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铸模及其中铸件的方法和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824544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推进铸模(5)的方法, 经加浇注铸件(9)在浇铸腔(8)中形成后便离开铸造装置,该装置有一铸模制作台(A,1-4)和一浇注台(B,7),离开该台时在相邻铸模(5)的垂直分型相互紧密并列且在浇铸腔(8)中有铸件(9),这些相邻铸模构成铸模串(F),在其中每一铸模(5)在铸模串(F)的纵向占据一定长度(S),铸模串(F)在通过精细传送装置(6,16)后被转移到第二传送装置(10,16,D), 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传送装置(10)每次从铸模串(F)接收一个铸模(5),并有控制地前进,其通过的距离(S+s)比铸模串(F)中单个铸模(5)的长度(S)长,因此在第二传送装置(10)上沿垂直分型面相邻铸模(5)之间有一间隙(S)。(*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铸模及其中铸件的传送方法,该方法就是权利要求1开头部分所述的那种方法。所提到的第二传送装置通常结构较轻。当通过向有垂直分型面的铸模浇注生产铸件时,铸模通常沿精细的传送装置上的浇注履带前进,也就是丹麦专利出版物No.119,373和No.127,494所说的那种履带;照这样,铸模或铸模组成部分非常精确地互相紧靠着,此位置的准确性在浇注和凝固过程中始终得到保持。浇注后的铸模被转移到丹麦专利出版物No.138,840所述的那种传送装置上,因而能减少阻止铸模移动的总摩擦阻力。按照上述理由,铸模常常在生产初期就从精细传动装置转移到摩擦力比前者小的第二传送装置上。该第二传送装置可能是一种环形的输送带。在转移到第二传送装置时一定要保证铸件的温度足够低,以免出现冷却缺陷或变形;或者在单件铸模转移时要防止铸模组成部分发生相互移动,这很可能就是产生变形或冷却缺陷的原因。由于这些关系,铸模串通常作为整体通过第二传送装置并仍然以整体前进,直到铸件温度冷却下来,最终到达铸件取出台。将铸模串作为整体传送到铸件取出地点的另一种方法是采用DK-B-129,397中所示的那种装置,把铸模串中各铸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延斯·P·拉森埃米尔·耶斯佩森
申请(专利权)人:乔治·费希尔·迪萨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