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灯条结构及光源装置,该灯条结构包含有一壳体,该壳体内形成有一容置空间,且该容置空间用来容置一发光单元。该灯条结构另包含有一第一夹持件,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的一端。该第一夹持件包含有一第一基部,其贴附该壳体内的一底面,一第一臂部,其连接于该第一基部且贴附该壳体内的一第一侧壁,以及一第一限位部,其设置于该第一臂部上。该第一基部用来承载该发光单元。该第一限位部用来止挡该发光单元,用于限制该发光单元相对该第一基部的位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灯条结构及光源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不需使用表面贴装技术,用于降低材料及制作工艺成本的灯条结构及光源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灯条结构是利用表面贴装技术(Surface Mount Technology, SMT)以将发光二极管安装于基板上。传统的基板包含有铝基板与铜箔基板。铝基板的材料成本及加工费皆非常昂贵,其散热效率佳,因此适用于高功率的发光二极管的应用上,例如大型尺寸的面板或大型显示器。铜箔基板(FR4板)的成本较铝基板便宜许多,其导热效率不如铝基板的散热效率,因此铜箔基板一般适用于低功率的发光二极管应用。由于铝基板与铜箔基板 皆须使用表面贴装技术才可将发光二极管固定于其表面上,故传统灯条结构的制造成本高昂且制作工艺复杂繁琐,因此,如何设计出一款安装简单快速且成本低廉的灯条结构,即为现今显示器产业的重点发展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使用表面贴装技术,用于降低材料及制作工艺成本的灯条结构及光源装置,以解决上述的问题。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揭露一种用来固定一发光单元的灯条结构,其包含有一壳体,该壳体内形成有一容置空间,且该容置空间用来容置该发光单元。该灯条结构另包含有一第一夹持件,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的一端。该第一夹持件包含有一第一基部,其贴附该壳体内的一底面,一第一臂部,其连接于该第一基部且贴附该壳体内的一第一侧壁,以及一第一限位部,其设置于该第一臂部上。该第一基部用来承载该发光单元,且该第一限位部用来止挡该发光单元,用于限制该发光单元相对该第一基部的位移。本专利技术另揭露该壳体包含有一限位块,其设置于该第一侧壁上,该限位块用来嵌合于该第一限位部,用于限制该第一限位部的位移。本专利技术另揭露该壳体内的该底面形成有合孔,该第一夹持件另包含有 ^勾部,其设置于该第一基部的一端,且该卡勾部用来卡合于该卡合孔。本专利技术另揭露该第一基部的指向相异该第一臂部的指向,且该第一夹持件为一 L型结构。本专利技术另揭露该灯条结构另包含有一第二夹持件,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相对该第一夹持件的另一端。该第二夹持件包含有一第二基部,其贴附该壳体内的该底面,一第二臂部,其连接于该第二基部且贴附该壳体内相对该第一侧壁的一第二侧壁,以及一第二限位部,其设置于该第二臂部上。该第二基部用来与该第一基部共同承载该发光单元,且该第二限位部用来止挡该发光单元,用于限制该发光单元相对该第二基部的位移。本专利技术另揭露该第一夹持件与该第二夹持件由导电材质所组成,且该第一夹持件与该第二夹持件分别用来接触该发光单元的二电极端。本专利技术另揭露该第一夹持件另包含有一抵接部,其设置于该第一基部上,该抵接部用来与该第一限位部共同夹持该发光单元。本专利技术另揭露该第一限位部与该抵接部分别为一弹性结构。本专利技术另揭露该壳体内的该底面形成有一穿孔。本专利技术另揭露该第一基部上形成有一破槽,该第一基部通过该破槽区分为多个区段,且各区段用来承载相对应发光单元。本专利技术另揭露该壳体包含有一挡块,其设置于该底面上邻近该第一基部的该破槽的位置。本专利技术另揭露一种光源装置,其用来连结于一光学板。该光源装置包含有一发光 单元以及一灯条结构。该灯条结构用来固定该发光单元,以将该发光单元所产生的光线传输至该光学板。该灯条结构包含有一壳体,该壳体内形成有一容置空间,且该容置空间用来容置该发光单元。该灯条结构另包含有一第一夹持件,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的一端。该第一夹持件包含有一第一基部,其贴附该壳体内的一底面,一第一臂部,其连接于该第一基部且贴附该壳体内的一第一侧壁,以及一第一限位部,其设置于该第一臂部上。该第一基部用来承载该发光单元,且该第一限位部用来止挡该发光单元,用于限制该发光单元相对该第一基部的位移。本专利技术不需使用传统的表面贴装技术即可将发光二极管稳定设置于灯条结构上。本专利技术的灯条结构及光源装置的结构简单、组装容易,不但可有效节省材料成本与制作工艺成本,且无损于发光二极管的光学效能与散热效率,可适用于侧入式背光模块及直下式背光模块。附图说明图I与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光源装置于不同应用模式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灯条结构的外观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灯条结构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发光单元与灯条结构的组合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 光源装置12 光学板14 发光单元16 灯条结构18 散热板20 壳体201容置空间202底面203第一侧壁204第二侧壁22 限位块24 卡合孔26 穿孔28 第一夹持件30 第一基部301破槽32 第一臂部34 第一限位部36 抵接部38 卡勾部40 挡块50 第二夹持件52 第二基部54 第二臂部56 第二限位部 X-X剖面线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I与图2,图I与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光源装置10于不同应用模式的示意图。如图I所示,光源装置10可安装于一光学板12(例如一导光板)的旁侧,以形成侧入式背光模块;如图2所示,光源装置10可置于光学板12 (例如一扩散板)的底部,以形成直下式背光模块。光源装置10用来结合光学板12以输出光线。光源装置10包含有多个发光单兀14与一灯条结构16。发光单兀14 一般可为一发光二极管,且灯条结构16用来固定该多个发光二极管,以将该多个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光线传输至光学板12。光源装置10另可选择性地包含有一散热板18,其设置于灯条结构16的底端。各发光单元14所产生的热量可经由灯条结构16传递至散热板18,用于有效散逸该热量,来提高发光单元14的使用年限及操作效率。请参阅图3与图4,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灯条结构16的外观示意图,图4为本发 明实施例的灯条结构16沿着X-X线的剖视图。灯条结构16包含有一壳体20。壳体20内部形成有一容置空间201,且容置空间201用来容置多个发光单元14。一般来说,壳体20可由绝缘材料所组成,例如塑胶材料。壳体20内部的容置空间201可区分为一底面202、一第一侧壁203及一第二侧壁204。第一侧壁203与第二侧壁204分别与底面202相交,且第一侧壁203相对于第二侧壁204,因此如图4所示,壳体20可为一 U型结构。壳体20可包含有二限位块22,其分别设置于第一侧壁203与第二侧壁204上。壳体20的底面202上可形成有多个卡合孔24与多个穿孔26。多个卡合孔24可分别形成于底面202邻近两端的位置;多个穿孔26可分别形成于底面202相对各发光单元14的位置,使用者可于各穿孔26内填充散热膏,用于将相对应发光单元14所产生的热量经由该散热膏传递至散热板18,以提高其散热效率。灯条结构16另包含有两个结构与功能皆相同的夹持件,且两夹持件分别设置于容置空间201内相对的两端面,意即分别贴附于第一侧壁203与第二侧壁204上。本专利技术的灯条结构16也可利用单一夹持件以将发光单元14固定于壳体20内,其应用端视设计需求而定,故在此不再详述。在此实施例中,灯条结构16是利用两个夹持件于发光单元14的两侧边相向夹持,以达到施力平均且夹持稳定的功效。两夹持件的一第一夹持件28包含有一第一基部30,其贴附壳体20内的底面202, —第一臂部32,其连接于第一基部30且贴附壳体20内的第一侧壁203,一第一限位部34,其设置于第一臂部32上且与限位块22嵌合,以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来固定一发光单元的灯条结构,其包含有:壳体,该壳体内形成有一容置空间,且该容置空间用来容置该发光单元;以及第一夹持件,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的一端,该第一夹持件包含有:第一基部,其贴附该壳体内的一底面,该第一基部用来承载该发光单元;第一臂部,其连接于该第一基部,且贴附该壳体内的一第一侧壁;及第一限位部,其设置于该第一臂部上,该第一限位部用来止挡该发光单元,用于限制该发光单元相对该第一基部的位移。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志华,徐宾鸿,廖忠雄,
申请(专利权)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