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82675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9 0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对及若干信号端子。所述绝缘本体上开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用以分别收容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对与所述若干信号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包括插入部、自所述插入部一端向外延伸的接触部及自所述插入部另一端向外延伸的引脚。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与所述信号端子配合组装的线缆组接部,所述线缆组接部包括形成用以收容所述引脚的收容腔的两侧壁,且所述两侧壁上还设有朝向所述收容腔弹性悬伸以卡持所述引脚的卡持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安装到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当前通信及数字化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在要求提高相关器件功能的同时亦要求各器件的结构趋向于简单化,以简化产品的加工制作エ序、提高其组装效率,进而稳定及降低产品的制作成本,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需要。现有电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与若干信号端子。在现有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信号端子通常需要通过线缆将信号传输至对接连接器中,而信号端子与线缆之间的连接结构复杂,从而导致现有电连接器的组装困难、生产效率低下以致成本较高、不利于市场竞争等诸多问题。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迸,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的组装エ艺简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对及若干信号端子,所述绝缘本体上开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用以分别收容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对与所述若干信号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包括插入部、自所述插入部一端向外延伸的至少ー个接触部及自所述插入部另一端向外延伸的至少ー个引脚,且所述引脚的截面呈U型设置,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与所述信号端子配合组装的线缆组接部,所述线缆组接部包括形成用以收容所述引脚的收容腔的两侧壁,且所述两侧壁上还设有朝向所述收容腔弹性悬伸以卡持所述引脚的卡持片。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用以收容所述线缆组接部的收容空间。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每ー个导电端子对均包括基部、自基部一端向外延伸的扣持部、自基部另一端向外延伸的接触部以及连接所述基部与所述接触部的弯折部,且所述每ー个导电端子对的两片导电端子呈镜像对称排列。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每ー个导电端子对的两片接触部的至少ー侧边设有弹性悬伸于所述接触部外表面上的悬臂,且所述悬臂朝向所述扣持部延伸。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端子收容槽包括用以收容所述悬臂的槽道,所述槽道防止所述悬臂沿前后方向脱离所述绝缘本体。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还包括与所述端子收容槽平行设置的若干逃料孔,且相邻两个端子收容槽之间设有至少ー个所述逃料孔。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端子收容槽的内壁上开设有散热通槽,使得所述端子收容槽与相邻的所述逃料孔连通。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端子收容槽的前端设有挡块,所述端子收容槽的后端内壁上设有与所述散热通槽相连通的凹ロ。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端子收容槽的内壁上还设有若干导引块,所述导引块具有倾斜的导引面,所述导电端子对紧密贴合于所述导引块上,使得所述导电端子对与所述端子收容槽的内壁之间形成空隙。作为本技术的进ー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与所述导电端子对的扣持部相配合的卡片及螺丝,以将所述导电端子对稳固于所述端子收容槽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包括设有两个接触部与两个引脚的若干信号端子及收容所述引脚以与所述信号端子配合组装的线缆组接部,使得所述信号端子与线缆之间组装方便,从而使得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组装エ艺简便。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I所示电连接器的另ー视角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4是图I所示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图5是图4所示绝缘本体的另ー视角立体图。图6是图I所示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对的立体图。图7是图6所示一片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图8是图I所示电连接器的信号端子与线缆组接部及收容空间配合组装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參阅图I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对20与若干信号端子30。请參阅图4与图5并结合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上开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用以分别收容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对20与所述若干信号端子30。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对20与所述若干信号端子30的形状不尽相同,因而用以收容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对20的第一端子收容槽11与用以收容所述若干信号端子30的第二端子收容槽12的形状也不尽相同。所述绝缘本体10还包括与所述若干第一端子收容槽11平行设置的若干逃料孔13,且相邻两个第一端子收容槽11之间设置有两个所述逃料孔13。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1的内壁上开设有散热通槽14,使得所述逃料孔13与相邻的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1连通,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1的内壁上于所述散热通槽14的上方与下方还分别设有ー个导引块15,所述导引块15具有倾斜的导引面151,使得所述导电端子对20紧密贴合于所述导引块15上,从而所述导电端子对20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1的内壁之间形成较大的空隙,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1的内壁上还设有若干槽道16。借由所述空隙与所述散热通槽14的配合、所述空隙与所述槽道16的配合,可使得所述导电端子对20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1内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1的前端设有挡块17,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1的后端设有第一收容腔18,所述第一收容腔18的内壁上设有凹ロ 181,所述凹ロ 181与所述散热通槽14相连通,从而可使得所述导电端子对20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1内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凹ロ 181与所述散热通槽14散发出去。请參阅图6与图7并结合图3与图4所示,所述每ー个导电端子对20均包括呈平板状的基部21、自基部21 —端向外延伸的扣持部22、自基部21另一端向外延伸的接触部24以及连接所述基部21与所述接触部24的弯折部23,且所述每ー个导电端子对20的两片导电端子呈镜像对称排列。所述基部21与所述扣持部22之间也设有弯折部23,所述扣持部22经弯折后与所述基部21大致垂直,且所述扣持部22上设有一孔洞28。所述每ー个导电端子对20的两片接触部24的两侧边均设有弹性悬伸于所述接触部24外表面上的悬臂25,且所述悬臂25朝向所述扣持部22延伸。所述挡块17用以抵持所述接触部24,所述槽道16用以收容所述悬臂25,从而防止所述悬臂25沿前后方向脱离所述绝缘本体10,借由所述接触部24与所述挡块17的配合、所述悬臂25与所述槽道16的配合,可限制所述导 电端子对20沿电连接器100长度、宽度及高度方向的位移。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与所述导电端子对20的扣持部22相配合的卡片26及螺丝27,借由所述螺丝27穿过所述孔洞28并与所述卡片26相配合,以将所述导电端子对20稳固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1内。 请參阅图8并结合图3所示,所述信号端子30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12中并呈平板状的插入部31、自所述插入部31 —端向外延伸的两个接触部32以及自所述插入部31另一端向外延伸的两个引脚33,且所述两个接触部32与所述两个引脚33对应设置于同一直线上。本技术的电连接器100还包括与所述信号端子30配合组装的线缆组接部40及用以收容所述线缆组接部40的收容空间50。所述线缆组接部40包括两侧壁41,所述两侧壁41之间形成有用以收容所述引脚33的第二收容腔42,所述两侧壁41上还设有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对及若干信号端子,所述绝缘本体上开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用以分别收容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对与所述若干信号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包括插入部、自所述插入部一端向外延伸的至少一个接触部及自所述插入部另一端向外延伸的至少一个引脚,且所述引脚的截面呈U型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与所述信号端子配合组装的线缆组接部,所述线缆组接部包括形成用以收容所述引脚的收容腔的两侧壁,且所述两侧壁上还设有朝向所述收容腔弹性悬伸以卡持所述引脚的卡持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宏骐王海浪容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