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灯条,用于直下式背光模组中照射扩散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灯条主体和设于所述灯条主体上的多颗单元光源,所述多颗单元光源形成两组光源组,所述两组光源组倾斜设置,使得两组光源组的发光面相背,并且所述两组相背的光源组在扩散板上的照射区域相邻对接或部分重叠。还公开一种包含上述灯条的直下式背光模组。该灯条不仅可以保证直下式背光模组出光均匀的效果,也能够使用低成本的背光源,从而降低了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平板背光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灯条及一种包含该灯条的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在平板显示技术中,背光技术分为直下式背光和侧入式背光,其中直下式背光的 光源位于扩散板的入光面一侧,并且均匀分布于背板上,光源发射的光垂直照射扩散板的入光面。直下式背光的光源多将灯条间隔排布于背板上,以通过灯条的排布和扩散板作用实现光的均匀出射,保证显示效果。为了达到较好的均匀出光效果,灯条上的光源的排布有两种形式一是使用发光角度较小(通常为120度左右)的LED灯进行密集排布,二是使用发光角度较大(例如160度至170度)的LED灯进行稀疏排布。对于第一种排布形式,为了避免出现暗影,需要较多的LED灯,然而整体画面的四周辉度不足;对于第二种排布形式,需要通过二次透镜实现增大LED灯的发光角度,对工艺要求较高,研发设计及生产难度大。因此两种传统的LED灯条都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低成本的大发光角度的灯条。另,还有必要提供一种背光模组。一种灯条,用于直下式背光模组中照射扩散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灯条主体和设于所述灯条主体上的多颗单元光源,所述多颗单元光源形成两组光源组,所述两组光源组倾斜设置,使得两组光源组的发光面相背,并且所述两组相背的光源组在扩散板上的照射区域相邻对接或部分重叠。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组光源组分别处于两个呈调光角的平面内,所述灯条主体包括两块相互搭接形成所述调光角的承载板,所述多颗单元光源均匀分布于所述两块承载板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板外侧边缘还弯折延伸形成固定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上设有螺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光角为直角,所述单元光源为发光角度在110度至150度之间的LED光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组光源组在位于所述两个呈调光角的平面内的单元光源成对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灯条主体为截面是多边形的多面柱体,所述多颗单元光源分布于所述多面柱体的其中两个柱面上。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扩散板和设于所述扩散板的入光面一侧的多个上述的灯条。上述灯条通过采用普通的小发光角度的LED光源形成具有较大的发光角度的灯条,不仅可以保证出光均匀的效果,同时也能够使用低成本的背光源,从而降低了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成本。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结构的侧面示意图;图2为图I所示背光模组中的灯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灯条组装到背板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结构的侧面示意图。该直 下式背光模组10包括背板100、设于背板100上的灯条200以及入光面朝向灯条200的扩散板300。灯条200以较大的角度向扩散板300的入光面发光。背板100用于设置灯条200和反射片,扩散板300用于将灯条200从入光面进入的光线进行散射,使得从出光面发出的光线均匀的射出,背板100和扩散板300均是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常用结构,在此不赘述。图2是本技术灯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灯条200包括由两块承载板210搭接形成的灯条主体和设于两块承载板210上的单元光源230。灯条主体的两块承载板210采用金属板以便于散热。两块承载板210相互之间呈一定角度,可采用焊接、整板弯折或一体成型工艺形成这种V型结构。两块承载板210之间所成的角度称为调光角。多颗单元光源230均匀分布在两块承载板210上,形成两组相背且对称设置的光源组231、232。本实施例中,光源组231和光源组232中单元光源230都呈一字型纵向排列,并且间隔均匀。优选地,位于不同承载板210上的单元光源230 —一成对设置,即光源组231中的单元光源230与光源组232中的单元光源230对应设置,使灯条主体两侧的照射区域对应起来。单元光源230优选为LED光源。基于上述的灯条主体的结构和单元光源230在承载板210上的排布方式,灯条200上的两组光源组231、232倾斜设置,使得两组光源组的发光面相背,并且使两承载板210上的单元光源230在扩散板300上的照射区域相邻对接或部分重叠,以避免暗区。这样,灯条200整体的发光角度由两组相背的光源组231、232拼接得到,从而可以较为容易地得到较大的发光角度。通过选用合适发光角度的单元光源230、合理的倾斜出光方向以及调整单元光源230在承载板210上的位置,可以实现最终形成的发光角度的调节。为了达到本技术的目的,调整该发光角度使其大于180度,这样在排布多个灯条200后,不同灯条200在扩散板300上照射的重叠区域就不会形成暗区。另外,由于单元光源230发光锥面中,正面出光密度往往较大,而边缘的出光密度较小,将单元光源230分成两组光源组231、232并倾斜设置,也可以消除由于正对扩散板300所形成的亮区。这样,从扩散板300出射的光将更加均匀。由于作为单元光源230的LED光源通常都是平贴在承载板210上,其出光锥面的中心线垂直于承载板210表面,所以单元光源230的倾斜出光角度可以通过改变上述的调光角实现。在优选的实施例中,两块承载板210之间的调光角为直角,作为单元光源230的LED光源的发光角度在110度至150度之间。特别地,当LED光源的发光角度为120度时,灯条200的整体发光角度可达到210度。在其他实施例中,调光角也可以设置成其他的角度,单元光源230在承载板210上的位置也可进行调整以得到更好的效果。进一步地,在承载板210的外侧边缘还设有固定座220。固定座220可由承载板210弯折延伸形成,或者焊接到承载板210的外侧边缘。固定座220上设有螺孔221,通过螺孔221可将灯条200固定于背板100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座220还可以通过卡扣、插接、粘附等方式固定在背板100上。可以理解,形成这种大的发光角度的关键在于将单元光源230分成两组相背的光源组231、232并且倾斜设置,使得两组光源组231、232的发光面相背,并且在扩散板上的照射区域相邻对接或部分重叠。因此,灯条200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例如,灯条主体还可以是截面为多边形的多面柱体,单元光源230排布于该多面主体的其中两个柱面上。或者灯条主体包括多个与单元光源230 --对应的单元支架,每个单元支架将单元光源230单独支撑并倾斜。图3是灯条组装到背板的示意图。直下式背光模组10包括背板和灯条200以及其他必要组件,在此不赘述。如图3所示,直下式背光模组10中的灯条200为多个且均匀间隔设置。上述具有较大的发光角度的灯条200由普通的小发光角度的LED光源形成,通过采用该种灯条200,不仅可以保证出光均匀的效果,同时也能够使用低成本的背光源,可以降低灯条成本。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灯条,用于直下式背光模组中照射扩散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灯条主体和设于所述灯条主体上的多颗单元光源,所述多颗単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灯条,用于直下式背光模组中照射扩散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灯条主体和设于所述灯条主体上的多颗单元光源,所述多颗单元光源形成两组光源组,所述两组光源组倾斜设置,使得两组光源组的发光面相背,并且所述两组相背的光源组在扩散板上的照射区域相邻对接或部分重叠。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春霞,
申请(专利权)人:TCL光电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