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开关装置,包括壳体,电磁开关摆动块,触点,灭弧装置,以及连接附件,在壳体的上部设置电磁线圈,由线圈支架支撑,与电磁开关摆动块相连,在电磁开关摆动块的后面设置一电磁动作双态自锁机构,电磁动作双态自锁机构包括自锁定位杆,第一自锁位点,第二自锁位点,电流感应器与灭弧装置平行设置在壳体下方。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智能开关装置,具有广阔不断的电流检测输出,控制单触点开关功能,利用电流连接,电磁线圈控制用电定额,自动控制通断电路,安全、智能、节能,突破了传统的手动复位技术,实现智能化控制。(*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开关装置,尤其涉及ー种智能开关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的室内用电开关是利用空气断路器,空气断路器是断路器的ー种,绝缘介质为空气,是用手动(或电动)合闸,用锁扣保持合闸位置,由脱扣机构作用于跳闸并具有灭弧装置的低压开关,目前被广泛用于500伏以下的交流、直流装置中,在电路中作接通、分断和承载额定工作电流和短路、过载等故障电流。当电路内发生过负荷、短路、电压降低或 消失时,能自动切断电路进行保护。使用空气断路器时为过流自动跳闸开路,开关手工复位接通,在现代室内用电开关系统中,智能、安全、省电已成为主流趋势,采用固态继电器能够实现供电系统的自动上电控制,但对大电流负载,因散热须加大附件体积,并且不具备电流检测功能,不适用于室内供电智能化控制。有鉴于此,如何打破传统开关利用空气原理,手动复位技术,实现智能、安全、节能效果,真正达到自动化用电的目的,是本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开关装置不够智能、安全、节能的缺陷,本技术提供ー种智能开关装置。根据本技术,提供ー种智能开关装置,包括壳体,电磁开关摆动块,触点,灭弧装置,以及连接附件,在壳体的上部设置电磁线圈,由线圈支架支撑,与电磁开关摆动块相连,在电磁开关摆动块的后面设置ー电磁动作双态自锁机构,电磁动作双态自锁机构包括自锁定位杆,第一自锁位点,第二自锁位点,电流感应器与灭弧装置平行设置在壳体下方。优选地,智能开关装置的电磁动作双态自锁机构还包括弹簧以及跷板结构,自锁定位杆和自锁位点通过弹簧与跷板结构连接;优选地,智能开关装置的跷板结构包括ニ鉄片,磁铁,塑料件及动触片,其中,ニ铁片平行设置在磁铁的两边,由塑料件包裹,动触片设置在塑料件的ー侧;优选地,智能开关装置的ニ铁片距离为4. 5毫米;优选地,智能开关装置的动触片上安装有动触点,动触点的载流量为40安,截面积为8平方毫米;优选地,智能开关装置的自锁定位杆连接电磁线圈以及自锁位点,并可在自锁位点间移动;优选地,智能开关装置的电流感应器的上方设置有输入接线柱,输入接线柱的进线端通过铜编织线与电流感应器相连;优选地,智能开关装置的铜编织线的载流量为40安,截面积为9平方毫米;优选地,电流感应器输入电流为40安,输出电流为40毫安,1000匝,绕线截面积为O. 16平方毫米;优选地,智能开关装置的电磁线圈的电压为5伏,线径为O. 22毫米,匝数为1250,直流电阻为10 20欧米伽,安匝数为410 420。采用本技术的智能开关装置,自动控制通断电路,安全、智能、节能,突破了传统的手动复位技木,实现智能化控制。附图说明读者在參照附图阅读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之后,将会更清楚地了解本技术的各个方面。其中,图I示出了依据本技术,智能开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參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ー步的详细描述。图I示出了依据本技术,智能开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參照图1,智能开关装置包括壳体10,电磁开关摆动块40,触点60,灭弧装置70,以及连接附件,在壳体10的上部设置电磁线圈30,由线圈支架31支撑,与电磁开关摆动块11相连,在电磁开关摆动块11的后面设置ー电磁动作双态自锁机构50,电磁动作双态自锁机构50包括自锁定位杆51,第一自锁位点52,第二自锁位点53,电流感应器20与灭弧装置70平行设置在壳体10的下方。电流感应器20的上方设置有输入接线柱91,输入接线柱91的进线端通过铜编织线(未绘示)与电流感应器20相连,其中,铜编织线的载流量为40安,截面积为9平方毫米,外套绝缘材料。由于安装电流感应器20,输入接线柱91须上移。电流感应器20输入电流为40安,输出电流为40毫安,1000匝,绕线截面积为O. 16平方毫米,外径20毫米,由支撑架固定,与电流、脉冲电路连接插ロ 100连接,电流、脉冲电路连接插ロ 100设置在与电流感应器20相对应的壳体10的另ー侧,与灭弧装置70相邻,其上设置有输出接线柱92。电磁动作双态自锁机构50还包括弹簧54以及跷板结构80,自锁定位杆51和第一自锁位点52及第ニ自锁位点53通过弹簧54与跷板结构80连接,其中,跷板结构80包括ニ铁片81,磁铁82 (未绘示),塑料件83 (未绘示)及动触片84,ニ鉄片81平行设置在磁铁82的两边,由塑料件83包裹,动触片84设置在塑料件83的ー侧,动触片84上设置有动触点61,其载流量为40安,截面积为8平方晕米,静触点62设置在静触片63上,静触片63 —端与输出接线柱92相连,另一端连接导弧板73。在电流通过电流感应器20时,通过电流感应器20反馈电流信号,当电流信号大于额定电流时,输出脉冲电路,电磁线圈30控制动触点61离开静触点62,使电路处于断路状态,当电流断开时,可在一定时间后自动恢复,为了防止脉冲后分离的动触点61重新回到静触点62,当收到脉冲时,弹簧54在电磁线圈30的磁化下帯动自锁点左右移动,同吋,自锁定位杆11上下移动,自锁定位杆51由第一自锁位点52移动到第二自锁位点53,实现自锁效果,当再次收到脉冲时,自锁定位杆51由第二自锁位点53移动到第一自锁位点52。当动触点61离开静触点62时需通过引弧槽72在灭弧室71内进行灭弧。电磁线圈30采用长兴三讯SXT401-60A继电器原理,但行程需加大方可满足灭弧要求,由原行程的2毫米加大的4. 5毫米,则翘板结构80的端部行程为2. 5毫米,经动触片杠杆(未绘示)放大到2倍后为5毫米左右,为了在翘板结构80的距离加大后保证作用カ不变,ニ铁片81间的磁铁82的磁性加强,为了增强作用力,电磁线圈30采用的參数为电压5伏,线径O. 22毫米,匝数为1250,直流电阻约为15欧米伽,安匝数约为417,作用力为原先的I. 3倍。因此,采用本技术的智能开关装置,具有广阔不断的电流检测输出,控制单触点开关功能,利用电流连接,电磁线圈控制用电定額,自动控制通断电路,安全、智能、节能,突破了传统的手动复位技木,实现智能化控制。上文中,參照附图描述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在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技术的具体 实施方式作各种变更和替换。这些变更和替换都落在本技术权利要求书限定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ー种智能开关装置,包括壳体,电磁开关摆动块,触点,灭弧装置,以及连接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上部设置电磁线圈,由线圈支架支撑,与所述电磁开关摆动块相连,在所述电磁开关摆动块的后面设置ー电磁动作双态自锁机构,所述电磁动作双态自锁机构包括自锁定位杆,第一自锁位点,第二自锁位点,所述电流感应器与所述灭弧装置平行设置在壳体下方。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智能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动作双态自锁机构还包括弹簧以及跷板结构,所述自锁定位杆和所述自锁位点通过所述弹簧与所述跷板结构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开关装置,其特征在干,所述跷板结构包括ニ鉄片,磁铁,塑料件及动触片,其中,所述ニ鉄片平行设置在所述磁铁的两边,由所述塑料件包裹,所述动触片设置在所述塑料件的ー侧。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ニ鉄片距离为4.5毫米。5.如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开关装置,包括壳体,电磁开关摆动块,触点,灭弧装置,以及连接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上部设置电磁线圈,由线圈支架支撑,与所述电磁开关摆动块相连,在所述电磁开关摆动块的后面设置一电磁动作双态自锁机构,所述电磁动作双态自锁机构包括自锁定位杆,第一自锁位点,第二自锁位点,所述电流感应器与所述灭弧装置平行设置在壳体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少华,
申请(专利权)人:杨少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