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控制沉降的排水检查井,它包括井筒及控制沉降底座。该控制沉降底座包括嵌入部、本体部、及控制沉降部。该嵌入部嵌入至该井筒内腔的底部。该本体部位于嵌入部的下方且与嵌入部相连接。该控制沉降部由本体部的外壁向外延伸。该控制沉降部的顶面与井筒的底面齐平。该井筒的筒壁上还开设有多个注浆孔。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可控制沉降的排水检查井的制作方法。由于控制沉降底座增大了与土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故可以增大排水检查井的承重能力,大大提高防沉降效果;井筒壁上预留有注浆孔,利用该注浆孔可以向井外土体注浆,有效地增加土体的强度以及土体与井筒壁之间的结合紧密程度,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排水检查井的防沉降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土木建筑
,尤其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目前,城市道路下的排水检查井,均采用红砖砌筑或现场浇筑成型,道路交工使用一段时间以后,道路上成千上万个排水检查井均下沉,在道路上形成成千上万个凹坑,仅武汉市就有123万个排水检查井,即有100多万个凹坑;从而产生如下问题1、形成道路和排水检查井的不均匀沉降,影响道路和排水检查井的使用寿命,维修工作量大、成本高;2、影响行车安全;3、对车辆和轮胎损害大、噪音大、能耗大,成本高且不节能环保;4、排水检查井和管网漏水,加速土体和排水检查井及管网的沉降,从而进一步影响道路和排水检查井使用效果;5、现场工作量大,工期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可控制沉降的排水检查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井筒、控制沉降底座,所述控制沉降底座连接所述井筒的底部,所述控制沉降底座的宽度大于所述井筒的宽度,所述控制沉降底座包括嵌入部、本体部、及控制沉降部,所述嵌入部嵌入至所述井筒内腔的底部,所述本体部位于所述嵌入部的下方且与所述嵌入部相连接,所述控制沉降部由所述本体部的外壁向外延伸,所述控制沉降部的顶面与所述井筒的底面齐平,所述井筒的筒壁上还开设有多个注浆孔。上述方案中,所述控制沉降部的底面与所述本体部的底面齐平,所述控制沉降部的高度为15cm — 60cm。上述方案中,所述井筒与控制沉降底座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成一体成型。上述方案中,所述控制沉降部环绕所述本体部的外壁。上述方案中,所述控制沉降部为空心圆台形状或圆筒形状,当为空心圆台形状时,所述空心圆台的外径由井口至底座的方向是不断增大的,所述控制沉降部的外径比所述井筒的外径宽30cm - 200cm。上述方案中,所述井筒的横截面为多边形。上述方案中,所述控制沉降部包括多个控制沉降块,所述多个控制沉降块等间隔的环绕所述本体部的外壁分布,所述多个控制沉降块位于同一平面上。上述方案中,每个控制沉降块的纵截面为梯形或矩形,每个控制沉降块的宽度为15cm — IOOcm0所述可控制沉降的排水检查井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1)预制井筒,在所述预制井筒的筒壁上形成有多个注浆孔; 2)将所述预制井筒放置于地基中的预定位置; 3)在预制井筒内腔的底端向下挖土形成一个扩孔坑; 4)将液压扩孔器放置于所述扩孔坑内,所述液压扩孔器设置有至少两个相对的扩孔板,利用所述至少两个相对的扩孔板由所述扩孔坑坑壁向外扩孔,形成两个第一控制沉降孔,将钢筋笼放置于所述第一控制沉降孔中,支模,浇筑混凝土 ; 5)重复步骤4),再形成两个第二控制沉降孔,将钢筋笼放置于所述两个第二控制沉降孔中,支模,浇筑混凝土,再不断重复步骤4),直至所有预定数量的控制沉降孔一一形成并在形成的同时放置钢筋笼,并支模,浇筑混凝土 ; 6)将现浇钢筋混凝土填充至所述扩孔坑、及预制井筒内腔与所述扩孔坑相连接的底部区域; 7)往所述多个注浆孔中注入水泥浆。所述可控制沉降的排水检查井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O预制井筒,在所述预制井筒的筒壁上形成有多个注浆孔; 2)将所述预制井筒放置于地基中的预定位置; 3)在预制井筒内腔的底端向下挖土形成一个扩孔坑; 4)将液压扩孔器放置于所述扩孔坑内,所述液压扩孔器设置有至少两个相对的扩孔板,利用所述至少两个相对的扩孔板由所述扩孔坑坑壁向外扩孔,形成两个第一控制沉降孔; 5)重复步骤4),形成预定数量的控制沉降孔,然后将钢筋笼放置于所有的控制沉降孔中,支模,烧筑混凝土 ; 6)将现浇钢筋混凝土填充至所述扩孔坑、及预制井筒内腔与所述扩孔坑相连接的底部区域; 7)往所述多个注浆孔中注入水泥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液压方式向外扩孔,是挤土式的扩孔,增加了地基土的密实度,提高了地基土的承载力,从而可以控制排水检查井的沉降; 本专利技术扩孔是采用液压对顶式扩孔方法成对进行,最终形式为非连续的扩孔或连续圆周的扩孔,而不是采用人工扩孔,相比人工扩孔有以下不同(1)扩孔方式不同;人工扩孔为非挤土式扩孔;本专利技术采用液压方式向外扩孔,液压对顶式扩孔是挤土式的扩孔;(2)扩孔效果不同;人工扩孔无法提高地基土的密实度和地基土的承载力;液压对顶式扩孔方法增加了地基土的密实度,提高了地基土的承载力,从而可以控制排水检查井的沉降; 2)由于控制沉降底座增大了与土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故可以增大排水检查井的承重能力,大大提高了控制沉降效果; 3)由于扩孔是在预制井筒的底部以下进行,同时控制沉降底座在井内的顶部高于井外的顶部(不同于常规的底板井内外一样厚),相当于为双底板,防水性能更佳,刚度更大; 4)筒壁上预留有注浆孔,利用该注浆孔可以向井外土体注浆,有效地增加土体的强度以及土体与筒壁之间的结合紧密程度,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排水检查井的控制沉降效果; 5)由于利用注浆孔向井外土体注浆,在固化了土体的同时,即使发生管网漏水,对土体的软化程度也少得多,也起到了减少沉降的效果。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可控制沉降的排水检查井的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可控制沉降的排水检查井的立体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可控制沉降的排水检查井的立体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可控制沉降的排水检查井的立体图。图5为预制井筒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形成有扩孔坑的工作状态图。图7为将液压扩孔器放置在扩孔坑内的工作状态图。图8为形成有控制沉降孔的工作状态图。图9为液压扩孔器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当然下述实施例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实施例一 如图I和图2所示,其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可控制沉降的排水检查井,它包括井筒I及控制沉降底座2。控制沉降底座2的宽度大于井筒I的宽度。控制沉降底座包括嵌入部3、本体部4、及控制沉降部5。嵌入部3嵌入至井筒I内腔的底部。本体部4位于嵌入部3的下方且与嵌入部3相连接。控制沉降部5由本体部4的外壁向外延伸,控制沉降部5的顶面与井筒I的底面齐平。井筒I的筒壁上还开设有多个注浆孔6。井筒I及控制沉降底座2的材料均为钢筋混凝土。在本实施例中,井筒I为圆筒形。可以理解的是,井筒I的横截面还可以为多边形。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沉降部5的底面与本体部4的底面齐平。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沉降部5的高度为15cm — 60cm。在本实施例中,井筒I与控制沉降底座2 —体成型,其可以采用通过模板预制钢筋混凝土的方法制作。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沉降部5环绕本体部4的外壁。控制沉降部5为空心圆台形状,该空心圆台的外径由井口至底座的方向是不断增大的。在本实施例中,空心圆台的最大外径比井筒的外径宽30cm - 200cm。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其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可控制沉降的排水检查井,它与实施例一的可控制沉降的排水检查井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控制沉降部7为圆筒形状。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沉降部7的外径比井筒的外径宽30cm - 200cm。实施例三 如图4所示,其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可控制沉降的排水检查井,它与实施例一的可控制沉降的排水检查井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控制沉降部包括多个控制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可控制沉降的排水检查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井筒、控制沉降底座,所述控制沉降底座连接所述井筒的底部,所述控制沉降底座的宽度大于所述井筒的宽度,所述控制沉降底座包括嵌入部、本体部、及控制沉降部,所述嵌入部嵌入至所述井筒内腔的底部,所述本体部位于所述嵌入部的下方且与所述嵌入部相连接,所述控制沉降部由所述本体部的外壁向外延伸,所述控制沉降部的顶面与所述井筒的底面齐平,所述井筒的筒壁上还开设有多个注浆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平,蔡晓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