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机械加工工艺装备,特别涉及一种内球面加工专用装置,主体(22)、筋板(23)、外套管(8)及支座(7)焊接连接为一体,蜗杆轴(10)穿装在主体(22)、外套管(8)、支座(7)内,轴套二(12)和轴套一(9)分别装在主体(22)的左、右两端,轴承座(5)装在支座(7)内,轴承一(6)装在轴承座(5)内,蜗杆轴(10)右端头安装手柄(1),蜗杆轴(10)与装在主体(22)中的蜗轮(11)啮合连接,蜗轮(11)中心孔中用键(25)连接装有装刀轴(19),装刀轴(19)上端轴头开有刀具安装方孔(19-1),与刀具安装方孔(19-1)垂直的上方的面上装有螺钉二(20)锁紧刀具(21),内球面加工专用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加工精度高,质量稳定,成本费用低,生产效率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机械加工工艺装备,特别涉及一种内球面加工专用装置。
技术介绍
内球面一般在专用球面机床上加工,但设备昂贵,加工成本高;在普通车床上加工,需要手动操作,工艺复杂,劳动强度大,工时耗费多,生产效率低,不能实现精加工,尺寸精度、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难以保证,难以达到图纸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质量稳定,加工精度高、生产效率高,并能在普通车床上实现内球面加工的内球面加工专用装置。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内球面加工专用装置包括主体、筋板、外套管、手柄、销一、销二、车床刀架,其特点是主体、筋板、外套管及支座焊接连接为一体,蜗杆轴穿装在主体、外套管、支座内,径向上由轴套二和轴套一支撑,轴套二和轴套一分别装在主体的左、右两端,轴向上左端由轴承二、挡圈二、螺母二、销二限位,轴向上右端由轴承座、轴承一、挡圈一、螺母一固定限位,轴承座装在支座内,轴承一装在轴承座内,蜗杆轴右端头安装手柄,由销一与其固定,蜗杆轴与装在主体中的蜗轮啮合连接,蜗轮中心孔中用键连接装有装刀轴,装刀轴上、下两端分别穿装在轴套三和轴套四中,轴套四上方的装刀轴上装有轴承三,装刀轴的下端分别装有挡圈三、螺母三、销三限位,装刀轴上端轴头开有刀具安装方孔,与刀具安装方孔垂直的上方的面上装有螺钉二锁紧刀具,主体上用螺钉一固定防护板用以封闭。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内球面加工专用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加工精度高,质量稳定,大幅度减轻操作人员劳动强度,成本费用低,生产效率高,在可调整的范围内,通过调整好刀具的正确位置,可以满足多种内球面加工要求。以下结合附图以实施例具体说明。图I是内球面加工专用装置结构主视及局剖图。图2是图I的P向视图。图中,I-手柄;2_销一 ;3_螺母一 ;4_挡圈一 ;5_轴承座;6_轴承一 -J-支座;8-外套管;9_轴套一 ;10_蜗杆轴;11_蜗轮;12_轴套二 ;13_轴承二 ;14_挡圈二 ;15_销二 ;16_螺母二 ;17_螺钉一 ;18_防护板;19_装刀轴;19-1_刀具安装方孔;20_螺钉二 ;21-刀具;22_主体;23_筋板;24_轴套三;25_键;26-轴承三;27_轴套四;28_挡圈三;29-螺母三;30_销三;31_工件;32_车床刀架。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参照附附图说明图1、2,内球面加工专用装置的主体22、筋板23、外套管8及支座7焊接连接为一体固定在车床刀架32上,蜗杆轴10穿装在主体22、、外套管8、支座7内,径向上由轴套二 12和轴套一 9支撑,轴套二 12和轴套一 9分别装在主体22的左、右两端。轴向上左端由轴承二 13、挡圈二 14、螺母二 16、销二 15限位,轴向上右端由轴承座5、轴承一 6、挡圈一 4、螺母一 3固定限位,轴承座5装在支座7内,轴承一 6装在轴承座5内。蜗杆轴10右端头安装手柄1,由销一 2与其固定,蜗杆轴10与装在主体22中的蜗轮11啮合连接,蜗轮11中心孔中用键25连接装有装刀轴19。装刀轴19上、下两端分别穿装在主体22内的轴套三24和轴套四27中,轴套四27上方的装刀轴19上装有轴承三26,装刀轴19的下端分别装有挡圈三28、螺母三29、销三30限位,装刀轴19上端轴头开有刀具安装方孔19-1,刀具安装方孔19-1垂直上方的面上装有螺钉二 20锁紧刀具21,主体22上用螺钉一17固定防护板18用以封闭。内球面加工专用装置的使用方法是将本装置的支座7安装在车床刀架32上固 定,将刀具21装入装刀轴19的刀具安装方孔19-1内,调整好刀具21的位置,确定刀具长度L=内球面半径SR后,用螺钉二 20锁紧。同时将工件31卡装在车床卡盘上,并将该装置移动到工件31加工时所需位置,操作者启动车床,设定切削要素后,转动手柄1,使手柄I带动蜗杆轴10、蜗轮11、装刀轴19 一起转动,装刀轴19带动其安装在刀具安装方孔19-1上的刀具21在旋转的工件31腔内水平转动,由工件31转动和蜗轮11带动装刀轴19、刀具21旋转形成的复合运动,从而完成内球面加工过程。权利要求1 .一种内球面加工专用装置,包括主体(22)、筋板(23)、外套管(8)、手柄(I)、销一(2)、销二(15)、车床刀架(32),其特征在于主体(22)、筋板(23)、外套管(8)及支座(7)焊接连接为一体,蜗杆轴(10)穿装在主体(22)、外套管(8)、支座(7)内,径向上由轴套二(12)和轴套一(9)支撑,轴套二(12)和轴套一(9)分别装在主体(22)的左、右两端,轴向上左端由轴承二( 13 )、挡圈二( 14)、螺母二( 16 )、销二( 15 )限位,轴向上右端由轴承座(5 )、轴承一(6)、挡圈一(4)、螺母一(3)固定限位,轴承座(5)装在支座(7)内,轴承一(6)装在轴承座(5 )内,蜗杆轴(10 )右端头安装手柄(I),由销一(2 )与其固定,蜗杆轴(10 )与装在主体(22)中的蜗轮(11)啮合连接,蜗轮(11)中心孔中用键(25)连接装有装刀轴(19),装刀轴(19)上、下两端分别穿装在轴套三(24)和轴套四(27)中,轴套四(27)上方的装刀轴(19)上装有轴承三(26 ),装刀轴(19 )的下端分别装有挡圈三(28 )、螺母三(28 )、销三(30 )限位,装刀轴(19)上端轴头开有刀具安装方孔(19-1),与刀具安装方孔(19-1)垂直的上方的面上装有螺钉二(20)锁紧刀具(21),主体(22)上用螺钉一(17)固定防护板(18)用以封闭。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机械加工工艺装备,特别涉及一种内球面加工专用装置,主体(22)、筋板(23)、外套管(8)及支座(7)焊接连接为一体,蜗杆轴(10)穿装在主体(22)、外套管(8)、支座(7)内,轴套二(12)和轴套一(9)分别装在主体(22)的左、右两端,轴承座(5)装在支座(7)内,轴承一(6)装在轴承座(5)内,蜗杆轴(10)右端头安装手柄(1),蜗杆轴(10)与装在主体(22)中的蜗轮(11)啮合连接,蜗轮(11)中心孔中用键(25)连接装有装刀轴(19),装刀轴(19)上端轴头开有刀具安装方孔(19-1),与刀具安装方孔(19-1)垂直的上方的面上装有螺钉二(20)锁紧刀具(21),内球面加工专用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加工精度高,质量稳定,成本费用低,生产效率高。文档编号B23B5/40GK202667668SQ201220268698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8日专利技术者曹荣阁, 张光宇, 李京 申请人:阜新汇新机械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球面加工专用装置,包括主体(22)、筋板(23)、外套管(8)、手柄(1)、销一(2)、销二(15)、车床刀架(32),其特征在于主体(22)、筋板(23)、外套管(8)及支座(7)焊接连接为一体,蜗杆轴(10)穿装在主体(22)、外套管(8)、支座(7)内,径向上由轴套二(12)和轴套一(9)支撑,轴套二(12)和轴套一(9)分别装在主体(22)的左、右两端,轴向上左端由轴承二(13)、挡圈二(14)、螺母二(16)、销二(15)限位,轴向上右端由轴承座(5)、轴承一(6)、挡圈一(4)、螺母一(3)固定限位,轴承座(5)装在支座(7)内,轴承一(6)装在轴承座(5)内,蜗杆轴(10)右端头安装手柄(1),由销一(2)与其固定,蜗杆轴(10)与装在主体(22)中的蜗轮(11)啮合连接,蜗轮(11)中心孔中用键(25)连接装有装刀轴(19),装刀轴(19)上、下两端分别穿装在轴套三(24)和轴套四(27)中,轴套四(27)上方的装刀轴(19)上装有轴承三(26),装刀轴(19)的下端分别装有挡圈三(28)、螺母三(28)、销三(30)限位,装刀轴(19)上端轴头开有刀具安装方孔(19?1),与刀具安装方孔(19?1)垂直的上方的面上装有螺钉二(20)锁紧刀具(21),主体(22)上用螺钉一(17)固定防护板(18)用以封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荣阁,张光宇,李京,
申请(专利权)人:阜新汇新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