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激光治疗器结构,包括:一控制本体及一激光输出装置,该控制本体包含一电路板、一控制开关、一强度开关及一电源供应单元,控制开关、强度开关及电源供应单元电性连接于电路板,激光输出装置包含一连接部、至少一连接管及至少一激光输出座,该连接管一端连接于连接部,另一端连接于该激光输出座,该至少一激光输出座分别包含一固定座、一激光模块固定座以及至少一激光模块,固定座连接于连接管的一端,激光模块固定座设置于固定座,该激光模块固定于激光模块固定座,该激光模块电性连接于控制本体;藉此,组成一用于耳鼻患部且便于携带的激光治疗器结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激光治疗器结构,尤指一种用于耳鼻患部且便于携带的激光治疗器结构。
技术介绍
由于一般治疗疾病使用抗生素治疗的结果,会产生许多顽强的抗药性菌株,所以,发展自然的光线(如激光、红外线等)治疗法逐渐成为一种对抗细菌的趋势。激光光线治疗设备利用高能量集束光的疗程,对舒缓疼痛、消肿、消炎、风 湿、皮肤病等,经临床实验证实确有疗效。一般组织层所产生发炎现象的症状,大多因为缺血性伤害造成微循环衰退,以致改变了对细胞的血液供给,利用光线照射细胞将不稳定状态的细胞转化为稳定的状态,光线在照射病痛处一段时间后,便能改善患处的微循环,并且消除残留的有毒废弃物,使组织痊愈、病痛消失。近年来虽已有部分业者推出供耳鼻过敏患者使用的耳鼻过敏治疗器,但普遍因设计不良常常让使用者于治疗过程中感到不适与不便,间接也影响了治疗的成效。如光源元件无法良好固定于患者的耳鼻患部,不是太松就是太紧;或者是导线设计不良,使导线在患者使用治疗器时造成不便。于是,本专利技术人有感上述缺陷的可改善,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小体积的激光治疗器结构,其利用激光产生光源并加热到一定作用温度,而供照射人体耳膜或者鼻黏膜,以作为耳鼻过敏患者舒张与强化微血管,并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且治疗过程中不会感到不适与不便,使用舒适且方便。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激光治疗器结构,包括一控制本体,该控制本体包含一电路板、一控制开关、一强度开关及一电源供应单兀,该控制开关、该强度开关及该电源供应单元电性连接于该电路板;以及一激光输出装置,该激光输出装置包含一连接部、至少一连接管及至少一激光输出座,该连接管的一端连接于该连接部,该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于该激光输出座,该至少一激光输出座分别包含一第一固定座、一激光模块固定座以及至少一激光模块,该第一固定座连接于该连接管的一端,该激光模块固定座设置于该第一固定座,该激光模块固定于该激光模块固定座,该激光模块电性连接于该控制本体。进一步地,控制本体包含一前壳体、一后壳体以及一显不工作状态的发光兀件,电路板、控制开关、强度开关及电源供应单元设置于前壳体及后壳体之间,发光元件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板。进一步地,电源供应单元为一电池容置部,电池容置部容置有电池。进一步地,电源供应单元为一变压器接头。进一步地,激光输出装置为一鼻套式激光输出装置,鼻套式激光输出装置包含一驱动电路,驱动电路设置于连接部的内部,激光输出座含有两个激光模块,激光模块电性连接于驱动电路。进一步地,控制本体设置有一连接座,连接座电性连接于电路板,鼻套式激光输出装置包含一连接头及一传输线,连接头插设于连接座,传输线的一端电性连接于连接头,传输线的另一端穿过连接部及连接管的内部并电性连接于驱动电路,连接管为具有挠性的管体。进一步地,激光输出装置为一耳塞式激光输出装置,耳塞式激光输出装置包含两个连接管及两个激光输出座,激光输出座分别包含一激光模块以及一驱动电路,驱动电路 设置于第一固定座的内部,并且激光模块电性连接于驱动电路。进一步地,控制本体设置有一连接座,连接座电性连接于电路板,耳塞式激光输出装置包含一连接头、一传输线以及一连接部,连接部设有两个头部及一尾部,连接头插设于连接座,传输线的一端电性连接于连接头,传输线的另一端则电性连接于尾部,并且两个头部均分别电性连接于驱动电路。进一步地,激光模块为一输出的光的波长为600纳米至700纳米的激光模块。进一步地,控制本体与鼻套式激光输出装置的连接部合为一体,并且连接部上设有一电子时钟及两个用以显示电力的发光元件。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本技术的激光治疗器结构可舒适的插置于使用者耳部或鼻部,利用激光产生光源并加热到一定作用温度,而供照射人体耳膜或鼻黏膜,以作为耳鼻过敏患者舒张与强化微血管,并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该激光治疗器整体体积小、方便携带及成本低,尤其适合家户个人使用。再者,本技术的该控制本体进一步与一鼻套式激光输出装置相结合时,可握持该连接部操作使用,轻易的将该鼻套式激光输出装置的帽罩对准鼻患部插置,执行激光光波疗程,治疗过程中不会感到不适与不便,且帽罩及激光模块良好固定于患者鼻患部,使用舒适且方便。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者。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激光治疗器结构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激光治疗器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控制本体的立体分解图。图4A,图4B为为本技术激光治疗器的功能方块图。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激光治疗器结构的前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激光治疗器结构的电路图。图7为本技术驱动电路的电路图。图8为本技术控制本体与耳塞式激光输出装置相结合的结构立体图。图9为本技术耳塞式激光输出装置结构的立体分解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I控制本体11前壳体12后壳体13电路板131信号处理单元132电源供应单元 133电子时钟14控制开关15强度开关16发光元件16’发光元件16”发光元件17电池容置部18 电池18’变压器接头19连接座2激光输出装置21鼻套式激光输出装置211连接头212传输线213连接部214连接管215激光输出座2151 固定座215IA 半壳2151B 半壳2152激光模块固定座2153激光模块2154 帽罩216驱动电路22耳塞式激光输出装置221连接头222传输线223连接部2231 头部2232 尾部224连接管225激光输出座2251 固定座2252激光模块固定座2253激光模块2254驱动电路2255 穿孔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I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激光治疗器结构,包括有一控制本体I及一激光输出装置2,其中该控制本体I包含有一前壳体11及一后壳体12,该前壳体11及后壳体12利用螺丝锁固及卡接等方式组合为一中空状壳体。该前壳体11及后壳体12之间设有一电路板13、一控制开关14、一强度开关15、一发光兀件16及一电池容置部17,该发光兀件16为一发光二极管(LED),该控制开关14、强度开关15、发光兀件16及电池容置部17电性连接于该电路板13,该电池容置部17可用于容置电池18,以提供激光治鼻器工作所需的电力,以此作为电源供应单元。该控制本体I上设置一连接座19,该连接座19电性连接于该电路板13,该连接座19为DC Jacke母座。在第一实施例中,该激光输出装置2为一鼻套式激光输出装置21,该控制开关14用于开启或关闭该鼻套式激光输出装置21的两个激光模块2153发射激光,该强度开关15则用于控制两个激光模块2153发射激光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该强度开关15为一滑动开关,以控制两个激光模块2153发射针对鼻患部不同等级的激光强度。而该发光元件16则提供使用者两个激光模块2153工作状态的显不,于发光时表不两个激光模块2153于工作状态中,正发射激光;反之,该发光兀件16熄灭时表不两个激光模块2153停止发射激光。所以当按压该控制开关14时,该发光元件16亮起,两个激光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激光治疗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治疗器结构包括:一控制本体,所述控制本体包含一电路板、一控制开关、一强度开关及一电源供应单元,所述控制开关、所述强度开关及所述电源供应单元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板;以及一激光输出装置,所述激光输出装置包含一连接部、至少一连接管及至少一激光输出座,所述连接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部,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激光输出座,所述至少一激光输出座分别包含一第一固定座、一激光模块固定座、以及至少一激光模块,所述第一固定座连接于所述连接管的一端,所述激光模块固定座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座,所述激光模块固定于所述激光模块固定座,所述激光模块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本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国梁,
申请(专利权)人:何国梁,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