开挖施工的连续墙进行地下水修复处理,以去除面源污染区和点源污染区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权利要求1.一种地下水原位修复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两排沿地下水的流向呈漏斗状设置的防渗墙,在两排防渗墙之间的宽端及窄端分别横向设有一排可渗透反应墙,可渗透反应墙由若干个防渗桩和可渗透充填井依次间隔设置构成,每一个可渗透充填井的两侧井壁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防渗桩桩体相接或相切。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地下水原位修复装置,其特征是,在两排防渗墙及两排可渗透反应墙围成的围井中开设有若干眼监测井和抽水井。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地下水原位修复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防渗桩为水泥桩。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地下水原位修复装置。该地下水原位修复装置,包括两排沿地下水的流向呈漏斗状设置的防渗墙,在两排防渗墙之间的宽端及窄端分别横向设有一排可渗透反应墙,可渗透反应墙由若干个防渗桩和可渗透充填井依次间隔设置构成,每一个可渗透充填井的两侧井壁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防渗桩桩体相接或相切。本技术施工难度较小,费用较低,安装操作方便,能针对含水层不同层位的岩性充填不同材料。文档编号C02F103/06GK202688016SQ201220370200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30日专利技术者陈学群, 管清花, 田志刚, 宋玉田, 卢超 申请人: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下水原位修复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两排沿地下水的流向呈漏斗状设置的防渗墙,在两排防渗墙之间的宽端及窄端分别横向设有一排可渗透反应墙,可渗透反应墙由若干个防渗桩和可渗透充填井依次间隔设置构成,每一个可渗透充填井的两侧井壁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防渗桩桩体相接或相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学群管清花田志刚宋玉田卢超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