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系统,风力发电机安装在塔杆的上端,塔杆的旁边铺设有光伏电池板;第一地埋室底部内置有柴油库和柴油机,第二地埋室内腔的下部由隔墙分隔成两个小的腔室,第一腔室的底部设有离网电能控制器,且第二腔室底部的存储架上摆放有蓄电池;第一、二地埋室顶部的结构完全一致,第一地埋室顶部的敞口由顶盖封闭,在顶盖的顶面并排开有小口和大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就近、充分地利用自然界的风能和太阳能,并结合柴油机和蓄电池创造出一个独立于公用电网的离网供电系统,从而对偏远地区的基站设备持续、稳定地供电,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拉设专门输电线路的缺陷,具有实施容易。(*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供电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ー种用于对移动基站设备或其他基站设备供电的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系统。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移动通信基站是保障移动通信业务正常进行的重要基础设施,通信基站分布的广度和运行的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服务覆盖范围和服务品质。由于通信基站配置有很多基站设备,如信号收发天线、转换电 源和2G/3G主设备,为了保证通信基站的正常、稳定、高效工作,因此需要持续、稳定地对通信基站设备供电。完成上述供电认为对于公用电网覆盖的区域而言不存在多大问题,但在远离公用电网的偏远地区,电カ供应就成为ー个很大的难题,而移动通信基站往往就建在远离公用电网的偏远地区。为了对偏远地区的移动通信基站设备供电,目前一般需要架设一条专门的输电线路,该输电线路与公用电网联网,而施工时电线杆及相关设备的运输很不方便,且初期建设的成本非常高;另外,输电线路的后期维护也比较麻烦,维护成本很高,为此急需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ー种独立于公用电网的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系统。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ー种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风カ发电机(F)、光伏电池板(G)、柴油机(C)和蓄电池(X),其中风カ发电机(F)安装在塔杆(I)的上端,该塔杆竖直固定在地面上,且塔杆(I)的旁边铺设有所述光伏电池板(G);在所述塔杆(I)旁边的地下并排设有两个地理室,该地埋室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其内壁涂满防水胶,且其中第一地理室(Dl)的底部内置有柴油库(K)和所述柴油机(C),该柴油机由柴油库(K)供油;第二地理室(D2)内腔的下部由隔墙(2)分隔成两个小的腔室,其中第一腔室(Ql)的底部设有离网电能控制器(3),且第二腔室(Q2)的底部设有存储架(4),该存储架上摆放有所述蓄电池(X),且各蓄电池(X)串联在一起形成蓄电池组;所述风カ发电机(F)、光伏电池板(G)、柴油机(C)和蓄电池⑴的电能输出端ロ分别通过电缆与离网电能控制器(3)的三个输入端ロ相连,该离网电能控制器(3)的ー个输出端ロ通过电缆对基站设备供电,且离网电能控制器(3)的另ー个输出端ロ串联所述蓄电池组后,也对该基站设备供电;所述第一、ニ地理室(D1、D2)内腔的上部分别由至少ー个隔热箱(5)密闭,该隔热箱支撑在对应的支撑件(6)上,而支撑件固设在相应地埋室(Dl和D2)的内壁上,且第二地埋室(D2)内隔热箱(5)的下表面与所述隔墙(2)的上端紧贴;所述第一、ニ地理室(Dl、D2)顶部的结构完全一致,其中第一地理室(Dl)的顶部露出地面,该第一地埋室顶部的敞ロ由一个顶盖(7)封闭,在顶盖(7)的顶面并排开有小口(7a)和大口(7b),这两个开ロ均与所述第一地理室(Dl)的内腔相通;所述小口(7a)的上方设有小门(8),该小门的ー侧与小口(7a)的外壁相铰接,且小门(8)的另ー侧装有锁具(9),该锁具(9)的锁芯上设有与之联动的L型锁止块(10),且L型锁止块(10)的水平段位于所述顶盖(7)内表面的下方;所述大口(7b)比隔热箱(5)的外形轮廓大,从而使所述隔热箱(5)能从该大口中通过;在所述大口(7b)的上方设有大门(11),该大门的ー侧与大口(7b)的外壁相铰接,且大门(11)的内表面竖直设有锁止柱(12),所述顶盖(7)的内表面对应该锁止柱设有锁止块(13),且锁止柱(12)和锁止块(13)上对应开有供开启栓(14)穿过的过孔。在以上结构中,本技术就近、充分地利用自然界的风能和太阳能,并将转化而来的电能作为主要电源,并输入到离网电能控制器⑶中,通过该离网电能控制器⑶直接对所述基站设备供电,且同时对蓄电池组充电;当风能和太阳能转化而来的电能不足以维持基站设备正常工作时,本技术通过所述蓄电池组对基站设备供电;当所述蓄电池组 存储的电能消耗得差不多时,本技术可在所述离网电能控制器(3)的控制下启动备用的柴油机(C),从而通过柴油机(C)对基站设备供电,并同时对蓄电池组充电,当风能和太阳能转化而来的电能足够维持基站设备的正常工作吋,关闭备用的所述柴油机(C)。另外,所述第一地理室(Dl)和第二地理室(D2)的深度位于地下的恒温层处,且第一地埋室(Dl)和第二地理室(D2)的上部由隔热箱密闭,这样就能使第一地理室(Dl)和第ニ地理室(D2)内的温度和湿度在正常情况下基本恒定,从而很好地保证所述蓄电池(X)的使用寿命。并且,所述柴油机(C)地埋既能有效减小噪声污染,又可提高防盗性能。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就近、充分地利用自然界的风能和太阳能,并结合柴油机和蓄电池创造出ー个独立于公用电网的离网供电系统,从而对偏远地区的基站设备持续、稳定地供电,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拉设专门输电线路的缺陷,具有实施容易,成本低廉、防盗性能好等优点,不仅可用于对移动基站设备供电,还可推广用于对导航基站、气象站等基站设备供电。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カ发电机(F)的数目优选为三个,这三个风カ发电机(F)分别安装在对应的三根所述塔杆(I)上,该三根塔杆(I)呈等边三角形布置,且相邻的两根塔杆(I)之间连接有加强筋(15)。在以上结构中,所述风カ发电机(F)可选用垂直轴风カ发电机,也可采用水平轴风カ发电机。同时,三个呈等边三角形布置的风カ发电机(F)可最大程度地利用风能,从而改善本技术的使用性能,并且两根塔杆(I)之间通过有加强筋(15)相连,这样就可很好地加强强度,防止塔杆(I)在大风等因素下倾斜、翻倒。在所述第一、ニ地理室(Dl、D2)的正上方上下并排设置两块平板(16),所述光伏电池板(G)铺设在这两块平板(16)上;所述平板(16)为三角形结构,并位于三根所述塔杆(I)之间,且平板(16)的三个顶角部分别与对应的塔杆(I)固定连接。在以上结构中,两块平板(16)之间的高度差要足够,以便每块平板(16)上的光伏电池板(G)充分吸收太阳光。另外,利用上述平板(16)来布置光伏电池板(G),既能大幅减小占地面积,又能提高防盗效果,还能使光伏电池板(G)充分吸收太阳光,并最大程度地使光伏电池板(G)远离雨水、泥沙等因素的干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站设备为移动基站设备,该移动基站设备包括信号收发天线(17)、2G/3G主设备(33)和转换电源(34),其中2G/3G主设备(33)和转换电源(34)内置在所述第二地理室(D2)的第一腔室(Ql)底部;所述信号收发天线(17)的数目为三个,该信号收发天线分设在每根所述塔杆(I)的上端部,且信号收发天线(17)位于上面ー块所述平板(16)的上方。采用以上结构,将移动基站设备与本专利技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既能提高本专利技术的集成度,实现一体化设计,又使所述风机发电机(F)和信号收发天线(17)公用一根塔杆(I),从而简化结构,并降低成本,这种结构特别适用于对移动通信基站设备供电。每根所述塔杆⑴上设有2个红外传感器(18)和I个摄像头(19),其中摄像头位于上面一块所述平板(16)的上方,并靠近所述信号收发天线(17);第一个所述红外传感器(18)位于两块平板(16)之间,而第二个红外传感器(18)位于下面一块所述平板(16)的下方。在上述结构中,2个红外传感器(18)可采集红外信号,而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风光柴蓄一体化离网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风力发电机(F)、光伏电池板(G)、柴油机(C)和蓄电池(X),其中风力发电机(F)安装在塔杆(1)的上端,该塔杆竖直固定在地面上,且塔杆(1)的旁边铺设有所述光伏电池板(G);在所述塔杆(1)旁边的地下并排设有两个地埋室,该地埋室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其内壁涂满防水胶,且其中第一地埋室(D1)的底部内置有柴油库(K)和所述柴油机(C),该柴油机由柴油库(K)供油;第二地埋室(D2)内腔的下部由隔墙(2)分隔成两个小的腔室,其中第一腔室(Q1)的底部设有离网电能控制器(3),且第二腔室(Q2)的底部设有存储架(4),该存储架上摆放有所述蓄电池(X),且各蓄电池(X)串联在一起形成蓄电池组;所述风力发电机(F)、光伏电池板(G)、柴油机(C)和蓄电池(X)的电能输出端口分别通过电缆与离网电能控制器(3)的三个输入端口相连,该离网电能控制器(3)的一个输出端口通过电缆对基站设备供电,且离网电能控制器(3)的另一个输出端口串联所述蓄电池组后,也对该基站设备供电;所述第一、二地埋室(D1、D2)内腔的上部分别由至少一个隔热箱(5)密闭,该隔热箱支撑在对应的支撑件(6)上,而支撑件固设在相应地埋室(D1和D2)的内壁上,且第二地埋室(D2)内隔热箱(5)的下表面与所述隔墙(2)的上端紧贴;所述第一、二地埋室(D1、D2)顶部的结构完全一致,其中第一地埋室(D1)的顶部露出地面,该第一地埋室顶部的敞口由一个顶盖(7)封闭,在顶盖(7)的顶面并排开有小口(7a)和大口(7b),这两个开口均与所述第一地埋室(D1)的内腔相通;所述小口(7a)的上方设有小门(8),该小门的一侧与小口(7a)的外壁相铰接,且小门(8)的另一侧装有锁具(9),该锁具(9)的锁芯上设有与之联动的L型锁止块(10),且L型锁止块(10)的水平段位于所述顶盖(7)内表面的下方;所述大口(7b)比隔热箱(5)的外形轮廓大,从而使所述隔热箱(5)能从该大口中通过;在所述大口(7b)的上方设有大门(11),该大门的一侧与大口(7b)的外壁相铰接,且大门(11)的内表面竖直设有锁止柱(12),所述顶盖(7)的内表面对应该锁止柱设有锁止块(13),且锁止柱(12)和锁止块(13)上对应开有供开启栓(14)穿过的过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新才,龚恒翔,黄伟九,谢瑛珂,巫江,郭蕾,刘贞,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理工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