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改进的基于温差发电的笔记本温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温差发电装置,笔记本内的每个热源通过温差发电装置与笔记本的散热风扇的散热端相连,散热风扇的集风端通过第一冷风分流管与温差发电装置相连,由散热风扇产生的冷风通过第一冷风分流管吹入温差发电装置内,稳压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温差发电装置,其输出端连接笔记本内的电池或被供电器件。温差发电器和第二冷风分流管设计为半环形材料组成的筒状结构,为维护提供便利条件。本装置既可以加快散热,又可以回收利用能量,使笔记本待机的时间更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用于笔记内的节能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笔记本内部空间小,器件发热量很大,所以笔记本的散热问题一直是笔记本重要性能指标之一,也是生产商设计的ー个难点。一般地,笔记本是以尽快将热量导出笔记本的方法来处理CPU、显卡和南北桥发热量较大的芯片或器件产生的热量,从而降低笔记本内部芯片或器件的温度。目前,针对笔记本散热问题有一定的解决方法,比如现在主流的风散热。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客户不断提高的要求,笔记本的运行速度越来越快,其CPU和显卡等产热量也越来越大,这给笔记本的散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再加上,笔记本的功耗也在增加,如何延长脱离电网时的待机时间也成了ー个很 重要的问题。在脱离电网时,笔记本依靠电池供电来工作,但是电池是ー种消耗性设备,随着使用时间和充放电次数的増加,电池一次充满后能储存的电量減少,待机时间也就減少。通常,都是以更换电池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电池价格又是相对昂贵,这同样给用户带来了不少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笔记本散热装置,该装置在给笔记本散热的同时还能利用热能给笔记本发电,以特殊结构实现,有利于装置的维护。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ー种结构改进的基于温差发电的笔记本温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温差发电装置,笔记本内的每个热源通过温差发电装置与笔记本的散热风扇的散热端相连,散热风扇的集风端通过第一冷风分流管与温差发电装置相连,由散热风扇产生的冷风通过第一冷风分流管吹入温差发电装置内,稳压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温差发电装置,其输出端连接笔记本内的电池或被供电器件。优选地,所述温差发电装置包括导热管,在导热管外包裹有温差发电器,导热管及温差发电器设于第二冷风分流管内,温差发电器与第二冷风分流管内壁之间留有间隙,第ニ冷风分流管与所述第一冷风分流管相连。优选地,所述温差发电器由至少两片半环状温差发电材料片组成,温差发电材料片之间并联或串联。优选地,所述第二冷风分流管是由两个半环状材料结合成的筒状结构组成。优选地,所述温差发电装置位于所述热源的两端,或所述热源的两端以冷风流向为顺序分别为第一冷风分流管和所述温差发电装置。本技术利用了温差发电原理,设计特殊结构的温差发电装置将笔记本中部分的热量转化为电能重新利用。这种结构既可以加快散热,又可以回收利用能量,使笔记本在脱离电网时待机的时间更长,也为温保装置的维护提供方便。本技术是在传统散热的基础上改进的,温差发电与传统的散热同时工作,这样使散热装置更有效。本技术的电路部分可以集成到主板上,占用空间小;其次,整个装置不需要笔记本增加额外的散热风扇,因此不会给笔记本増加任何的噪声。附图说明图I为实施例中的笔记本温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热源两端分别为第一冷风分流管温差发电装置时温差发电装置的纵截面图; 图3为图I中热源两端都为温差发电装置时温差发电装置的纵截面图;图4为温差发电器的结构图;图5为第二冷风分流管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如图I所示,本实施例所公开的ー种结构改进的基于温差发电的笔记本温保装置,包括如下部件温差发电装置I :温差发电装置I将笔记本内的每个热源4与笔记本的散热风扇5的相连,温差发电装置I利用温差产生电能;稳压整流电路稳压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温差发电装置I中的温差发电器8的电能输出端,输出端通过保护电路连接笔记本内的电池或被供电器件,稳压整流电路稳定由温差发电装置I输出的电能,以使供电或输出电压稳定,且通过保护电路连接有BIOS支持器件;保护电路保护电路连接在稳压整流电路与笔记本内的电池或被供电器件之间,保护电路提供BIOS支持器件、被供电器件、笔记本其他电源与本装置之间的保护功能,防止它们之间的相互干扰和漏电;第一冷风分流管2 :第一冷风分流管2将笔记本的散热风扇5的集风端与温差发电装置I相连,将笔记本散热风扇5收集的冷风送入到温差发电装置I内的第二冷风分流管7中。温差发电装置I、第一冷风分流管2和热源4之间有两种结构的连接方式。如图2所示为方式一热源4两端分别是第一冷风分流管2和温差发电装置I。如图3所示为方式ニ 热源4两端都是温差发电装置I。结合图2或图3,温差发电装置I包括导热管6、温差发电器8和第二冷风分流管7ο其中,温差发电器8包裹着导热管6,位于导热管6与第二冷风分流管7之间。温差发电器8的结构如图4所示,图4中列举温差发电器8中的3个温差发电材料第一半环状温差发电材料片8. I,第二半环状温差发电材料片8. 2和第三半环状温差发电材料片8. 3。第二半环状温差发电材料片8. 2和第三半环状温差发电材料片8. 3组成环形筒状包裹导热管6。第一半环状温差发电材料片8. I和第二半环状温差发电材料片8. 2紧挨着。温差发电材料间有导线相连实现输出电压的串联或并联。当然,这里尽是以3个温差发电材料来说明温差发电器的结构,在实际应用中温差发电材料的数量不止3个。导热管6的结构如图5所示。在图5中,导热管6的结构类与温差发电器8的结构相类似,但第二冷风分流管7仅有两个半环状材料,即第一半环状材料片7. I和第二半环状材料片7. 2组成环形筒状包围温差发电器8。第二冷风分流管7与温差发电器8间有ー定空间,是冷风的通道。这种结构有利于温差发电材料的维护与更换,也为第二冷风分流管7的清理提供方便。温差发电器8与第二冷风分流管7之间有一定空间,从第一冷风分流管2吹来的冷风在该空间中向散热风扇5散热端流动。温差发电器8由冷端和热端组成,冷端处由第ニ冷风分流管7提供散热,使冷端处于相对于热端的低温状态,热端处与笔记本内的每个热源4通过导热管6间接覆盖式连接。热源4顺着温差发电装置I分布,在热源4处导热管6与热源4之间不设置温差发电器8和第二冷风分流管7,而是由导热片3连接的。热端紧贴于导热管6的外表面,或嵌入到导热管6的外表面内。第一冷风分流管2从笔记本散热风扇5集风端分流出冷风送入第二冷风分流管7内,带走温差发电器8冷端的热量,使温差发电器8的冷端处于较低温度。从各个热源4散发出的热量经由导热片3和导热管6收集,传递到温差发电器8的热端,使热端不停地处于相对于冷端较高温度的状态。这样,温差发电器8的冷端与热端之间就具有温度差值,温度 差值使冷端与热端之间产生电势,热量转化为电能,产生降温、保温和能量回收的效果。当笔记本开机时,其BIOS开始检测硬件。本装置的BIOS支持器件检测稳压整流电路及保护电路是否能够正常工作,如果哪个模块没有正常工作,BIOS收到硬件不正常的信号,笔记本发出警报,提示硬件问题,需要用户进行一定的操作。当检测正常时,本装置开始运行。开机后,CPU、显卡、南北桥等热源4开始发出热量,导热管6收集这些热源4的热量温度上升,也使温差发电器8的热端升温。这时笔记本散热风扇5运行,将出风ロ处导热管6传过来的热量吹出笔记本。与此同时,笔记本散热风扇5的冷风通过第一冷风分流管2及第ニ冷风分流管7带走温差发电器8冷端的热量,给冷端降温。温差发电器8的热端与冷端之间产生温差,温差发电器8吸收热能,并将热能转换为电能。温差发电器8输出不稳定的电压电流作为稳压整流电路的输入。经过稳压整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结构改进的基于温差发电的笔记本温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温差发电装置(1),笔记本内的每个热源(4)通过温差发电装置(1)与笔记本的散热风扇(5)的散热端相连,散热风扇(5)的集风端通过第一冷风分流管(2)与温差发电装置(1)相连,由散热风扇(5)产生的冷风通过第一冷风分流管(2)吹入温差发电装置(1)内,稳压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温差发电装置,其输出端连接笔记本内的电池或被供电器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龙,龚涛,严贤,
申请(专利权)人:东华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