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向散射复合式点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81476 阅读:2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9 00:01
前/后向散射复合式点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属于火灾探测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基于红外光对不同颜色、不同粒径、不同浓度的广谱烟雾颗粒以及诸如水蒸汽、油烟、灰尘等非烟雾颗粒多角度散射特性和量化规律的研究成果,将前向散射与后向散射两种光电感烟探测方式进行优化组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由迷宫盖和迷宫底座组合而成的感烟迷宫,其特点是在所述的感烟迷宫内部设置有第一红外发光管、第二红外发光管和红外接收管;第一红外发光管与感烟迷宫的中心、红外接收管之间的夹角∠AOC为43°~62°,第二红外发光管与感烟迷宫的中心、红外接收管之间的夹角∠BOC为123°~139°,第一、第二红外发光管和红外接收管分别与控制电路相连接。(*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火灾探测
,特别是涉及ー种前/后向散射复合式点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技术背景点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是国内外城市建筑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火灾探测器。长期以来,点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普遍采用单一前向散射原理,它对于诸如木材热解阴燃火、棉绳阴燃火产生的粒径较大的白色或灰色烟雾探测灵敏度较高,而对于诸如聚氨脂塑料明火、正庚烷明火产生的粒径较小的黒色烟雾探测灵敏度却较差,以至于在许多应用场所当火灾初期产生黑烟时出现漏报或延误报警的事故。为了解决前向散射式光电感烟火灾探测 器的这ー缺陷,近年来,国内外研制开发了利用后向散射原理的点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它虽然提高了诸如聚氨脂塑料明火、正庚烷明火产生黑色烟雾的探测灵敏度,但是它对白色或灰色烟雾的探测灵敏度却大大低于前向散射原理的点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単一的前向散射或后向散射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对不同顔色、不同粒径的烟雾颗粒难以达到良好的均衡灵敏响应性能,而且也不能有效甄別烟雾、水蒸汽、油烟及灰尘,因此在环境因素影响下误报率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目前点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普遍存在的对典型烟雾颗粒均衡灵敏响应性能较差,特别是对火灾初期物质阴燃所产生的常温黒色烟雾出现漏报事故,并且在非火灾烟雾颗粒影响下误报率较高的现实问题,本技术提供ー种基于红外光对不同顔色、不同粒径、不同浓度的广谱烟雾颗粒以及诸如水蒸汽、油烟、灰尘等非烟雾颗粒多角度散射特性和量化规律的研究成果,将前向散射与后向散射两种光电感烟探測方式进行优化组合的前/后向散射复合式点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ー种前/后向散射复合式点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包括由迷宫盖和迷宮底座组合而成的感烟迷宮,其特点是在所述的感烟迷宮内部设置有第一红外发光管、第二红外发光管和红外接收管;所述的第一红外发光管与感烟迷宮的中心、红外接收管之间的夹角Z AOC为43° 62°,第二红外发光管与感烟迷宮的中心、红外接收管之间的夹角Z BOC为123° 139°,所述的第一红外发光管、第二红外发光管和红外接收管分别与控制电路相连接。所述的第二红外发光管与感烟迷宮的中心、红外接收管之间的夹角Z BOC优选为129。 135。。所述的第二红外发光管与感烟迷宮的中心、红外接收管之间的夹角Z BOC更优选为 132。。所述的第一红外发光管与感烟迷宮的中心、红外接收管之间的夹角Z AOC优选为47。 55°。所述的第一红外发光管与感烟迷宮的中心、红外接收管之间的夹角Z AOC更优选为 48。。所述的迷宫盖和迷宮底座采用电导率为108S/cm的导电ABS原料铸塑而成。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信号处理电路、通信电路、发光控制电路、光电信号转换电路、信号放大及滤波电路、火灾报警控制器及电源电路,信号处理电路通过通信电路与火灾报警控制器相连接,信号处理电路与发光控制电路相连接,光电信号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信号放大及滤波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信号放大及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信号处理电路相连接;电源电路分别与通信电路、发光控制电路、光电信号转换电路、信号处理电路及信号放大及滤波电路相连接。所述的发光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红外发光管、第二红外发光管、第二十二电阻、第二十四电阻,第一红外发光管和第二红外发光管的正极分别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第二红外发光管的负极经第二十二电阻与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地相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基极经第二十三电阻与单片机的控制端ロ相连接;第一红外发光管的负极经第二十四电阻与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地相连接,第五三极管的基极经第八电阻与单片机的控制端ロ相连接。所述的光电信号转换电路包括红外接收管、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六电容及第七电容,电源的正极经第九电阻分别与红外接收管的负极、第七电容的负极相连接;红外接收管的正极经第十电阻与地相连接,第七电容的正极与地相连接,在第十电阻的两端并联有第六电容,红外接收管的正极与信号放大及滤波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的信号放大及滤波电路包括第一级放大器、第二级放大器,第二级放大器的正向输入端一路经第五电容与第一级放大器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路经第十三电阻与地相连接,第一级放大器的正向输入端为信号放大及滤波电路的输入端,第一级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经第^ 电阻与地相连接,在第一级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并联有第十二电阻和第十二电容;第二级放大器的输出端与单片机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二级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经第十四电阻与地相连接,在第二级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并联有第十五电阻和第十三电容。所述的通信电路包括通信接收电路和通信回答电路,所述的通信接收电路包括第十八电阻、第十九电阻、第二十电阻、第二十一电阻、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和第三三极管,电源的正极经第二十一电阻与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地相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单片机的输入/输出端ロ相连接,在电源的正极与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之间连接有第二十电阻,在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第四电容,在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第十九电阻;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依次经第十八电阻、第三电容与天线相连接;所述的通信回答电路包括第十六电阻、第二三极管和第十七电阻,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经第十六电阻与单片机的输入/输出端ロ相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地相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经第十七电阻与天线相连接。所述的信号处理电路由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组成。本技术的探測器的工作原理如下前/后向散射复合式点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内设有2个红外发光管A、B,红外发光管A、B分别与I个红外接收管C构成前向散光式和后向散光式两个感烟探测光路。2个红外发光管A、B采取分时发光控制,由红外接收管C同步接收光強度信号的工作方式。当探測器中无烟雾时,红外接收管C仅能接收到红外发光管A、B的微弱光线,当烟雾进入探測器吋,由于光线遇到烟粒子发 生散射效应,使红外接收管C收到的光強度信号増加;进入探测器中的烟粒子越多(烟浓度越大),红外接收管C收到的光強度信号越大,经光/电转换后达到火灾感烟探測的目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I.广谱感烟本技术的探测器将前向散射与后向散射两种最佳感烟探測光路进行优化组合,使本技术的探测器对不同顔色、不同粒径的烟雾颗粒有良好的均衡灵敏响应性能,特别是对物质阴燃产生的常温黒色烟雾具有更灵敏的探測特性,在工程应用中能够有效提高早期火灾探测报警能力,根绝火灾产生黑烟场所出现漏报或延误报警的危险情況。2.低误报率本技术的探測器由2个红外发光管和I个红外接收管构成了前向和后向两种探測光路,并通过大量实验掌握了典型烟雾颗粒及非烟雾颗粒在该探测器中对红外光的散射特性和量化规律,可有效甄別烟雾、水蒸汽、油烟及灰尘等,从而大大降低了探測器受环境因素影响的误报率。3.良好的性价比由于采取了以下措施,使本技术的探測器成本略低于目前国产的单一前向散射或后向散射式点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I)本技术的探測器的迷宫盖和迷宮底座采用电导率为108S/cm的导电ABS原料铸塑而成,具有本质屏蔽电磁波和抗静电干扰的作用,可省却传统的铜质或不锈钢屏蔽罩;(2)省却了后向散射式光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后向散射复合式点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包括由迷宫盖和迷宫底座组合而成的感烟迷宫,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感烟迷宫内部设置有第一红外发光管、第二红外发光管和红外接收管;所述的第一红外发光管与感烟迷宫的中心、红外接收管之间的夹角∠AOC为43°~62°,第二红外发光管与感烟迷宫的中心、红外接收管之间的夹角∠BOC为123°~139°,所述的第一红外发光管、第二红外发光管和红外接收管分别与控制电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立坚董文辉龚溥
申请(专利权)人:公安部沈阳消防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