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光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26177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8 06: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导光容器,并该容器由可透光材质制造,其特征在于:一容置部,位于容器上方位置,并具环壁、底壁,容置部的上方具开口;一承置部,设于容置部的底壁顶面位置,并与环壁间具间隔,且该承置部承置外部发光装置,并发光装置的发光体朝向底壁方向发射光线;一导引光线路径至环壁方向的导光部,设于容置部下方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提供承置外部发光装置,并可侧向导出光源以具较佳装饰性及安全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导光容器
技术介绍
习知容器主要为容置物体,而为提升容器的装饰效果,习知容器是具有于底部设置发光体设计,并使发光体发射光线可朝向容器顶部方向以提升装饰质感,如图6所示即为习知结构之一,主要具容器I’、发光体2’,并该容器I’由可透光材质制造,并具底壁11’、环壁12’ ;又发光体2’设于底壁11’下方位置,使得发光体2’发射光线可穿透底壁11’并由环壁12’及容器I’顶部散出以具发光装饰效果。然而如图7所示,前述结构当容器I’内容置不透光物体3’将造成发光体2’发射 的光线受阻挡而不能由容器I’上方、侧方散出,造成发光装饰效果不佳缺失,且该容器I’必须搭配固定的发光体2’,不易配合如手电筒或其它外部发光装置使用,具实用性不佳缺失。又就手电筒而言,一般手电筒并未设置可提供固定摆置位置的架体,因而虽然一般室内常准备有手电筒,但当如地震或其它因素造成停电时易因手电筒摆置位置不固定而造成于黑暗场合须再寻找手电筒危险情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容器,可提供承置外部发光装置,并可侧向导出光源以具较佳装饰性及安全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导光容器,并该容器由可透光材质制造,包括一容置部,位于容器上方位置,并具环壁、底壁,容置部的上方具开口 ;一承置部,设于容置部的底壁顶面位置,并与环壁间具间隔,且该承置部承置外部发光装置,并发光装置的发光体朝向底壁方向发射光线;一导引光线路径至环壁方向的导光部,设于容置部下方位置。其中承置部对应底壁顶面中央向上设置环状凸缘,并该凸缘与环壁间具间隔,又该凸缘与底壁间形成承置槽,又该发光装置可为手电筒。其中导光部具锥形部、第一锥形面,并该锥形部为倒圆锥形体,并设于底壁底面对应承置部下方位置;又第一锥形面为正圆锥形面并设于锥形部外围,并第一锥形面与锥形部间具透空区。其中锥形部顶点于对应承置部中心位置,且该锥形部具截面呈斜向直线的锥面;又第一锥形面顶端与锥形部连结。其中导光部更包括第二锥形面,提供反射光线的该第二锥形面为倒圆锥形面,并设于底壁外侧对应环壁下方位置。其中容置部的环壁具内侧面、外侧面,并该内侧面具数排列凹弧面。其中导光部具锥形部、第一锥形面、第二锥形面,并该锥形部为倒圆锥形体,并设于底壁底面对应承置部下方位置;又第一锥形面为正圆锥形面并设于锥形部外围,并第一锥形面与锥形部间具透空区,又第二锥形面为倒圆锥形面,并设于底壁外侧对应环壁下方位置。其中容置部的环壁具内侧面、外侧面,并该内侧面具数排列凹弧面。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一、本技术可提供承置外部发光装置,例如手电筒或其它发光装置,并可提供发光装置固定放置位置,可确保于地震或其它因素突然停电时,使用者可便于取用发光装置以具较佳安全性;二、又该容置部与环壁间具有间隔,内可提供容置笔或其它对象以具较佳实用性; 三、又该手电筒或其它发光装置发出的光线可藉由导光部导向容置部环壁外缘方向,因而当容置部内承置不透光物体时本技术的容器仍可不受影响并可具较佳发光效果,可兼具发光装饰功能,且可作为夜灯、露营灯或其它灯具使用。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另一角度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剖视图二 (包括对象发光);图5是本技术的光线折射路径示意图;图6是习知具发光体的容器示意图;图7是习知具发光体的容器上容置物品发光示意图。标号说明容器10容置部I环壁11内侧面111 外侧面112 凹弧面113底壁12开口 13承置部2凸缘21间隔22承置槽23导光部3锥形部31锥面311第一锥形面32 透空区321 第二锥形面33手电筒4发光体41笔5容器I’底壁11’环壁12’发光体2’物件3’。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I至图4,本技术的容器10是由透光材质制造,并包括一容置部I、一承置部2、一导光部3,并该容置部I位于容器10上方位置,并具环壁11、底壁12,上方具开口 13,并该环壁11具内侧面111和外侧面112,并该内侧面111具数排列凹弧面113。承置部2设于容置部I的底壁12顶面位置,并对应底壁12顶面中央向上设置环状凸缘21,并该凸缘21与环壁11间具间隔22以提供容置物品,而本实施例是容置笔5,并亦可容置其它物品,又该凸缘21与底壁12间形成承置槽23,并使得手电筒4端部可嵌置于承置槽23位置,并使手电筒4的发光体41可朝向底壁12方向发射光线,且该凸缘21可具集光功效。导光部3设于容置部I下方位置,并可导引光线路径至环壁11位置再由环壁11导出,并该导光部3具锥形部31、第一锥形面32和第二锥形面33,并该锥形部31为倒圆锥形体,并设于底壁12底面对应承置部2下方位置,并使锥形部31顶点于对应承置部2中心位置,且该锥形部31具截面呈斜向直线的锥面311 ;又第一锥形面32为正圆锥形面并设于锥形部31外围以提供折射光线,并该第一锥形面32顶端与锥形部31连结,并使第一锥形面32与锥形部31间具透空区321 ;又该第二锥形面33为倒圆锥形面提供反射光线,并设于底壁12外侧对应环壁11下方位置。本技术可提供承置手电筒4或其它发光装置(图中未标示),并可提供手电 筒4固定放置位置,可确保于地震或其它因素突然停电时使用者可便于取用手电筒4以具较佳安全性,又该容置部I内可提供容置笔5或其它对象(图中未标示)以具较佳实用性。请参阅图4和图5,其中图5未显示手电筒4及笔5,本技术手电筒4的发光体41发射时光线可穿透容置部I底壁12进入锥形部31,并大部份光线经由锥形部31反射再由侧方锥面311导出,如图5所示是以一局部光线说明,其中该光线LI进入锥形部31内经反射形成光线L2,并光线L2再由锥面311进入透空区321空气介质折射形成具朝向外侧环壁11下方的光线L3,又该光线L3由空气介质再穿透第一锥形面32折射进入底壁12内形成向环壁11方向折射光线L4,并该光线L4可由第二锥形面33反射形成朝向环壁11上方位置的光线L5,并使光线L5可经由环壁11内侧面111的凹弧面113反射形成反射光线L6再由环壁11外侧面112导出,且该凹弧面113除了可提供光线反射功能亦可使对应凹弧面113不同位置的光线(图中未标示)可由不同角度反射以具向外散射扩散光形效果,因而本技术当容置部I内承置不透光物体时,本技术的容器10仍可不受影响并具较佳发光效果,并可兼具装饰功能,且可提供作为夜灯、露营灯或其它灯具使用。此外本技术可提供手电筒4固定位置设置,并可令手电筒4未取出时可连接市电(图中未标示),使得可长时间使用时确保手电筒4可持续发光以使容器10可形成长时间使用的灯具,并当停电时该手电筒4仍可保持足够电力提供使用者取出使用,可具更佳使用安全性功效。是以由以上所述,本技术可具较佳实用性及安全性功效,而本技术的第二锥形面未设置时亦可藉由锥形部、第一锥形面使得大部份光线向容器环壁方向导出而不会朝向下方导出,因而未设置第二锥形面亦可较习知发光容器具较佳发光功效,又本技术的凹弧面未设置时亦可使光线由环壁透出以具较佳容器导光效果,并前述实施例为本技术的例示,并非本技术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容器,并该容器由可透光材质制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容置部,位于容器上方位置,并具环壁、底壁,容置部的上方具开口;一承置部,设于容置部的底壁顶面位置,并与环壁间具间隔,且该承置部承置外部发光装置,并发光装置的发光体朝向底壁方向发射光线;一导引光线路径至环壁方向的导光部,设于容置部下方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昌宪陈益彰
申请(专利权)人:得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