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气设备的接线端子及一种电气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34102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8 18: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气设备的接线端子及一种电气设备,所述接线端子包括:第一紧固件;固定架,具有条形孔,且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于电气设备的机壳上;至少一组金属连接板和第二紧固件,其中,所述金属连接板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穿过所述条形孔,进入电气设备内部与电气设备内部的接线部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与外接线缆的线缆接线端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于所述固定架上。对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接线端子具有结构简单可靠,安装方便、成本较低的优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气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气设备的接线端子及一种电气设备。
技术介绍
接线端子在电气设备产品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例如电气设备的电池接口端子等。如图I和图2所示,常见的接线端子通常包括多个端子单元50(例如PP45端子、PP30端子)和端子座卡51,每个端子单元50具有燕尾凸台50a和燕尾插槽50b,相邻的端子单元50通过燕尾凸台50a和燕尾插槽50b插装连接,端子卡座51固定于多个端子单元50的外围,通过紧固件52固定于电气设备的机壳15上。现有接线端子的端子单元需要与电气设备内部的插接单元对接,结构较为复杂,这使得内外对应线缆的费用及接线端子本身的成本无法得到进一步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较低成本的接线端子及一种电气设备。本技术接线端子,包括第一紧固件;固定架,具有条形孔,且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于电气设备的机壳上;至少一组金属连接板和第二紧固件,其中,所述金属连接板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穿过所述条形孔,进入电气设备内部与电气设备内部的接线部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与外接线缆的线缆接线端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于所述固定架上。优选的,所述金属连接板具有L形折弯,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为L形折弯的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较佳的,当所述线缆接线端与线缆本体尾部呈直角时,所述固定架在线缆本体尾部的进线方向上具有护线底托。可选的,所述金属连接板和第二紧固件为两组,且所述固定架具有隔离两个线缆接线端的分隔板。优选的,所述接线端子还包括罩设于固定架的位于机壳外侧的部分的外部防护罩。所述外部防护罩包括上挂部、线缆避让槽和包边凸台,其中,所述上挂部挂设于固定架的安装顶部,所述线缆避让槽位于线缆经过的位置,所述包边凸台折回于护线底托的底部。较佳的,所述金属连接板的第一折边与第二折边的长度不相等。优选的,所述第二紧固件为螺钉和卡装或嵌装于所述固定架上的螺母,所述第二折边具有与所述螺钉相配合的安装孔。较佳的,进一步包括第三紧固件,所述第一折边与电气设备内部的接线部通过第三紧固件连接。本技术电气设备,包括前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线端子。在本技术技术方案中,由于金属连接板通过固定架和第二紧固件支撑固定,金属连接板的第一部分进入电气设备内部与电气设备内部的接线部连接,金属连接板的第二部分与外接线缆的线缆接线端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于所述固定架上,对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接线端子具有结构简单可靠,安装方便、成本较低的优势。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接线端子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接线端子的接线单元插装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接线端子纵向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接线端子的金属连接板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接线端子与电气设备内部的接线部连接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接线端子的固定架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接线端子与线缆接线端连接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接线端子的外部防护罩安装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接线端子的外部防护罩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接线端子安装于机壳后正向剖视图。附图标记50-端子单元51-端子卡座 50a-燕尾凸台 50b_燕尾插槽52-紧固件10-接线端子 11-第一紧固件 12-第二紧固件13-固定架13a-条形孔 15-机壳I6_金属连接板16a-第一折边16b_第二折边 17-接线部18-线缆接线端19-线缆本体尾部 13b-护线底托 13c-分隔板 20-外部防护罩20a-上挂部20b_线缆避让槽20c_包边凸台 12a_螺钉12b-螺母21-第三紧固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降低电气设备接线端子的成本,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气设备的接线端子及一种电气设备。如图3、图4、图5和图7、图8所示,本技术接线端子,包括第一紧固件11;固定架13,具有条形孔13a,且通过第一紧固件11固定于电气设备的机壳15上;至少一组金属连接板16和第二紧固件12,其中,所述金属连接板16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穿过所述条形孔13a,进入电气设备内部与电气设备内部的接线部17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与外接线缆的线缆接线端18通过第二紧固件12固定于所述固定架13上。在本技术技术方案中,由于金属连接板通过固定架和第二紧固件支撑固定,金属连接板的第一部分进入电气设备内部与电气设备内部的接线部连接,金属连接板的第二部分与外接线缆的线缆接线端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于所述固定架上,对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接线端子具有结构简单可靠,安装方便、成本较低的优势。请继续参照图5和图7所示,金属连接板16和第二紧固件12的组数与电气设备内部的接线部17和外接线缆的线缆接线端18的数量相对应,在该实施例中,接线端子需要将电气设备内部印刷电路板上的两个接线部17和电气设备外部两根线缆的线缆接线端18连接,因此,金属连接板16和第二紧固件12设置为两组,但本技术绝不局限于此,金属连接板和第二紧固件还可以根据电气设备外部线缆的数量设计为一组或多于两组。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金属连接板16具有L形折弯,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为L形折弯的第一折边16a和第二折边16b。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金属连接板还可以为板条形状,或者为具有多个折弯的形状。所述金属连接板16的第一折边16a与第二折边16b的长度不相等,这样在装配接线端子时,金属连接板16在条形孔13a中不能反向插接,可防止接线端子装配出现错误,具有防呆作用。所述金属连接板16的厚度小于I毫米。例如,选用O. 8毫米厚的金属连接板,在与电气设备内部的接线部连接时具有一定 的裕度,可以消除装配尺寸误差,使金属连接板与电气设备内部的接线部实现更好的导电接触。请参考图3、图6和图7所示,当所述线缆接线端18与线缆本体尾部19呈直角时,所述固定架13在线缆本体尾部19的进线方向上具有护线底托13b。护线底托13b可以在线缆较重时对线缆本体尾部19进行支撑,起到安规防护作用。线缆接线端的形状更加便于操作者将线缆与接线端子连接,并且,这种连接结构占用外部空间较小。此外,所述固定架13具有隔离两个线缆接线端18的分隔板13c,在该实施例中,分隔板13c将两个线缆接线端18隔离,在起到安全防护作用的同时还能够增加护线底托13b的结构强度。当金属连接板16和第二紧固件12为三组或者三组以上时,可以根据需要在相邻的两个线缆接线端之间均设置分隔板。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所述接线端子进一步包括罩设于固定架13的位于机壳外侧的部分的外部防护罩20。所述外部防护罩20包括上挂部20a、线缆避让槽20b和包边凸台20c,其中,所述上挂部20a挂设于固定架13的安装顶部,所述线缆避让槽20b位于线缆经过的位置,所述包边凸台20c折回于护线底托13b的底部。该防护罩20通过上挂部20a挂设于固定架13的顶部,可通过第一紧固件11与固定架13—起固定在电气设备的机壳15上,线缆避让槽20b可在装配时避开线缆。该实施例中,包边凸台20c折回于护线底托13b底部的三个侧边并与之相吻合,可以起到承托线缆重量,增强固定架13结构强度的作用。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紧固件12为螺钉12a和卡装或嵌装于所述固定架13上的螺母12b,相应的,第二折边16b上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气设备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紧固件(11);固定架(13),具有条形孔(13a),且通过第一紧固件(11)固定于电气设备的机壳(15)上;至少一组金属连接板(16)和第二紧固件(12),其中,所述金属连接板(16)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穿过所述条形孔(13a),进入电气设备内部与电气设备内部的接线部(17)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与外接线缆的线缆接线端(18)通过第二紧固件(12)固定于所述固定架(13)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刚徐瑞东倪同
申请(专利权)人: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