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实验过程中使用的烧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22829 阅读:2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8 04: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凝实验过程中使用的烧杯,包括有烧杯本体,其特征在于,在烧杯本体的下端装有一个水嘴,且在另一侧的烧杯本体上端也装有一个水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改良型烧杯结构简单,水样易于获取,能够有效的减少混凝处理后,取样时对絮体的扰动,且取样量准确,取样方便、快速。能够提高实验效率,并减少因絮体扰动造成的实验数据无效,节约了实验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实验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实验过程中使用的烧杯
技术介绍
通过混凝处理可去除水中小颗粒悬浮物、胶体物质、部分有机物。混凝无论是在工业水处理中还是废水处理中,始终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处理技术,混凝处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流程的运行工况、出水水质及运行费用。因此,认识、研究、掌握混凝理论及其应用技术,并跟踪其技术发展,对提高水处理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混凝技术在污水及给水上的应用首先要在实验室进行烧杯实验,进行前期实验的摸索以及优化等,而实验室混凝实验烧杯的选取至关重要。 常规烧杯在静沉后取水样测量时,由于无出水口,取样不方便,而且取样量不准确,同时操作繁琐,效率较低,易造成絮体(矾花)上浮,使结果不准确。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专用于混凝实验的烧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凝实验过程中使用的烧杯,用以解决水源水混凝实验中,絮凝处理后,水样易受扰动,难以获取的问题。本技术的混凝实验过程中使用的烧杯,包括有烧杯本体,其特征在于,在烧杯本体的下端装有一个水嘴,且在另一侧的烧杯本体上端也装有一个水嘴。本技术的烧杯本体的材质为聚甲基戊烯,容量为1000毫升,直径为11-14厘米,高度为14-15厘米。本技术的改良型烧杯结构简单,水样易于获取,能够有效的减少混凝处理后,取样时对絮体的扰动,且取样量准确,取样方便、快速。能够提高实验效率,并减少因絮体扰动造成的实验数据无效,节约了实验成本。附图说明图I :本技术总体结构示意图;其中,I、烧杯本体2、水嘴。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装置,包括有烧杯本体1,烧杯本体I主要选用容量为1000毫升的塑料烧杯,在其下部1/3处,打孔,直径约为15毫米,装置一个塑料材质的水嘴2,用以获取烧杯上部2/3的水样,并减少对水体底部絮体的扰动。而在烧杯另一侧的上部1/3处,同样打孔,直径约为15毫米,装置另一个水嘴2,用以获取烧杯上部1/3的水样。这样有两个出水口,当取样量较多时(如取500ml以上,以及需要富集或者过滤水样时),可以用烧杯本体I下端得水嘴2进行取样,而取少量水样时就可以用烧杯本体I上端的水嘴2取样,而且效果较 好。权利要求1.一种混凝实验过程中使用的烧杯,包括有烧杯本体(I),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烧杯本体(I)的下端装有一个水嘴(2),且在另一侧的烧杯本体(I)的上端也装有一个水嘴(2)。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烧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烧杯本体(I)的材质为聚甲基戊烯。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烧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烧杯本体(I)容量为1000毫升。4.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烧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烧杯本体(I)的直径为11-14厘米,高度为14-15厘米。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混凝实验过程中使用的烧杯,包括有烧杯本体,其特征在于,在烧杯本体的下端装有一个水嘴,且在另一侧的烧杯本体上端也装有一个水嘴。本技术的改良型烧杯结构简单,水样易于获取,能够有效的减少混凝处理后,取样时对絮体的扰动,且取样量准确,取样方便、快速。能够提高实验效率,并减少因絮体扰动造成的实验数据无效,节约了实验成本。文档编号B01L3/00GK202666875SQ20122020910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10日专利技术者李立欣, 战友, 宋志伟 申请人:黑龙江科技学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凝实验过程中使用的烧杯,包括有烧杯本体(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烧杯本体(1)的下端装有一个水嘴(2),且在另一侧的烧杯本体(1)的上端也装有一个水嘴(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立欣战友宋志伟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科技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