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电池插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34123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8 18: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充电电池插座,前述充电电池插座包括:绝缘座体、收容于绝缘座体之若干接线端子以及覆盖于绝缘座体一侧之防护盖;绝缘座体上开设有若干通槽;接线端子具有收容于绝缘座体通槽之接触部及延伸出绝缘座体外之尾部;前述绝缘本体之通槽内壁上形成有凸肋,前述接线端子之接触部与前述凸肋配合用以将前述接线端子固持于前述绝缘座体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接线端子与绝缘座体之间的紧密配合,使得充电电池插座制造工艺简单、防尘、防水效果显著。(*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插座,尤指一种充电电池插座
技术介绍
电动交通工具,如电动汽车、电动脚踏车等,由于能源来源广泛、行驶安静且其无污染排放等均符合环保要求,因此愈来愈受到用户的青睐。普遍地,电动交通工具是以蓄电装置,如充电电池等,作为能源存储与提供媒介。一般而言,充电电池安装于车体上,当电量不足时,才与供电端插座通过充电装置补充能量。很明显,由于交通工具的使用场合,因而对于充电电池插座的防尘、防水性能皆高于普通插座。如果充电电池插座的接线柱受到污 染,则很可能影响充电电池的正常使用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充电电池插座作进一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电池插座,该插座具有防尘、防水的功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电池插座,包括绝缘座体、收容于绝缘座体的若干接线端子以及覆盖于绝缘座体一侧的防护盖;绝缘座体上开设有若干通槽;接线端子具有收容于绝缘座体通槽的接触部及延伸出绝缘座体外的尾部;前述绝缘本体的通槽内壁上形成有凸肋,前述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与前述凸肋配合用以将前述接线端子固持于前述绝缘座体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中前述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上形成有沟槽,前述凸肋卡持于前述沟槽。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中前述接线端子还具有一平板状基部,前述基部的截面呈U型形状,且前述接触部自前述基部两侧延伸而出。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中所述绝缘座体具有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延伸而出的对接部,前述通槽贯通设置于主体部与对接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中前述主体部上开设有若干盲槽,前述盲槽围绕前述通槽而设置,且前述盲槽之间间隔设置有若干凸块。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中前述防护盖射出成型于前述绝缘座体上,并通过前述若干凸块增强依附于前述绝缘座体的抓力。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中前述接线端子的接触部包括一对接触片,每一前述接触片被前述沟槽分开而形成一对接触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中接线端子的接触部包括一对接触片,每一接触片的前缘凹设形成一凹槽。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中前述通槽内壁上进一步开设有一对内置槽,前述接线端子基部上邻近前述接触部形成有固持脚,前述固持脚固持于前述内置槽内用以协助固定接线端子于前述绝缘座体之中。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中进一步包括一个垫圈,前述垫圈套设于绝缘座体的对接部上。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充电电池插座,包括绝缘座体、收容于绝缘座体的若干接线端子以及覆盖于绝缘座体一侧的防护盖;前述绝缘座体上开设有若干通槽;前述接线端子具有基部、收容于前述绝缘座体通槽的接触部及延伸出前述绝缘座体外的尾部;前述通槽内壁上进一步开设有一对内置槽,前述接线端子基部上临近前述接触部形成有固持脚,前述固持脚固持于前述内置槽内用以协助固定前述接线端子于前述绝缘座体之中。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中前述绝缘座体具有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延伸而出的对接部,前述通槽贯通设置于主体部与对接部。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中前述主体部上开设有若干盲槽,前述盲槽围绕前述通槽而设置,且前述盲槽之间间隔设置有若干凸块。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中前述防护盖射出成型于前述绝缘座体上,并通过前述若干凸块增强依附于前述绝缘座体的抓力。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中前述接线端子接触部包括一对接触片,每一接触片的前缘凹设形成一凹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利用接线端子与绝缘座体之间的紧密配合,使得充电电池插座制造工艺简单、防尘、防水效果显著。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充电电池插座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图I所示充电电池插座的另一角度立体图。图3是图I所示充电电池插座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I所示充电电池插座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I所示充电电池插座的绝缘座体的立体图。图6是图5所示绝缘座体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7是图I所示充电电池插座的接线端子的立体图。图8是图I所示充电电池插座的接线端子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9是本技术充电电池插座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0是图9所示充电电池插座的接线端子的立体图。图11是本技术充电电池插座的一种形态接线端子的侧视图。图12是本技术充电电池插座的另一种形态接线端子的侧视图。图13是本技术充电电池插座的再一种形态接线端子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I与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充电电池插座100包括绝缘座体10、装设于所述绝缘座体10内的若干接线端子20、覆盖于所述绝缘座体10—侧的防护盖30以及套设于所述绝缘座体10的垫圈40。请参阅图I所示,在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座体10具有主体部11及自主体部11向前延伸而出的对接部12。所述主体部11与所述对接部12均具有大致呈矩形的截面形状,且所述对接部12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主体部11的面积。所述绝缘座体10设有前端面101、与前端面相对设置的后端面102以及若干通槽13。所述若干通槽13自所述前端面101延伸至所述后端面102,亦即贯通设置于所述绝缘座体10的主体部11与对接部12。简言之,所述若干通槽13向前开口于所述前端面101、向后开口于所述后端面102。每一所述通槽13的两相对内壁上都形成有向内突出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凸肋131。所述通槽13内壁上还具有抵挡壁132形成于所述凸肋131前端且邻近所述前端面101处。所述抵挡壁132上具有倾斜状的导引面1321,所述导引面1321上进一步形成有若干逃料槽1322。所述主体部11上开设有若干盲槽111,所述若干盲槽111围绕所述通槽13而设置。所述盲槽111之间间隔设置有若干凸块112。沿每个所述通槽13的内壁后端,开设有一对相对内置槽133,用于与相应接线端子20进行卡持。细节容后陈述。·请一并参阅图3与图4所示,每一所述接线端子20均包括平板状基部21、与所述平板状基部21相连接的接触部22以及自所述平板状基部21后缘延伸而出的尾部23。所述基部21的截面大致呈U型。在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接触部22包括一对接触片220,每一接触片220上均形成有沟槽221,并借由所述沟槽221将接触片220分开形成一对接触脚2201。所述沟槽221可收容所述绝缘座体10的凸肋131,借以限位所述接线端子20于所述通槽13内。所述接触部22上具有一个曲部222,从而于相对的两个接触部22曲部222之间形成渐缩式导引槽223,供对接连接器(图未示)的端子插入并夹持于其内。所述接线端子20还包括固持脚24,所述固持脚24自所述平板状基部21的侧缘延伸而出,且邻近所述接触部22设置。所述固持脚24可容纳于所述内置槽133内,借以协助将所述接线端子20固持于所述绝缘座体10的相应通槽13内。所述防护盖30可以直接射出成型于所述绝缘座体10的后端面102上。且,借由所述盲槽111与所述凸块112提供所述防护盖30依附于所述绝缘座体10的抓力。组装时,所述接线端子20分别自绝缘座体10后端面102向前插入相应的通槽13内。其中,所述沟槽221收容所述绝缘座体10的凸肋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电电池插座,包括:绝缘座体、收容于绝缘座体的若干接线端子以及覆盖于绝缘座体一侧的防护盖;绝缘座体上开设有若干通槽;接线端子具有收容于绝缘座体通槽的接触部及延伸出绝缘座体外的尾部;其特征在于:前述绝缘本体的通槽内壁上形成有凸肋,前述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与前述凸肋配合用以将前述接线端子固持于前述绝缘座体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万益戴宏骐余安裕洪永炽曾杰军刘阔正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