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触感改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33729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8 17: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按键触感改善结构,包含按键、设置在所述按键底部并支撑所述按键的支撑橡胶,所述支撑橡胶由支撑主体、设置在支撑主体的两侧的支撑柱、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主体和所述支撑柱的一对弹性臂构成,所述支撑主体的底端离金属薄膜开关间隔预定距离。(*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按键触感改善结构,尤其涉及改善手机等产品的按键的按压触感的按键触感改善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大部分手机的按键采用直上直下的按压方式,对于这种按键,通常只通过选用不同硬度的支撑橡胶(rubber)来解决反弹力和触感的问题。一般,硬度越高反弹力越好,但也会增加按压按键的最大力,触感比率会变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图I是现有的直上直下型按键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现有的按键的支撑橡胶的结构的剖视图。如图I所示,按键I设置在支撑橡胶3的上部并从外壳2的设置孔中露出按压面。在如上所述的结构中,支撑橡胶3的底端(突起部)4接触设置在PCB板上部的金属薄膜开关(DOME Sheet) 4,当按压按键I时,按键导电基下压金属薄膜开关4直至其达到变形极限,当撤去施加在按键I的压力时,通过金属薄膜开关4和支撑橡胶3恢复变形量,使按键I恢复到初始状态。这种结构在外力作用下只能通过支撑橡胶弹性性能的变化来改善其触感,但触感越好,反弹力越差,如果反弹力太弱时,按键很容易被卡在外壳内,因此按键很难达到最佳触感比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无需增加成本的按键触感改善结构。本技术所提供的按键触感改善结构,包含按键、设置在所述按键底部并支撑所述按键的支撑橡胶,所述支撑橡胶由支撑主体、设置在支撑主体的两侧的支撑柱、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主体和所述支撑柱的一对弹性臂构成。并且,所述支撑主体的底端离金属薄膜开关间隔预定距离。并且,所述弹性臂连接于所述支撑柱的一端高于连接于所述支撑主体的一端。并且,所述弹性臂相对于水平面形成两端向上倾斜的形状。并且,所述弹性臂的宽度均匀。并且,所述支撑主体、所述支撑柱以及所述一对弹性臂一体形成。根据本技术,可以提供结构简单且无需增加成本的按键触感改善结构。附图说明图I是现有的直上直下型按键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图2表示现有的按键的支撑橡胶的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技术的按键触感改善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按键触感改善结构的作用力-位移曲线图。图5的(a)、(b)、(c)、(d)分别表示本技术的按键触感改善结构对应于受力的不同的阶段产生的结构变化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图3是表示本技术的按键触感改善结构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按键触感改善结构包括按键11、设置在按键11底部而支撑按键11的支撑橡胶13,支撑橡胶13由支撑主体14、设置在支撑主体14的两侧的支撑柱16、两端分别连接于支撑主体14和支撑柱16的一对弹性臂15构成,而且支撑主体14的底端离金属薄膜开关间隔预定距离。在本技术中,使弹性臂15连接于支撑柱16的一端高于连接于支撑主体14的一端,因此相对于水平面形成两端向上倾斜的形状。并且,在本技术中,支撑主体14、支撑柱16以及一对弹性臂15 —体形成,但本技术并不限定于此。并且,在本技术中,弹性臂15的宽度均匀,但本技术并不限定于此。通常,影响触感的相关因素包括施加在按键11的作用力、恢复力和按键11的位移量。本技术通过改变按键11底部的支撑橡胶13的结构,在支撑橡胶13中增加弹性臂结构,从而改变按键11受到的作用力与恢复力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最佳的触感比率。当向下按压按键11时,支撑橡胶13的支撑柱16和弹性臂15产生弹性变形,使支撑主体14的底端下降,当支撑主体14的底端接触金属薄膜开关且作用于按键11的作用力与恢复力相同时,按键11被完全按压,不再发生向下位移。从开始按压按键11至按键11被完全按压为止,按键的受力分析可以参考图4。图4是本技术的按键触感改善结构的作用力-位移曲线图。如图4所示,开始施加作用力F到按键11时,支撑橡胶13的支撑柱16和弹性臂15产生弹性变形,使按键11开始移动,按键11的位移量对应于支撑柱16和弹性臂15在竖直方向产生的弹性变形量。当作用于按键11的作用力达到Fp时,支撑柱16几乎不再产生变形,按键11移动相当于位移量SI的距离。在此过程中,因为支撑橡胶13的弹性变形而产生的恢复力Fk也随着作用力的大小而变化。当作用力达到Fp之后继续施加作用力时,根据弹性臂15的弹性变形,作用力逐步减小,当支撑主体14的底端接触到金属薄膜开关时,也即按键11移动相当于位移量S2的距离时,作用力减小到Fe。在此过程中,因为弹性臂15的弹性变形而产生的恢复力也随着作用力的大小而变化,当作用力减小到Fe时,恢复力减小为FK。这里,考虑到触感,作用力Fe与恢复力Fk之差约等于(20±10)g。在支撑主体14的底端接触到金属薄膜开关之后,根据弹性臂15和金属薄膜开关的变形,按键11继续向下移动,直到作用于按键的作用力与恢复力Fk相同为止。在本技术中,触感比率Snap可以按如下公式计算,即, S =(Ip U'X100% Ιψ图5的(a)、(b)、(c)、(d)分别表示本技术的按键触感改善结构在受力的不同的阶段产生的结构变化原理图。如图5(a)所示,当作用于按键11的作用力为零H)时,按键触感改善结构不发生任何变化。如图5(b)所示,当作用于按键11的作用力为Fp时,按键11向下移动位移SI。如图5(c)所示,当作用于按键11的作用力为Fe时,按键11向下移动位移S2,支撑橡胶13的底端接触金属薄膜开关。如图5(d)所示,当作用于按键11的作用力无限增大F00时,由于支撑橡胶13和金属薄膜开关受到PCB板的支撑,恢复力也无限增大,因此在作用于按键11的作用力与恢复力相同时,按键触感改善结构不再发生变化。 当撤回作用于按键11的作用力时,根据按键11受到的恢复力,按键11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在此,弹性臂的厚度不能太厚,太厚导致恢复力过大,破坏触感。弹性臂的厚度可以根据具体的案件尺寸适当地进行确定。如上所述,本技术通过改变设置在按键底部的支撑橡胶的结构,在支撑橡胶中增加弹性臂结构,从而改变按键受到的作用力与恢复力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最佳的触感比率。本技术可以应用于对按键触感有需求的手机、电脑等各种电子产品中。权利要求1.一种按键触感改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按键、设置在所述按键底部并支撑所述按键的支撑橡胶,所述支撑橡胶由支撑主体、设置在支撑主体的两侧的支撑柱、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主体和所述支撑柱的一对弹性臂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按键触感改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主体的底端离金属薄膜开关间隔预定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按键触感改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连接于所述支撑柱的一端高于连接于所述支撑主体的一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触感改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相对于水平面形成两端向上倾斜的形状。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触感改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的宽度均匀。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按键触感改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主体、所述支撑柱以及所述一对弹性臂一体形成。专利摘要本技术所提供的按键触感改善结构,包含按键、设置在所述按键底部并支撑所述按键的支撑橡胶,所述支撑橡胶由支撑主体、设置在支撑主体的两侧的支撑柱、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主体和所述支撑柱的一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按键触感改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按键、设置在所述按键底部并支撑所述按键的支撑橡胶,所述支撑橡胶由支撑主体、设置在支撑主体的两侧的支撑柱、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主体和所述支撑柱的一对弹性臂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强许东洪杨玉林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