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续模,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包括冲头,所述上模上设置有第一插刀及第二插刀,所述下模上设置有挡块、第一滑块及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插刀与第一滑块对应,所述第二插刀与第二滑块对应,所述挡块与第一插刀对应;所述第一滑块上设置有推杆,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推杆下端;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挡块之间设置有复位机构。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在连续模中自动铆铆钉的目的,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模具,特别涉及一种可在模内自动铆铆钉的连续模。
技术介绍
目前在冲压生产中,一般都会采用连续模来生产尺寸小、需求量大的产品,对于产品上有铆钉的,设计人员一般会 再设计一套单独的铆合模来配合连续模生产,但是对于一些需要先铆铆钉再进行其他一些成型步骤的产品,则不能采用连续模加铆合模的方式来生产,要按传统的加工工艺开发单工程模;而且铆合时大都需要借助人工手动来将铆钉放入铆合孔中,然后再以手动操作的方式,进行铆合。采用工程模,需占用多台冲床,生产成本高;采用人工操作,人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续模,以实现在连续模中自动铆铆钉的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种连续模,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包括冲头,所述上模上设置有第一插刀及第二插刀,所述下模上设置有挡块、第一滑块及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插刀与第一滑块对应,所述第二插刀与第二滑块对应,所述挡块与第一插刀对应;所述第一滑块上设置有推杆,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推杆下端;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挡块之间设置有复位机构。优选的,所述第一滑块设有斜面,所述第一插刀顶端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块的斜面相对应且平行的斜面。优选的,所述第二滑块设有斜面,所述第二插刀顶端设有与所述第二滑块的斜面相对应且平行的斜面。优选的,所述复位机构包括弹簧和螺丝,所述螺丝穿过所述弹簧和挡块侧锁在所述第一滑块上,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挡块及螺丝的螺帽相连。优选的,所述推杆的下端设有滑槽,所述第二滑块的上端设有凸台,所述凸台卡设在所述滑槽中。优选的,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二滑块之间设置有小弹簧。优选的,所述推杆一端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铆钉相匹配。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连续模,通过在模具中设置两组插刀与滑块,第一滑块与第一插刀相互配合,带动推杆将铆钉准确的推到铆铆钉工位,第二滑块托住铆钉;同时,利用第二插刀与第一插刀接触对应滑块的时间差,将铆钉准确地投入到铆合孔内;第一滑块与第一插刀的相互配合、第二滑块与第一滑块的相互配合、第二滑块与第二插刀的相互配合、以及复位机构的伸缩特性来实现连续模内连续铆铆钉。因此,通过本技术实现了在连续模中自动铆铆钉的目的,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连续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第二滑块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推杆的主视图;图4为图3中推杆的侧视图; 图5-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一种连续模的合模过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续模(参照图1),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包括冲头105,上模上设置有第一插刀103及第二插刀104,下模上设置有挡块110、第一滑块109及第二滑块107,挡块110与第一插刀103对应,第一插刀103与第一滑块109对应,第二插刀104与第二滑块107对应;第一滑块109上设置有推杆113,参见图2、3和4,推杆113的一端设有凹槽31,凹槽31与铆钉106相匹配,第二滑块107位于推杆113下端,推杆113的下端设有滑槽32,第二滑块107的上端设有凸台21,凸台21卡设在滑槽32中。第一滑块109设有斜面,第一插刀103顶端设有与第一滑块109的斜面相对应且平行的斜面,第二滑块107设有斜面,第二插刀104顶端设有与第二滑块107的斜面相对应且平行的斜面;第一插刀103和第二插刀104分别推动第一滑块109和第二滑块107在下模滑行。为了实现连续铆合,特在第一滑块109与挡块110之间设置有复位机构,复位机构包括弹簧111和螺丝112,螺丝111穿过弹簧112和挡块110侧锁在第一滑块109上,弹簧111的两端分别与挡块110及螺丝112的螺帽相连。在第一滑块109推动铆钉106到铆合工位时,第二滑块107可托住铆钉106,为了让第二滑块107跟随第一滑块109滑动,在第一滑块109与第二滑块107之间设置有小弹簧108,同时,小弹簧108也可在开模时,使第二滑块复位。采用本技术生产时,为了实现自动送铆钉,在模具外侧设置一振动盘101,再用一导向块102将铆钉导入模具中,最后利用第一滑块109和第二滑块107将铆钉106送至IJ铆合孔中。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如图I所示,开模状态下,冲床上滑块位于上死点,第一滑块109和第二滑块107在弹簧111和小弹簧108的作用力下,向左退到图示位置,同时,铆钉106从震动盘101中沿导向块102进入模具内,并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落入推杆113的凹槽31内,第二滑块107托住铆钉106。如图5所示,冲床上滑块向下运动,第一插刀103的斜面接触到第一滑块109的斜面,第一滑块109准备往右运动。如图6所示,冲床上滑块继续向下运动,第一插刀103带动第一滑块109、小弹簧108、第二滑块107及铆钉106往右运动到图示位置;此时,铆钉106在产品铆合孔的正上方,弹簧111压缩;第二插刀104的斜面正好与第二滑块107的斜面接触,第二滑块107准备后退。如图7所示,冲床上滑块继续向下运动,第二滑块107在第二插刀104的推动下向左运动,第二滑块107脱离铆钉106,铆钉106落入产品的铆合孔内;冲床上滑块继续向下运动到下死点时,冲头105将铆钉106铆合在产品上,此时,完成了铆钉106与产品的模内铆合动作。冲床上滑块向上运动到上死点时,料带往前送一个步距,第一滑块109和第二滑块107向左运动,下一个铆钉又卡入推杆113上的凹槽内,准备循环铆合下一个铆钉。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模具中设置两组插刀与滑块,第一滑块109与第一插刀103相互配合,带动推杆113将铆钉106准确的推到铆铆钉工位,第二滑块107托住铆钉106 ;同时,利用第二插刀104与第一插刀103接触对应滑块的时间差,将铆钉106准确地投入到铆合孔内;第一滑块109与第一插刀103的相互配合、第二滑块107与第一滑块109的相互配 合、以及复位机构的伸缩特性来实现连续模内连续铆铆钉。因此,通过本技术实现了实现了在连续模中自动铆铆钉的目的,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连续模,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包括冲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模上设置有第一插刀及第二插刀,所述下模上设置有挡块、第一滑块及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插刀与第一滑块对应,所述第二插刀与第二滑块对应,所述挡块与第一插刀对应; 所述第一滑块上设置有推杆,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推杆下端; 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挡块之间设置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续模,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包括冲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上设置有第一插刀及第二插刀,所述下模上设置有挡块、第一滑块及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插刀与第一滑块对应,所述第二插刀与第二滑块对应,所述挡块与第一插刀对应;所述第一滑块上设置有推杆,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推杆下端;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挡块之间设置有复位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国平,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博赢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