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轴向冲击力无刷直流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34762 阅读:2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8 19: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轴向冲击力无刷直流电机,其包括电机外壳以及设置在电机外壳内的电机轴、磁缸、线圈、硅钢和换向器,线圈和硅钢设置在电机外壳的内壁上;在电机外壳的前端设置有前端盖,其后端设置有后端盖;电机轴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前端盖和后端盖上,在轴承的至少一端侧上设置有用于抵抗轴向冲击力的缓冲抗震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轴承一端侧设置缓冲抗震机构,电机轴上受到的轴向冲击力,通过铜衬套作用到缓冲抗震机构上,经过缓冲抗震机构减小后传递到机壳上,从而对冲击力进行释放,起到对轴向冲击力的缓冲作用,避免轴承损坏,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并且抗轴向冲击力的能力高,满足了一些要求轴向力承受能力比较大的应用场合。(*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电机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抗轴向冲击力无刷直流电机
技术介绍
无刷电机是指无电刷和换向器的电机,又称无换向器电机。早在上世纪诞生电机的时候,产生的实用性电机就是无刷形式,即交流鼠笼式异步电动机,这种电动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异步电动机有许多无法克服的缺陷,以致电机技术发展缓慢。本世纪中期诞生了晶体管,因而采用晶体管换向电路代替电刷与换向器的直流无刷电机就应运而生了。这种新型无刷电机称为电子换向式直流电机,它克服了第一代无刷电机的缺陷;而现有的直流无刷直流电机抗轴向冲击力的能力普遍不高,对于一些要求轴向力承受能力比较大的应用场合,如电动瓦斯射钉枪等,已经不能满足抵抗轴向冲击力的要求。在使用中由于冲击力造成轴承的损坏,会大大减小电机的使用寿命。因此,现有直流无刷直流电机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好抵抗轴向冲击力的无刷直流电机,避免轴承的损坏,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以满足轴向力承受能力比较大的应用场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种抗轴向冲击力无刷直流电机,其包括电机外壳以及设置在电机外壳内的电机轴、磁缸、线圈、娃钢和换向器,所述磁缸设置在电机轴上,所述线圈和娃钢设置在电机外壳的内壁上;在所述电机外壳的前端设置有前端盖,其后端设置有后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轴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前端盖和后端盖上,在所述轴承的至少一端侧上设置有用于抵抗轴向冲击力的缓冲抗震机构,实现冲击力的缓冲释放,起到减小轴承所受轴向冲击力的作用。上述的抗轴向冲击力无刷直流电机,其中,所述电机轴上在位于磁缸的前后端分别设置有与磁缸前后端相适配的前铜衬套和后铜衬套,用于动平衡调整;所述后铜衬套与轴承之间设置有调整垫片。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抗震机构采用的是相叠加的缓冲弹性体和缓冲垫片,所述缓冲弹性体和缓冲垫片设置在电机轴上,所述缓冲弹性体通过缓冲垫片与轴承相接触。上述的抗轴向冲击力无刷直流电机,其中,所述缓冲弹性体和缓冲垫片分别设置在轴承的外环与前、后端盖与之间,所述缓冲弹性体通过缓冲垫片与轴承的外环相接触。上述的抗轴向冲击力无刷直流电机,其中,所述缓冲弹性体和缓冲垫片分别设置在轴承的内环与前、后铜衬套之间,所述缓冲弹性体通过缓冲垫片与轴承的内环相接触,所述调整垫片设置在后铜衬套与缓冲弹性体之间。作为优选,所述缓冲弹性体为〇型橡胶圈或环形弹簧,当需要较小的缓冲刚度时,采用〇型橡胶圈作为缓冲弹性体;当需要较大的缓冲刚度时,环形弹簧作为缓冲弹性体。作为优选,上述轴承采用的是深沟球轴承,便于使用。本技术通过在轴承的至少一端侧设置缓冲抗震机构,电机轴上受到的轴向冲击力,通过铜衬套作用到缓冲抗震机构上,经过缓冲抗震机构减小后传递到机壳上,从而对冲击力进行释放,起到对轴向冲击力的缓冲作用,避免轴承损坏,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其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并且抗轴向冲击力的能力高,满足了一些要求轴向力承受能力比较大的应用场合。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图I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 图2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图3为本技术的环形弹簧结构示意图。图中I-电机轴,2-前端盖,3-电机外壳,4-磁缸,5-线圈,6-娃钢,7-后铜衬套,8-换向器,9-调整垫片,10-圆柱销,11-后端盖,12-缓冲垫片,13-缓冲弹性体,14-轴承,15-前铜衬套,16-缓冲弹性体,17-缓冲垫片,18-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参见图I和图2,本技术的一种抗轴向冲击力无刷直流电机,其包括电机外壳3以及安装在电机外壳3内的电机轴I、磁缸4、线圈5、娃钢6和换向器8。该磁缸4安装在电机轴I的中段上,在电机外壳3的内壁上安装硅钢6以及安装在硅钢6上的线圈5,该线圈5与磁缸4相对应设置,换向器8设置在线圈5和娃钢6 —端。在电机外壳3的前后端上分别安装有前端盖2和后端盖11,该电机外壳3分别与前端盖2、后端盖11采用圆柱销连接定位。本技术中,在电机轴I上位于磁缸4的前后端分别安装有与磁缸4前后端相适配的前铜衬套15和后铜衬套7,用于动平衡调整.该后铜衬套7与轴承14之间安装有调整垫片9。为实现冲击力的缓冲释放,本技术至少在两轴承14、18的一端侧上安装有用于抵抗轴向冲击力的缓冲抗震机构,起到减小轴承所受轴向冲击力的作用。为更详细的阐述本技术,现分别采用以下两种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实施例I :图I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参见图I,本实施例中,缓冲抗震机构设置在轴承外环与前后端盖之间,其采用的是相叠加的缓冲弹性体13、16和缓冲垫片12、17,该缓冲弹性体和缓冲垫片安装在电机轴上,缓冲弹性体13、16通过缓冲垫片12、17与轴承14、18的外环相接触,其构成轴承游动式缓冲结构,实现冲击力的缓冲释放,起到减小轴承所受轴向冲击力的作用。本实施例的轴承18、14的外环与前后端盖3、11间隙配合,允许电机轴I的轴向自由运动。电机轴I上所受到的轴向冲击力轴向冲击力依次施加到铜衬套、轴承内环、轴承滚子、轴承外环、缓冲垫片,最后施加到缓冲弹性体上,从而对冲击力进行释放,起到对轴向冲击力的缓冲作用。当电机轴I受到轴向推拉时,电机轴I上的冲击力通过前铜衬套15传递给轴承18的内环上,通过轴承18的滚珠传递到轴承外环,再有轴承外环通过缓冲垫片17传递到缓冲弹性体16上,冲击力经过缓冲弹性体16缓冲作用在前端盖3上。由于缓冲弹性体16起到缓冲作用,减小了轴承18体所承受的轴向冲击力,起到保护轴承18的作用。同理,当电机轴I受到轴向冲击推力时,电机轴I上的冲击力通过后铜衬套7、调整垫片9传递给轴承14的内环上,通过轴承14的滚珠传递到轴承外环,再通过垫片12传递到缓冲弹性体13上,冲击力经过缓冲弹性体13缓冲后作用在后端盖11上,由此减小了轴承14所受的轴向力。实施例2 图2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在图2中,本实施例缓冲抗震机构设置在轴承18、14的内环与前、后铜衬套15、17之间,其同样采用的是相叠加的缓冲弹性体13、16和缓冲垫片12、17,,该缓冲弹性体13、16和缓冲垫片12、17,安装在电机轴I上,缓冲弹性体13、16通过缓冲垫片12、17与轴承14、18的内环相接触,其构成轴游动式缓冲结构,实现冲击力的缓冲释放,起到减小轴承所受轴向冲击力的作用。本实施例的轴承14,18与电机轴间歇配合,电机轴I可以轴向自由移动;电机轴I上受到的轴向冲击力,通过铜衬套、缓冲垫片作用到缓冲弹性体上,经过缓冲弹性体减小后的冲击力通过轴承内环、轴承滚子、轴承外环传递到电机外壳上,起到对轴向冲击力的缓冲作用本实施例中,调整垫片9设置在后铜衬套7与缓冲弹性体13之间,当电机轴I承受到轴向冲击推力时,电机轴I上的冲击力通过后铜衬套7、调整垫片9传递给缓冲弹性体13,冲击力经过缓冲弹性体13缓冲后施加到轴承14的内环上,通过轴承14的滚珠传递到轴承外环最后作用在后端盖11上。由于缓冲弹性体13的缓冲作用,减小了轴承14上所承受的轴向冲击力,起到保护轴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抗轴向冲击力无刷直流电机,其包括电机外壳以及设置在电机外壳内的电机轴、磁缸、线圈、硅钢和换向器,所述磁缸设置在电机轴上,所述线圈和硅钢设置在电机外壳的内壁上;在所述电机外壳的前端设置有前端盖,其后端设置有后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轴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前端盖和后端盖上,在所述轴承的至少一端侧上设置有用于抵抗轴向冲击力的缓冲抗震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勋林仕美徐生林喻大发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库克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