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水原位修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52021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5 15: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下水原位修复装置。该地下水原位修复装置,包括两排沿地下水的流向呈漏斗状设置的防渗墙,在两排防渗墙之间的宽端及窄端分别横向设有一排可渗透反应墙,可渗透反应墙由若干个防渗桩和可渗透充填井依次间隔设置构成,每一个可渗透充填井的两侧井壁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防渗桩桩体相接或相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施工难度较小,费用较低,安装操作方便,能针对含水层不同层位的岩性充填不同材料。(*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地下水原位修复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农业种植区集约化、专业化、农场化、规模化模式的发展,生产过程中大量的集中使用化肥、有机肥等,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含氮废水,长期渗入到地下水中,导致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升高,尤其以浅层地下水为应用水源地的地区,地下水极易被污染,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就很难进行修复治理,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中硝酸盐氮的含量超标,对饮水安全及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供水安全和身体健康。传统的地下水原位修复装置一般采用连续墙结构(地下水流动的区域内安装连续的活性渗滤墙,以保证污染区域内的地下水能得到处理修复),这种连续墙结构一般只能深入到浅层非·饱和带土层内施工,最大施工开挖深度不超过10m,且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含水层坍塌现象,施工难度较大,在安装过程中,较难做到分层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施工难度较小、费用较低、安装操作方便、能针对含水层不同层位的岩性充填不同材料的地下水原位修复装置。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地下水原位修复装置,包括两排沿地下水的流向呈漏斗状设置的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下水原位修复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两排沿地下水的流向呈漏斗状设置的防渗墙,在两排防渗墙之间的宽端及窄端分别横向设有一排可渗透反应墙,可渗透反应墙由若干个防渗桩和可渗透充填井依次间隔设置构成,每一个可渗透充填井的两侧井壁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防渗桩桩体相接或相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学群管清花田志刚宋玉田卢超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