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电器电源控制电路及装置,所述用电器电源控制电路包括:电源电路、控制用电器工作的第一控制电路和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连接的控制芯片,所述电源电路包括桥式整流子电路,供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的第一继电器工作的第一电源输出子电路,以及供所述控制芯片工作的第二电源输出子电路,所述第一电源输出子电路的正输出端与所述桥式整流子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负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源输出子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源输出子电路的负输出端与所述桥式整流子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保证较低功耗待机的同时,可提高电源电路的输出电路,从而提高其带负载的能力,因此增强了用电器电源控制电路的实用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产品
,特别涉及一种用电器电源控制电路及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对低功耗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电子设备的待机功耗要求。现有技术中,用电器电源控制电路包括电源电路、控制用电器工作的控制电路和控制芯片,其中电源电路通常采用阻容降压的方式对外接电源的电压进行降压,然后通过两稳压二极管的阴极通过一电阻连接,阳极相互连接,从而得到两并联分别供控制电路中的继电器和控制芯片工作的电压。其缺陷在于,在待机状态下,电源电路输出的电压较高,为保证待机功耗较小,电源电路输出的电流较小,从而使得该用电器电源控制电路带负载的能力较弱,实用性较差,亟需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用电器电源控制电路,旨在保证较低功耗待机的同时提高电源电路输出的电流,从而增强用电器电源控制电路的实用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用电器电源控制电路,包括电源电路、控制用电器工作的第一控制电路和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连接的控制芯片,所述电源电路包括桥式整流子电路,供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的第一继电器工作的第一电源输出子电路,以及供所述控制芯片工作的第二电源输出子电路,所述第一电源输出子电路的正输出端与所述桥式整流子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负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源输出子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源输出子电路的负输出端与所述桥式整流子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电源输出子电路的负输出端与所述桥式整流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还连接有第三电源输出子电路,所述第二电源输出子电路的负输出端与所述第三电源输出子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电源输出子电路的负输出端与所述桥式整流子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电源输出子电路的两端并联有所述第一控制电路。优选地,所述第三电源输出子电路的负输出端与所述桥式整流子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还连接有第四电源输出子电路,所述第三电源输出子电路的负输出端与所述第四电源输出子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电源输出子电路的负输出端与所述桥式整流子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电源输出子电路的两端并联有用于控制用电器工作的第二控制电路。优选地,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第二继电器、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一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源输出子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发射极与分别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电源输出子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基极通过所述第一电阻/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电源输出子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基极与所述控制芯片连接,集电极通过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为NPN管,所述第三三极管为PNP管。优选地,所述电源电路包括依次反向串联的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二稳压二极管、第三稳压二极管和第四稳 压二极管构成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源输出子电路、所述第二电源输出子电路、所述第三电源输出子电路和所述第四电源输出子电路,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桥式整流子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稳压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整流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源输出子电路两端的电压为5V,所述第二电源输出子电路两端的电压为12V或24V。优选地,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所述第一继电器、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一端连接,发射极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另一端连接,基极通过所述第四电阻/所述第五电阻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电源输出子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基极与所述控制芯片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为NPN管,所述第五三极管为PNP管。优选地,所述控制芯片为单片机。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用电器电源控制装置,包括用电器电源控制电路,所述用电器电源控制电路包括电源电路、控制用电器工作的第一控制电路和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连接的控制芯片,所述电源电路包括桥式整流子电路,供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的第一继电器工作的第一电源输出子电路,以及供所述控制芯片工作的第二电源输出子电路,所述第一电源输出子电路的正输出端与所述桥式整流子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负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源输出子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源输出子电路的负输出端与所述桥式整流子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本技术通过将第一电源输出子电路的负输出端与第二电源输出子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在待机时,保证较低功耗待机的同时,可适当提高电源电路的电流输出大小,因此提高了带负载的能力,进而增强用电器电源控制电路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用电器电源控制电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用电器电源控制电路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用电器电源控制电路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照图1,图I为本技术用电器电源控制电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用电器电源控制电路,包括电源电路10、控制用电器工作的第一控制电路20和与该第一控制电路20连接的控制芯片30。其中该电源电路10包括桥式整流子电路100、供该第一控制电路20的第一继电器RYl工作的第一电源输出子电路101、以及供该控制芯片工作的第二电源输出子电路102。第一电源输出子电路101的正输出端与所述桥式整流子电路100的正输出端连接,负输出端与第二电源输出子电路102的正输出端连接,第二电源输出子电路102的负输出端与桥式整流子电路100的负输出端连接。具体地,上述电源电路的还包括交流电源输入端103、电容C10、电阻RlO和电阻R20,上述桥式整流子电路100的一输入端与电容ClO的一端连接,该电容ClO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l0与交流输入端的一端连接,桥式整流子电路I00的另一输入端与电源输入端I03连接,电阻R20并联在电容ClO的两端。上述第一控制电路20包括第一继电器RY1、第四三极管Q4、第五三极管Q5、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第一继电器RYl的一端连接,发射极与第一继电器RYl的另一端连接,基极通过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与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一电源输出子电路 101的正输出端连接,基极与控制芯片30连接。工作时,首先通过交流电源输入端103外接一交流电源,该交流电源首先通过电容ClO和电阻R20降压,然后经桥式整流子电路100、第一电源输出子电路101和第二电源输出子电路102后,为用电器电源控制电路提供电源电压。当控制芯片30控制输出一高电平至上述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时,使得第五三极管Q5处于截止状态,同时使得第四三极管Q4截止,从而使第一继电器RYl吸合,与该第一继电器RYl连接的用电器将处于工作状态。当控制芯片30控制输出一低电平至上述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时,使得第五三极管Q5处于导通状态,同时使得第四三极管Q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电器电源控制电路,包括:电源电路、控制用电器工作的第一控制电路和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连接的控制芯片,所述电源电路包括桥式整流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还包括供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的第一继电器工作的第一电源输出子电路,以及供所述控制芯片工作的第二电源输出子电路,所述第一电源输出子电路的正输出端与所述桥式整流子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负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源输出子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源输出子电路的负输出端与所述桥式整流子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宝宁,杨小宝,彭原,姜西辉,李志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