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控温LED灯,包括光栅板、发光主体、半导体制冷片以及散热器,所述发光主体置于所述光栅板内,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具有一冷端及一热端,所述冷端与所述发光主体相接,所述热端与所述散热器相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控温LED灯通过半导体制冷片及散热器使发光主体工作时发出的热量得到及时的排放,提高了LED灯的发光效率、降低了LED灯的光衰、增加了LED灯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温LED灯。
技术介绍
LED灯作为一种优秀的半导体光源,以体积小、耗电量低、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有望新一代照明光源。但目前的LED灯照明在向大功率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散热问题的影响,成为目前阻碍大功率LED灯技术推广应用的瓶颈。由于LED灯的发光特性决定了其工作温度和发光效率成反比,LED结温的升高会使大功率LED的发光效率降低,加速LED的光衰, 明显降低LED的寿命。对于50W以上大功率LED模组照明来说,70%以上的故障都是由于LED温度过高所导致的。因此,亟待一种能及时降温的LED灯,提高了 LED灯的发光效率、降低了 LED灯的光衰、增加了 LED灯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及时降温的LED灯,提高了 LED灯的发光效率、降低了 LED灯的光衰、增加了 LED灯的使用寿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控温LED灯,包括光栅板、发光主体、半导体制冷片以及散热器,所述发光主体置于所述光栅板内,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具有一冷端及一热端,所述冷端与所述发光主体相接,所述热端与所述散热器相接。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还包括直流电源以及热交换主体、所述冷端及热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热交换主体对应的两端,所述热交换主体与所述直流电源的两极电性相接。所述热交换主体包括若干N型半导体、P型半导体以及金属导体,所述N型半导体及所述P型半导体数量相等且交错排列,所述N型半导体包括端部N型半导体及中部N型半导体,所述P型半导体包括端部P型半导体及中部P型半导体,所述端部N型半导体的一端通过金属导体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电性连接,另一端通过金属导体与相邻的P型半导体电性相接,所述中部N型半导体的两端通过所述金属导体与相邻的两P型半导体对应的一端电性相接,所述端部P型半导体的一端通过金属导体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电性相接,所述端部P型半导体的另一端与通过金属导体与相邻的N型半导体对应的一端电性相接,所述中部P型半导体的两端通过金属导体与相邻的两N型半导体对应的一端电性相接,所述冷端的内侧与相应的金属导体接触相接,所述冷端的外侧与所述发光主体相接,所述热端的内侧与对应的金属导体接触相接,所述热端的外侧与所述散热器相接。所述发光主体包括LED光源及光学透镜,所述LED光源位于所述光学透镜的后方,所述LED光源与所述冷端相接。所述散热器包括支架、散热片以及风扇,所述散热片安装于所述支架靠近所述热端的一端,所述风扇安装于所述支架远离所述热端的一端。所述控温LED灯还包括隔热层,所述隔热层设于所述发光主体与所述散热器之间,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置于所述隔热层中,所述隔热层对应所述冷端处设有隔热材料,用于防止热端的热量回传到冷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控温LED灯通过半导体制冷片及散热器使发光主体工作时发出的热量得到及时的排放,提高了 LED灯的发光效率、降低了 LED灯的光衰、增加了 LED灯的使用寿命。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技术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控温LED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半导体制冷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I以及图2,本技术控温LED灯100包括光栅板10、发光主体20、隔热层30、半导体制冷片40以及散热器50。所述发光主体20置于所述光栅板10内,所述隔热层30设于所述发光主体20与所述散热器50之间。所述半导体制冷片40置于所述隔热层30内,所述半导体制冷片40具有冷端41以及热端42。所冷端41与所述发光主体20相接,所述热端42与所述散热器50相接。所述隔热层30对应所述冷端41处设有隔热材料,用于防止热端的热量回传到冷端。较佳者,所述半导体制冷片40还包括直流电源43以及热交换主体。所述冷端41及热端42分别连接于所述热交换主体对应的两端,所述热交换主体与所述直流电源41的两极电性相接。具体地,所述热交换主体包括若干N型半导体441、P型半导体442以及金属导体443。所述N型半导体441及所述P型半导体442数量相等且交错排列。所述N型半导体441包括端部N型半导体4411及中部N型半导体4412,所述P型半导体442包括端部P型半导体4421及中部P型半导体4422,所述端部N型半导体4411的一端通过金属导体443与所述直流电源41的正极电性连接,另一端通过金属导体443与相邻的P型半导体442电性相接,所述中部N型半导体4412的两端通过所述金属导体443与相邻的两P型半导体442对应的一端电性相接;所述端部P型半导体4421的一端通过金属导体443与所述直流电源41的负极电性相接,所述端部P型半导体4421的另一端与通过金属导体443与相邻的N型半导体441对应的一端电性相接,所述中部P型半导体4422的两端通过金属导体443与相邻的两N型半导体441对应的一端电性相接,所述冷端43的内侧与相应的金属导体443接触相接,所述冷端43的外侧与所述发光主体20相接,所述热端42的内侧与对应的金属导体443接触相接,所述热端42的外侧与所述散热器50相接。较佳地,所述发光主体20包括LED光源(图未示)及光学透镜(图未示)。所述LED光源位于所述光学透镜的后方,所述LED光源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40相接。具体地,所述述LED光源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40的冷端41相接。较佳地,所述散热器50包括支架51、散热片52以及风扇53。所述散热片52安装于所述支架51靠近热端42的一端,所述风扇53安装于所述支架51远离所述热端42的一端。使用本技术控温LED灯100时,半导体制冷片40的冷端41吸收发光主体20发出的热量,使发光主体20的温度得到及时的降低,保持在20摄氏度上下,所述散热器50吸收半导体制冷片40的热端42的热量并通过风扇53将热量排到外界。本技术控温LED灯通过半导体制冷片及散热器使发光主体工作时发出的热量得到及时的排放,提高了 LED灯的发光效率、降低了 LED灯的光衰、增加了 LED灯的使用寿命。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描述,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实施例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权利要求1.一种控温LED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栅板、发光主体、半导体制冷片以及散热器,所述发光主体置于所述光栅板内,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具有一冷端及一热端,所述冷端与所述发光主体相接,所述热端与所述散热器相接。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控温LED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还包括直流电源以及热交换主体、所述冷端及热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热交换主体对应的两端,所述热交换主体与所述直流电源的两极电性相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温LED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主体包括若干N型半导体、P型半导体以及金属导体,所述N型半导体及所述P型半导体数量相等且交错排列,所述N型半导体包括端部N型半导体及中部N型半导体,所述P型半导体包括端部P型半导体及中部P型半导体,所述端部N型半导体的一端通过金属导体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电性连接,另一端通过金属导体与相邻的P型半导体电性相接,所述中部N型半导体的两端通过所述金属导体与相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控温LED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栅板、发光主体、半导体制冷片以及散热器,所述发光主体置于所述光栅板内,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具有一冷端及一热端,所述冷端与所述发光主体相接,所述热端与所述散热器相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岑明亮,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乐视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