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油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27138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8 07: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注油工装,用于将油加注到注油口内,包括:具有用于容纳油的空腔、且开口向上的筒体;用于将所述筒体内的油引导至注油口内的输油导管,其为用于避绕注油口附近管路的弯管结构,一端与所述筒体底端相连通,另一端为出油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注油工装结构简单、成本低,在向机动设备加注机油或传动油时,其输油导管的弯管结构可巧妙地避绕开注油口附近管路,顺利将其出油口一端插入注油口内,从而顺利加注机油或传动油,油品不易洒落,无需手扶,方便操作,提高工作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注油工装,尤其是一种向机动设备内加注机油或传动油的注油工装。
技术介绍
目前,对装载机等机动设备进行机油或传动油加注一般都是采用普通的漏斗,而没有专门的注油工装。如图I所示,普通的漏斗是由一具有容腔且开口向上的筒体I’和连接于该筒体I’底部的一段向下延伸的直输油导管2’构成。装载机等机动设备的注油口附近管路比较复杂,注油口附近没有足够空间来放置漏斗,因此导致采用上述结构的普通漏斗向装载机等设备上加注机油和传动油时,漏斗往往会与注油口附近管路干涉,而不能顺 利加注机油;并且,采用上述普通的漏斗在向注油口加注机油时,即使将漏斗倾斜到一定角度可实现向注油口加注机油,但是,这样漏斗倾斜时需要手扶,操作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漏斗与设备注油口附近管路发生干涉而不能顺利加注机油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注油工装,其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在向机动设备加注机油或传动油时,可不与注油口附近管路发生干涉,而顺利加注机油或传动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注油工装,用于将油加注到注油口内,包括具有用于容纳油的空腔、且开口向上的筒体;用于将所述筒体内的油引导至注油口内的输油导管,其为用于避绕注油口附近管路的弯管结构,一端与所述筒体的底端相连通,另一端为出油口。进一步的,所述输油导管包括第一管段,连接于所述筒体底端,并大致向下延伸;第二管段,与所述第一管段连接,其至少一部分大致沿横向延伸;以及,第三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连接,并大致向下延伸。进一步的,所述输油导管为由一整段的导管在两处进行弯折而形成的一整体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之间为可拆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第三管段之间为可拆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筒体为锥形漏斗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筒体的外壁上设置有把手。进一步的,所述注油工装还包括有用于固定所述注油工装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为设置于所述筒体底部的支撑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注油工装结构简单、成本低,在向机动设备加注机油或传动油时,其输油导管的弯管结构可巧妙地避绕开注油口附近管路,顺利将其出油口一端插入注油口内,从而顺利加注机油或传动油,油品不易洒落,无需手扶,方便操作,提高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I表示现有技术中普通漏斗的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的注油工装的结构示意图;图3表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的注油工装在向发动机内加注机油或传动油时的位置结构示意图;图4表示本技术其他实施例的注油工装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现有技术中,采用普通漏斗为发动机进行加注机油或传动油时,由于注油口附近管路的存在,会与漏斗发生干涉,尤其是与漏斗体积较大的筒体发生干涉,而导致操作不方便,甚至无法顺利加注机油或传动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注油工装,其包括筒体I,具有用于容纳油的空腔,且开口向上;用于将筒体I内的油引导至注油口 A内的输油导管2,其为用于避绕注油口 A附近管路的弯管结构,一端与筒体I底端相连通,另一端为出油口。本技术的注油工装结构简单、成本低,其将用于把筒体I内的油引导至注油口 A的输油导管2由传统漏斗的直管结构形式改进设计为可避绕注油口 A附近管路的弯管结构,这样在向机动设备加注机油或传动油时,这种弯管结构可巧妙地避绕开注油口 A附近管路,顺利将其输油导管2出油口一端插入注油口 A内,从而顺利加注机油或传动油;且其出油口一端插入注油口 A内后安装牢靠,油品不易洒落,无需手扶,一人即可操作,操作方便,减少人力,提高工作效率。其中,用于避绕注油口 A附近管路的弯管结构可以为多种结构形式,具体地实际应用中,对应于不同的发动机注油口 A附近管路的结构特点,可灵活设计为不同弯曲形式,而将整个注油工装的开口引导至较为合适的位置。结合实际中,通常注油口 A附近管路位于注油口 A上侧,若想避绕开注油口 A附近管路,则输油管路至少要有一段大致沿横向延伸、而从注油口 A附近管路外侧合适位置(此处“合适位置”可以认为是离注油口 A附近管路有一定距离而保证筒体I不与注油口 A附近管路干涉的位置)向注油口 A处横向引导机油或传动油的管路。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如图2和图3所示,该输油导管2设计为具有两个弯折拐角的弯管结构,其由三段管路构成,即该输油导管2包括第一管段21,连接于筒体I底端,并大致向下延伸;第二管段22,与第一管段21连接,其至少一部分大致沿横向延伸;以及,第三管段23,与第二管段22连接,并大致向下延伸。这样,如图3所示,在采用本实施例的注油工装为发动机加注机油或传动油时,第三管段23出油口一端可插入注油口 A内,筒体I和第一管段21可置于注油口 A附近管路的外侧,而第二管段22大致沿横向延伸,将机油或传动油从置于注油口 A附近管路外侧的筒体I底端横向引导至第三管段23出油口,在空间上筒体I底端出口与第三管段23进口之间形成一个可避绕管路的横向位移,从而使得筒体I不与注油口 A附近管路干涉,顺利加注机油或传动油。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大致向下延伸”包括竖直向下延伸(如图2中所示的第一管段21结构就可以视为竖直向下延伸)、或倾斜状向下延伸(如图2中所示的第三管段23结构就可以视为倾斜状向下延伸)、或弯曲状向下延伸(如图4中所示的第三管段23结构就可以视为弯曲状向下延伸)等;此处所说的“大致沿横向延伸”包括横向直线延伸(图2中所示的第二管段22结构 就可以视为横向直线延伸)、或横向倾斜状延伸、或横向弯曲状延伸(图4中第二管段22结构就可以视为横向弯曲状延伸)等。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仅提供一种输油导管的优选结构,但并不限制第一管段21、第二管段22和第三管段23的具体结构形式。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如图2所示,输油导管2为由一整段的导管在两处进行弯折而形成的一整体结构,加工方便,成本较低;且第一管段21与第二管段22连接拐角处为圆弧状过渡结构,第二管段22与第三管段23连接拐角处为圆弧状过渡结构,有利于引导机油或传动油。当然,为了方便适应于实际中不同的注油口 A附近管路情况,第一管段21与筒体I之间、第一管段21与第二管段22之间、以及第二管段22与第三管段23之间均可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进行连接。这样,可根据实际空间需求,更换任一部件,如注油口 A附近管路较粗、占用空间较大时,第二管段22长度较短,不能满足避让管路的空间需求,此时,可将长度较短的第二管段22拆卸更换为长度较长的第二管段22。此外,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优选的,筒体I采用锥形漏斗结构,起到加速机油或传动油注入速度的作用。该筒体I也可以是利用废弃的加力泵后壳制成,取材方便,成本低廉,便于加注。当然,在此并不限制筒体I的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筒体I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在此不再一一列举。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优选的,筒体I的外壁上可以设置把手11,方便拿放,并在加注油品时可通过扶着该把手11而保持筒体I稳定。本实施例中,为了节省人力,本技术的注油工装还可以设置有固定装置,采用固定装置将该注油工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注油工装,用于将油加注到注油口内,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用于容纳油的空腔、且开口向上的筒体;以及,用于将所述筒体内的油引导至注油口内的输油导管,其为用于避绕注油口附近管路的弯管结构,一端与所述筒体的底端相连通,另一端为出油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宁李生龙李永帅
申请(专利权)人:斗山工程机械山东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