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传扬专利>正文

一种自动开收伞及其自动开收伞控制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45490 阅读:3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5 05: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开收伞控制部件,既可以保证顺利开伞,收伞过程中又不费力,其包括按钮组件、伞中棒控制组件、子弹头控制组件和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钮组件和子弹头控制组件构成杠杆式收伞启动机构,所述按钮组件和伞中棒控制组件构成开伞启动机构。所述按钮组件和子弹头控制组件构成杠杆式收伞启动机构,所述按钮组件和伞中棒控制组件构成开伞启动机构,通过按钮组件的巧妙使用,不但简化了整个开伞控制部件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利用了杠杆原理,将子弹头勾片的铰接点尽可能下移来加长受力点和铰接点的距离,从而使得开伞所需按压按钮的力量大为减少。(*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动开收伞及其自动开收伞控制部件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自动开收伞,随使用方便,但却存在着开伞或收伞不畅的问题。具体而言,如果伞中所用弹簧弹力不足够大,则开伞时往往会发生打不开的情况;而如果弹簧的弹力很大,则在收伞过程中会存在难以按下收伞按钮以及完全收伞时费力的问题,尤其是对力气相对较小的老人、小孩乃至一些女士,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动开收伞控制部件,既可以 保证顺利开伞,收伞过程中又不费力,其包括按钮组件、伞中棒控制组件、子弹头控制组件和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钮组件和子弹头控制组件构成杠杆式收伞启动机构,所述按钮组件和伞中棒控制组件构成开伞启动机构。根据实施例,还可采用以下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子弹头控制组件包括一端部铰接在所述控管上的子弹头勾片及其复位弹簧,和用于传递力的活动片;收伞状态下,子弹头卡在所述子弹头勾片自由端和铰接点之间的部位。所述活动片的一端对应按钮组件,另一端对应所述子弹头勾片自由端的端部设置。所述活动片对应所述子弹头勾片自由端的端部还设有导向凹槽。所述按钮组件包括按钮座及其按钮和摇杆,所述摇杆通过扭簧安装在所述按钮上。所述摇杆为自由端呈U形的双头摇杆,所述活动片亦呈U形,在开伞状态下,所述活动片的U形开口端的两个端部对应所述双头摇杆的U形开口端的两个端部。所述伞中棒控制组件包括伞中棒勾片及其复位弹簧。所述伞中棒勾片呈U形,其U形开口的两个端部对应所述按钮组件设置。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自动开收伞,其包括伞骨架总成、伞中棒及其开收伞组件和伞手柄,其中,所述伞手柄中所采用的开收伞控制部件如前任一所述。优选的,所述伞中棒及其开收伞组件中的子弹头为金属子弹头,所述开收伞控制部件中的子弹头勾片亦为金属子弹头勾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所述按钮组件和子弹头控制组件构成杠杆式收伞启动机构,所述按钮组件和伞中棒控制组件构成开伞启动机构,通过按钮组件的巧妙使用,不但简化了整个开伞控制部件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利用了杠杆原理,将子弹头勾片的铰接点尽可能下移来加长受力点和铰接点的距离,从而使得开伞所需按压按钮的力量大为减少;此外,该结构所需控管更小,从而可使用内外径和线径更小而有效圈数更多的弹簧,使得完全收伞时所需力量相对减小且均匀,方便使用且更加安全。此外,自动开收伞中金属子弹头配合金属子弹头勾片,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塑胶材料而言,可利用金属的高强度特点,实现更好的勾合效果。附图说明图I是一个实施例的开收伞控制部件的爆炸图(其中包括伞中棒的部分结构及其它辅助结构,以下各图同此)。图2是图I的实施例在伞收合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剖视示意图。图4是图I的实施例在伞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并对照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I所示,是开收伞控制部件的爆炸图,其包括按钮组件、伞中棒控制组件、子弹头控制组件和控管4,其中,所述按钮组件和子弹头控制组件构成杠杆式收伞启动机构,所述按钮组件和伞中棒控制组件构成开伞启动机构。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按钮组件包括按钮座13及其按钮11和摇杆12,所述摇杆12通过扭簧13安装在所述按钮11上。所述伞中棒控制组件包括伞中棒勾片21及其复位部件22,所述伞中棒勾片21呈U形,其U形开口的两个端部对应所述按钮组件设置。所述复位部件22在此采用复位弹簧23。所述伞中棒勾片21呈U形,其U形开口的两个端部对应所述按钮组件设置。所述子弹头控制组件包括一端部铰接在所述控管4上的子弹头勾片31及其复位弹簧33,以及对应所述子弹头勾片31自由端设置的用于传递力的活动片32,收伞状态下,子弹头5卡在所述子弹头勾片31自由端和铰接点之间的部位,该部位设有突起等用于卡住子弹头5的结构。所述活动片32的一端对应按钮组件,另一端对应所述子弹头勾片31自由端设置。为了保证使用的可靠性,该实施例中活动片32在其对应所述子弹头勾片31自由端的端部还设有导向凹槽321,用于对子弹头勾片31的动作进行限位和导向,避免跑偏、卡死等。本实施例中,所述子弹头勾片31与所述控管4的铰接点在控管4的内部,控管4对应子弹头勾片31部位沿轴向开槽,以保证子弹头勾片31的动作能够顺利执行,且又不会占用太多空间,这样,开收伞控制部件以及伞手柄就不必做得很大,方便手比较小的人比如小孩子的使用。为确保开收伞控制部件工作的可靠性,本实施例中,所述摇杆12设为自由端呈U形的双头摇杆,所述活动片32亦呈U形,在开伞状态下,所述活动片32的U形开口端的两个端部对应所述双头摇杆的U形开口端的两个端部,形成对称的两个受力点,从而在接收和传递力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保持平衡。以下对开收伞控制部件的工作过程做一具体的描述。a.自动开收伞自完全收合状态下,如图2、3所示。伞中棒勾片21勾住伞中棒中外管63的抬高孔处,挂住外管63防止雨伞打开。此时由于伞中棒中中管62的向下压力,使双头摇杆12的自由端向下摆,双头摇杆12上U形开口两边的端部与活动片32上U形开口两边的端部相互错开。另外,子弹头5被子弹头勾片31勾住。b.此时,第一次按下按钮11,伞中棒勾片21受力向后活动,压迫外管63脱开伞中棒勾片21。伞中棒中的几节中管62受到内部主弹簧的弹力作用向上伸展,并带动其他开伞组件完成开伞动作。这时,因双头摇杆12与活动片32是相互错开的,因此按下按钮11时不会将力传递给子弹头勾片31。c.松开按钮11,此时双头摇杆12因已脱离中管62的压力,在自身扭簧13的向上弹力作用下,双头摇杆12的自由端向上抬起,并且双头摇杆12上U形开口端的端部此时正好对准活动片32,为下一步收伞做好准备,如图4所示。d.第二次按下按钮11,按钮11推动双头摇杆12动作,双头摇杆12上U形开口端的端部将力通过活动片32传递给子弹头勾片31,子弹头勾片31受压力影响向外活动,使子弹头脱开子弹头勾片31的限制,伞架脱离子弹头的束缚并在自身收伞弹簧的弹力下收合e.松开按钮11,子弹头勾片31受到复位弹簧弹力影响带动活动片32等复位到正常位置,为进一步收伞做好准备。f.此时,通过施加外力在伞的两端来收合几节伞中棒,伞中棒中的中管62向下活动并带动子弹头5向下活动,当外管63上的抬高孔处被伞中棒勾片21勾住的同时,子弹头5也被子弹头勾片31勾住,双头摇杆12也受中管62的压力作用向下摇摆避开活动片32,为下次的开伞做好准备。该步骤之后,伞处于完全收合状态,如图2所示。此外,本技术的开收伞控制部件将子弹头勾片31的铰接点尽可能下移,从而可以将控管尽可能做的小,进而可以将伞中棒中的弹簧的内外径和线径减小、而有效圈数增加,其好处是可使得完全收伞时所需力量相对减小,方便使用,并更加安全,尤其是老人、小孩及女士使用时。该好处可通过以下关于弹簧的特性很容易的得出。根据“虎克定律”,弹簧的伸长/压缩量与所受的力的大小成正比。有效圈数多意味着弹簧的伸长量减少。力=弹簧刚度(kg/mm) X伸长或压缩量(mm)弹簧刚度=线径X (1000/C) 3X有效圈数C=弹簧中径/线径弹簧中径=弹簧外径-线径。一种自动开收伞,包括伞骨架总成、伞中棒及其开收伞组件和伞手柄,其中伞手柄中所采用的开收伞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开收伞控制部件,包括按钮组件、伞中棒控制组件、子弹头控制组件和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钮组件和子弹头控制组件构成杠杆式收伞启动机构,所述按钮组件和伞中棒控制组件构成开伞启动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传扬陈亚明
申请(专利权)人:陈传扬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