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比以往容易削减成本的背光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背光组件(1)具有:配置在底盘(3)的上表面(表面)周边部的框(3b)上且安装有发光元件(31)的发光元件基板(23a~23f);配置在底盘(3)的背面并向发光元件基板(23a~23f)供给电力的电源基板(51);由底盘(3)保持并将电源基板(51)与发光元件(23a~23f)基板连接的中继连接器(2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背光组件、使用于背光组件的中继连接器、及具有该背光组件的背光单元。
技术介绍
使用了液晶的显示装置与阴极射线管等的显示装置相比,轻量薄型且消耗电力低,因此在便携式设备、计算机、大型电视等显示装置中被广泛使用。另一方面,液晶由于其自身不发光,因此为了显示画面,大多情况下需要从液晶的后方照射光的背光单元。背光单元需要背光组件,该背光组件包括具有LED (Light Emitting Diode)等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基板;向发光元件供给电力和控制信号的电力供给基板;将发光元件基板和电源供给基板连接的配线等导电路。作为背光组件的具体的结构,例如在底盘的表背分别固定发光元件基板和电源供给基板,使配线通过设置于底盘的孔,并经由配线将发光元件基板与电源供给基板连接(专利文献I)。另一方面,在这种结构中,为了避免粉尘等废物经由底盘的孔而进入到背光单元的内部,需要将孔堵塞。使用图21 图23,说明这种结构的例子。如图21及图22所示,底盘3的上表面(表面)周边部形成框3b。在框3b螺纹紧固有发光元件基板23a 23f,该发光元件基板23a 23f具有LED等发光元件31及发光元件连接器33 (发光元件基板23e、23f未图示)。另一方面,如图23所示,在底盘3的背面螺纹紧固有向发光元件基板23a 23f供给电力和控制信号的电源基板137,在电源基板137搭载有电源基板连接器135。发光元件基板23a 23f和电源基板137经由配线133而电连接。具体而言,配线133的一端构成与发光元件连接器33连接的发光元件侧连接器43,另一端构成与电源基板连接器135连接的电源基板侧连接器(未图示)。另外,在底盘3设有用于使配线133通过的孔134。孔134由橡胶栓131塞住,在橡胶栓131设有用于使配线133通过的狭缝状的小孔 131a。作为这种背光组件的组装方法,需要以下的工序。(I)将发光元件基板23a 23f安装于底盘3。(2)将配线133的发光元件侧连接器43与发光元件基板23a 23f的发光元件连接器33连接,并通过孔134将配线133向底盘3的背侧引出。(3)利用橡胶栓131将孔134堵塞。(4)在底盘3的背面固定电源基板137。(5)将电源基板137的电源基板连接器135与配线133的电源基板侧连接器连接。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9-295587号公报然而,如此,在使配线通过底盘的孔而利用连接器将表背两面的基板(发光元件基板23a 23f和电源基板137)连接的结构中,橡胶栓131、发光元件连接器33,电源基板连接器135,及在两端具备连接器的配线133成为必须的结构。因此,难以再继续削减部件个数,存在成本削减困难这样的问题。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在组件的组装时需要使配线通过底盘的孔而与表背的基板连接的工序,但如背光单元(液晶显示装置)那样,在将各构件堆积(层叠)而组装的结构中,若包含使这种配线通过孔的工序,则作业性非常差,工时高涨。因此,存在花费制造成本这样的问题。 此外,液晶显示装置由于其特性的不同,有时使用同一配线或发光元件基板且使用不同的电源基板,但在上述结构中,无论电源基板的种类不同,必须将与配线侧的连接器对应的连接器搭载于电源基板。因此,电源基板的设计的自由度小,存在花费成本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这种问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以往相比容易削减成本的背光组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配置在底盘的前表面的周边部且安装有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基板;配置在所述底盘的背面并向所述发光元件基板供给电力的电源基板;由所述底盘保持并将所述电源基板与所述发光元件基板连接的中继连接器,其中,所述中继连接器具有贯通所述底盘而设置的壳体;由所述壳体保持并将所述电源基板与所述发光元件基板电连接的触点。第二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由底盘保持,该底盘在前表面的周边部配置有安装了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基板且在背面配置有向所述发光元件基板供给电力的电源基板,所述中继连接器具有贯通所述底盘而设置的壳体;由所述壳体保持并将所述电源基板与所述发光元件基板电连接的触点。第三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专利技术记载的背光组件。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比以往容易削减成本的背光组件。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100及背光单元200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背光组件I的底盘3的俯视图(上表面图)。图3是图2的由虚线包围的区域的放大图,图3 (a)是区域A的放大立体图,图3 (b)是区域B的放大立体图,图3(c)是区域C的放大立体图。图4是图2的背视图(下表面图)。图5中,图5 (a)是图2的中继连接器21的立体图,图5 (b)是从相反侧观察图5(a)而得到的立体图。图6是图5 (b)的纵向剖视图。图7是表示图3(a)的发光元件基板23a的俯视图,虚线表示省略了发光元件31的记载的部分。图8中,图8(a)是从背侧观察图4的电源基板51而得到的立体图,图8 (b)是图8(a)的由虚线包围的区域的放大立体图。图9是从表侧观察图4的电源基板51而得到的立体图。图10中,图10(a)是图3的配线25的配线连接器41附近的立体图,图10(b)是图10(a)的由虚线包围的区域的放大立体图。图11是从相反侧观察图10(a)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2中,图12(a)是图2的中继连接器21的壳体61的立体图,图12(b)是从相反侧观察图12(a)而得到的立体图。图13中,图13(a)是中继连接器21的壳体61的背视图,图13(b)是主视图,图13(c)是俯视图(上表面图),图13(d)是左侧视图。图14是表示触点69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背光组件I的组装的顺序的图。图16是表示背光组件I的组装的顺序的图。图17是表示背光组件I的组装的顺序的图。图18是表示背光组件I的组装的顺序的图。图19是表示背光组件I的组装的顺序的图。图20是表示背光组件I的组装的顺序的图。图21是表示以往的背光组件的例子的俯视图。图22是图21的由虚线包围的区域的放大立体图,图22(a)是区域α的放大立体图,图22(b)是区域β的放大立体图,图22(c)是区域Y的放大立体图。图23是图21的背视图。图24是表示背光组件Ia的立体图。图25是图24的分解图。图26是表示中继连接器21a的立体图。图27是表示壳体61a的立体图。图28是表示触点69a的立体图。图29是表示中继连接器21a的组装的顺序的立体图。图30是表示将中继连接器21a安装于底盘6的顺序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说明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组件I的液晶显示装置100 (及背光单元200)的结构。如图I所不,液晶显不装置100具有将使用了液晶的液晶显不部300和向液晶显示部300照射光的背光单元200搭载于框架15的结构。背光单兀200具有背光组件I的底盘3、层叠在底盘3上的反射片5、导光板7、扩散片9、棱镜片11、聚光片13。接下来,参照图2 图14,说明背光组件I的结构。首先,参照图2 图6,说明背光组件I的结构的概略情况。如图2 图4所不,背光组件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内藤丈晴,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