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曝气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87041 阅读:2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9 2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设备,特别是指一种改进的曝气沉淀池。包括池体,开设于其侧壁前部的进水管,其底部自末至始呈向下倾斜的斜面,池底设有曝气器,池体末端的池壁内侧设有集水槽,集水槽前方设平行间隔分布的斜板;斜板前、后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第二隔墙,第一、第二隔墙将池体分隔成自前向后间隔排列的好氧区、预沉区、清水区,预沉区与好氧区间经第一隔墙上开设的进水孔及污泥回流孔连通,第二隔墙上部水平设有穿孔集水管,其入口设于斜板上方的预沉区内,其出口设于清水区内,清水区末端底部设有排泥管,集水槽底部经排水管与外部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污染物降解率低等技术不足,具有污泥沉降效果好、污染物降解率高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设备,特别是指一种改进的曝气沉淀池
技术介绍
近年来,虽然污水处理技术不断涌现,但生化法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水处理手段仍然使用很广泛。好氧生物处理是生化处理方法之一,传统的好氧生物处理由曝气池和沉淀池组成,曝气池是好氧生物处理的主体设备,曝气池内有大量的好氧微生物组成活性污泥,好氧污泥在氧气存在条件下进行废水有机物降解,进行水质净化完成废水处理过程。沉淀池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重力作用进行泥水分离,分离后的污泥,一部分通过回流泵回到曝气池,保证曝气池内微生物的量,另一部分直接排出称为剩余污泥。传统好氧处理设备存在以下缺点1.需设置污泥回流系统,能耗较大,投资较高。2.需单独设置沉淀池,增大了系统的占地面积和投资费用。3.操作较为繁琐,不易掌控,操作不当极易对系统的稳定运行造 成重大影响。东北石油大学针对污泥回流问题对传统的曝气池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一种自回流式生物曝气池(专利号201120480857. X),在曝气池后段增设斜板,斜板下部为斜面,斜板上污泥在曝气池内部沉淀回流,完成曝气池内部回流,不再设置回流泵。但此专利仍存在以下缺点 由于斜板直接设置在曝气池内与曝气部分无明显分区,由于曝气池水流扰动污泥很难沉降下来,只能够实现少量污泥回流,而且出水中仍含有大量污泥,需要再曝气池后端接沉淀池完成泥水分离,与传统好氧处理系统一样存在占地面积大,投资费用高的问题;同时曝气池后段易形成死水区,污泥容易在底部沉积,沉积的污泥会厌氧发酵继而上浮,严重影响出水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曝气沉淀池。本专利技术的整体技术构造是 改进的曝气沉淀池,包括池体,开设于池体侧壁前部的进水管,池体底部由末端至始端呈向下倾斜的斜面,池底设置有曝气器,池体末端的池壁内侧设有集水槽,集水槽前方设置平行间隔分布的斜板;所述的斜板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隔墙、第二隔墙,第一隔墙及第二隔墙将池体分隔成自前向后依次间隔排列的好氧区、预沉区、清水区,预沉区与好氧区之间通过第一隔墙上开设的进水孔及其底部的污泥回流孔连通,第二隔墙上部水平设置有穿孔集水管,穿孔集水管的入口开设于斜板上方的预沉区内,穿孔集水管的出口开设于清水区内,清水区的末端底部设有排泥管,集水槽的底部经排水管与外部连通。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技术构造还有 为进一步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有氧环境,提高污染物的降解率,优选的结构设计是,曝气器在好氧区的底部均布。为保证污泥的及时回流且不易在第一隔墙两侧产生阻塞,在满足结构强度的前提下,优选的结构设计是,所述的污泥回流孔为介于第一隔墙与池底之间的条形开孔。可以显而易见的是,上述污泥回流孔也可在第一隔墙底部水平间隔分布,并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实质。为保证斜板的安装强度以及工作的稳定性,斜板的前、后两侧分别与第一隔墙以及第二隔墙的内壁固定装配。上述固定装配方式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卡装、滑槽配合等现有的装配方式。为保证穿孔集水管中通过更多的清水,同时不对清水区内的上清液形成扰动,优选的技术方案是,穿孔集水管的中部开设有间隔分布的孔,穿孔集水管的出口向下弯曲形成开口。为使预沉区与好氧区相互独立,优选的结构设计是第二隔墙的顶部高度位于集水槽的顶部与池体侧壁顶部之间。第一隔墙、第二隔墙可以采用多种耐腐蚀且高强度的材质制作,其中较为优选且 常见的是选用钢筋混凝土构件。为便于带负电的污泥颗粒的沉淀,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斜板采用带负电的表面光滑的板材制作。为获得更为良好的污泥沉淀效果,优选的结构设计是,斜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0° -60°。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 废水进入好氧区后,在好氧区进行生化反应,经过好氧生化处理的废水通过第一隔墙下部的进水孔由下向上通过斜板作用,进行高效的泥水分离。底部设置斜面。第三部分为清水区,清水区上部设置集水槽,底部设置排泥管。三部分两两之间通过隔墙分开。池体整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由于斜面有一定坡度设置,沉淀的污泥可沿斜面下滑,通过第一隔墙下部的污泥回流孔回流至好氧区,保证了好氧区内较高的污泥浓度,利于废水中污染物的降解。预沉区上部分离的上清液则通过上部的穿孔集水管溢流至清水区。清水区底部设排泥管,用于排出依靠重力作用自然沉淀的污泥。上清液则溢流至集水槽而后经排水管进入下一单元处理。本专利技术所取得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技术进步在于 I、本专利技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设置第一、第二隔墙,将好氧生化池分为好氧区、预沉区、清水区。好氧生化池兼具了生化及污泥沉淀的功能,无需再设置污泥沉淀池,节约了占地面积,降低了投资成本。2、好氧区第一隔墙下部设污泥回流缝,预沉区污泥沉淀后沿斜面经过回流缝回流至曝气区,保证曝气池好氧污泥浓度。3、预沉区中部设置斜板,污水由隔墙中下端进水孔进入,水流与污泥沉淀为逆流布置方式,更利于污泥颗粒碰撞和沉淀。4、斜板由带负电的表面光滑的板材制成,防止污泥与斜板材料的粘连,同时通过静电排斥压缩电层,更利于污泥颗粒凝聚,加速污泥沉降。5、清水区底部设置排泥管,排出清水池含有的微量沉泥,以免造成污泥累积影响出水水质。6、本专利技术和膜系统配套使用,废水在进入膜组件之前先在好氧生化池内的预沉区进行沉淀澄清,有效预防后续设备(泵、过滤器等)及膜组件的堵塞,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后续膜组件的化学清洗频率,降低运行成本。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附图有 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隔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I的俯视图。本专利技术的附图标记如下· I、进水管;2、曝气器;3、好氧区;4、进水孔;5、第一隔墙;6、穿孔集水管;7、预沉区;8、第二隔墙;9、清水区;10、集水槽;11、排水管;12、斜面;13、排泥管;14、斜板;15、污泥回流孔。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记载的内容为准,任何依据说明书所作出的等效技术手段替换,均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的整体技术构造如图示,其中包括池体,开设于池体侧壁前部的进水管1,池体底部由末端至始端呈向下倾斜的斜面12,池底设置有曝气器2,池体末端的池壁内侧设有集水槽10,集水槽10前方设置平行间隔分布的斜板14 ;所述的斜板14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隔墙5、第二隔墙8,第一隔墙5及第二隔墙8将池体分隔成自前向后依次间隔排列的好氧区3、预沉区7、清水区9,预沉区7与好氧区3之间通过第一隔墙5上开设的进水孔4及其底部的污泥回流孔15连通,第二隔墙8上部水平设置有穿孔集水管6,穿孔集水管6的入口开设于斜板14上方的预沉区7内,穿孔集水管6的出口开设于清水区9内,清水区的末端底部设有排泥管13,集水槽10的底部经排水管11与外部连通。本实施例的具体技术构造还有 曝气器2在好氧区3的底部均布。所述的污泥回流孔15为介于第一隔墙5与池底之间的条形开孔。斜板14的前、后两侧分别与第一隔墙5以及第二隔墙8的内壁的支架固定装配。穿孔集水管6的中部开设有间隔分布的孔,穿孔集水管6的出口向下弯曲形成开□。第二隔墙8的顶部高度位于集水槽10的顶部与池体侧壁顶部之间。第一隔墙5、第二隔墙8选用钢筋混凝土构件。斜板14采用带负电的表面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改进的曝气沉淀池,包括池体,开设于池体侧壁前部的进水管(1),池体底部由末端至始端呈向下倾斜的斜面(12),池底设置有曝气器(2),池体末端的池壁内侧设有集水槽(10),集水槽(10)前方设置平行间隔分布的斜板(1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斜板(14)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隔墙(5)、第二隔墙(8),第一隔墙(5)及第二隔墙(8)将池体分隔成自前向后依次间隔排列的好氧区(3)、预沉区(7)、清水区(9),预沉区(7)与好氧区(3)之间通过第一隔墙(5)上开设的进水孔(4)及其底部的污泥回流孔(15)连通,第二隔墙(8)上部水平设置有穿孔集水管(6),穿孔集水管(6)的入口开设于斜板(14)上方的预沉区(7)内,穿孔集水管(6)的出口开设于清水区(9)内,清水区的末端底部设有排泥管(13),集水槽(10)的底部经排水管(11)与外部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冉慧英云玉攀王晓磊赖冬麟翟国云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嘉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