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直管型灯以及使用该灯的照明器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光源收容至直管罩内的作业容易,并且将由光源产生的热散发到外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直管型灯具有配设有光源部(LED)(21)的光源单元(20)。在光源单元(20)的两端分别固定着灯头(30、40)。且所述直管型灯具有以下述方式构成的直管罩(透光性罩)(10),即:至少在前表面(10c)具有透光部,以从该透光部出射放射光的方式收容光源单元(20),并且在两端受到支撑并使前表面朝向下方的状态下,与后表面(10b)的两端部侧与光源单元(20)的间隔相比,后表面(10b)的中央部侧与光源单元(20)的间隔更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在直管罩(cover)内收容光源的直管型灯(lamp)以及使用该灯的照明器具。技术背景以往多使用直管型的荧光灯以及使用该荧光灯的照明装置,所述荧光灯在两端分别突出有一对G13型灯头的灯脚(pin)。近年来,提出一种外形为以往的直管形状且光源使用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的直管型灯,以取代所述直管型的荧光灯。例如,直管型灯有时是将安装有LED的基板配设于支撑板(plate)上并收纳至直管罩内。此时,为了使由光源产生的热散发到灯外,有时使配设有光源的支撑板嵌合于直管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先前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特开2010-40504号公报但是,在使支撑板嵌合于直管罩时,将支撑板插入直管罩内的作业变得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直管型灯以及使用该灯的照明器具,所述直管型灯的将光源收容至直管罩内的作业容易,并且将由光源产生的热散发到外部。实施方式的直管型灯具有配设有光源部的光源单元(unit)。在所述光源单元的两端分别固定着灯头。且所述直管型灯具有以下述方式构成的直管罩,即至少在前表面具有透光部,且以从该透光部出射放射光的方式收容所述光源单元,并且在两端受到支撑并使前表面朝向下方的状态下,与后表面的两端部侧与所述光源单元的间隔相比,后表面的中央部侧与所述光源单元的间隔更窄。(技术的效果)根据本技术,可期待将光源收容至直管罩内的作业容易,并且将由光源产生的热散发到外部。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直管型灯的正视图。图2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直管型灯的A-A剖视图。图3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直管型灯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直管型灯的使前表面朝向下方的安装状态下的中央部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直管型灯的使前表面朝向下方的安装状态下的端部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直管型灯的使后表面朝向下方的状态下的中央部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使用第I实施方式的直管型灯的照明器具的立体图。符号的说明I :直管型灯10 :透光性罩IOa :卡止部IOb :后表面 IOc :前表面20 :光源单元21 :光源部22 :基板23 :支撑体23a :安装面23b :背面23c :底座部23d :配光控制部23e :卡合部23f :安装部24 :安装构件24a :底端24b :保持部30:供电用的灯头31 :本体部31a :底面部31b:侧面部31c :贯穿孔32:供电端子32a :轴部32b :连接部33 :端子40:接地用的灯头50:固定机构100:照明器具110:器具本体120:点灯装置130、140:灯座LI :后表面IOb的中央部侧与光源单元20的间隔L2 :后表面IOb的两端部侧与所述光源单元20的间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參照图I至图6来说明第I实施方式。如图I至图3所示,直管型灯I以与直管型荧光灯的发光管为同程度的管长以及管径而形成为直管型,且具有作为直管罩的透光性罩10,具有透光性;光源単元20,被收容在该透光性罩10内;以及供电用的灯头30、接地用的灯头40,分别固定于该光源単元20的两端。光源単元20包括作为光源部的LED21 ;长条状的基板22,沿长边方向具有规定间隔地安装多个LED21 ;以及支撑体23,安装基板22。作为LED21,可使用板上芯片(Chip On Board, COB)方式,即,将LED元件或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 EL)元件等的多个半导体发光元件安装于基板22上,例如可采用下述结构利用黄色的荧光体层来覆盖安装在基板22上的蓝色的半导体发光元件,从 而出射白色光。而且,LED21也可采用下述方式,即,在基板22上安装搭载有LED芯片的附连接端子的多个表面安装元件(Surface Mount Device, SMD)封装体(package)。基板22可使用陶瓷(ceramic)基板、环氧玻璃(glass epoxy)基板、金属基板等。支撑体23是利用导热性良好的金属,例如铝材的挤出成形而形成。支撑体23包括底座(base)部23c,ー侧具有配设基板22的安装面23a,而在另ー侧具有背面23b,所述背面23b形成为与透光性罩10的内面大致同形状的半圆柱状;一对配光控制部23d、配光控制部23d,从底座部23c的两侧缘沿斜向突出形成,且以彼此扩开的方式而设;以及卡合部23e、卡合部23e,沿着支撑体23的长边方向而分别设在背面23b与配光控制部23d、配光控制部23d之间。配光控制部23d以及卡合部23e是在使支撑体23挤出成形时沿长边方向形成。而且,在支撑体23的长边方向的各端部,分别形成有一对安装部23f。基板22通过安装构件24而固定于支撑体23的安装面23a。安装构件24从底端24a—体地构成有ー对保持部24b、保持部24b,保持部24b、保持部24b相对于底端24a而具有弾性。以下述方式将安装构件24安装于配光控制部23d,即,在将基板22配设于安装面23a的状态下,使ー个保持部24b朝卡合部23e侧配置,而另ー个保持部24b朝安装面23a侧配置。配光控制部23d构成为,在将安装构件24安装于配光控制部23d的状态下将保持部24b、保持部24b间撑开,通过其反作用,在保持部24b、保持部24b间朝彼此接近的方向产生弹性力。借助该弹性,另ー个保持部24b可将基板22按压于安装面23a。配光控制部23d例如突出至从基板22突出的LED21的高度尺寸的程度为止。借此,可使从LED21到透光性罩10为止的距离相对较短的朝向横向的光反射向前表面侧,可进行从横向观察时的眩光(glare)的抑制和配光控制。进而,配光控制部23d还具有保持安装构件24的功能。灯头30、灯头40通过螺丝等的固定机构50而安装于支撑体23的安装部23f。即,灯头30、灯头40被固定于光源单元20两端。另外,固定机构50可使用铆钉(rivet)或水泥(cement)等的粘合材料、其他公知的固定方法。图3表示图I的A-A剖视图,灯头30具有大致圆筒状的本体部31,包含树脂且ー侧开ロ,且本体部31具有底面部31a以及从底面部31a的周缘一体地突出形成的侧面部31b ;以及一对供电端子32、供电端子32,从本体部31朝外方突出形成。供电端子32、供电端子32具有轴部32a,从本体部31的底面部31a突出;以及连接部32b,从轴部32a的前端朝彼此远离的方向突出。而且,灯头30在底面部31a上形成有安装固定机构50的贯穿孔31c。通过从灯头30的外侧将固定机构50安装于安装部23f,从而能够将灯头30固定于支撑体23的端部。而且,灯头40除了取代供电端子32而具有端子33以外,采用与灯头30同样的结构。即,灯头40也同样通过未图示的贯穿孔以及固定机构而固定于光源単元20的端部。另夕卜,端子33主要是将直管型灯I安装于照明器具的灯座的构件,也可用作直管型灯I的接地(earth)端子。透光性罩10为两端开ロ的直管形状,且整体包含透光性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透光性罩10由具有扩散性的半透明的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所形成。在内侧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管型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单元,配设有光源部;灯头,分别固定于所述光源单元的两端;以及直管罩,以至少在前表面具有透光部,以从所述透光部出射放射光的方式收容所述光源单元,并且在两端受到支撑并使所述前表面朝向下方的状态下,与后表面的两端部侧与所述光源单元的间隔相比,所述后表面的中央部侧与所述光源单元的间隔更窄的方式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贵家学,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