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机房电梯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74312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2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梯用按钮开关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无机房电梯开关,包括壳体,电机,橡皮圈,螺丝,卡簧,轴套固定触点板,钢丝,接线柱,弹簧,动触点固定板,轴,其特征在于壳体支架左面顶部及底部各设有一块金属固定联架,壳体支架左空腔内设有轴心,轴的右侧设有轴套,内设有钢丝,其上部插入连接第一固定触点板孔中,钢丝下部插入连接第二固定触点板孔中,第一轴套左侧的上下插头嵌入连接第一动触点固定板中间的上下孔中,并设有第一弹簧和第二轴套,所述的电机设在壳体右部中间的电机槽内,第一动触点固定板的左侧顶部及底部的两个动触点在电机和弹簧的作用下与固定触点相接触构成单触点保护开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新颖、简单,且更为安全可靠。(*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机房电梯开关本技术涉及电梯用按钮开关
,具体是一种无机房电梯开关。众所周知,安全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尤为重要的,尤其是现在社会发展迅速,无论是食品安全还是职业安全,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而电梯作为一个特殊的空间,其安全性也是长久以来人们研究的课题。电梯开关是电梯安全的主要部件之一,其通常与限速器以及电磁吸铁配套使用,在电梯的运行中起到保护作用,尤其对电梯的坠落事故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现有技术中的电梯开关中,其电机安装在壳体底端面的凹槽内,从而使得开关时 常出现故障,损坏。然而其安装位置也使得维修人员在维修保养更换等方便遇到困难,不够安全可靠。另外现有技术中的电梯开关均为单触点结构,在事故发生时,单触点结构的安全性还有待提高。因此维修的不便和安全系数的不足是现有市场上电梯开关的软肋,对乘客的人身安全没有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新颖,安全可靠,便于维修的无机房电梯开关。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无机房电梯开关,包括壳体,电机上设有电路板,橡皮圈,螺丝,卡簧,第一轴套,第二轴套,固定触点板,钢丝,接线柱,弹簧,动触点固定板,轴,其特征在于壳体支架左面顶部及左面底部各设有一块金属固定联架,壳体支架左侧空腔内设有轴心,轴的右侧设有第一轴套(4),轴套的中间空腔内设有钢丝(7),钢丝(7)的上部插入连接第一固定触点板(27)的孔中,钢丝(7)的下部插入连接第二固定触点板(26)的孔中,第一轴套(4)左侧的上下插头嵌入连接第一动触点固定板(I)中间的上下孔中,并设有第一弹簧(12)和第二轴套(13),第二轴套(13)上通过卡簧(15)连接电机中间的转轴,所述的电机设在壳体右部中间的电机槽内,并与第二轴套(13)等距离平行,所述的第一动触点固定板的左侧顶部及底部的两个动触点(2)在电机和第一弹簧的作用下与第一固定触点(6)和第二固定触点(25)相接触构成单触点保护开关。—种无机房电梯开关,包括壳体,电机上设有电路板,橡皮圈,螺丝,卡簧,第一轴套,第二轴套,固定触点板,钢丝,接线柱,弹簧,动触点固定板,轴,其特征在于壳体支架左面顶部及左面底部各设有一块金属固定联架,壳体支架左侧空腔内设有轴心,轴的右侧设有第一轴套(4 ),轴套的中间空腔内设有钢丝(7 ),钢丝(7 )的上部插入连接第一固定触点板(27)的孔中,钢丝(7)的下部插入连接第二固定触点板(26)的孔中,第一轴套(4)左侧的上下插头嵌入连接第一动触点固定板(I)中间的上下孔中,第一动触点固定板(I)的上下端设有第三固定触点板(8)和第四固定触点板(22),第一动触点固定板(I)的中间依次设有第一弹簧(12),第二轴套(13),第二动触点固定板(11)和第二弹簧(14),第二弹簧(14)通过卡簧(15)连接电机中间的转轴,所述的电机设在壳体右部中间的电机槽内,并与第二轴套(13)等距离平行,所述的第一动触点固定板的左侧顶部及底部的两个动触点(2)在电机和弹簧的作用下与第一固定触点(6)和第二固定触点(25)相接触,所述的第二动触点固定板的左侧顶部及底部的两个触点(2)在电机和弹簧的作用下与第三固定触点(8)和第四固定触点(24 )相接触,从而构成双触点保护开关。所述的第一动触点固定板(I)对应的壳体(9)上设有第一固定触点(6)和第二固定触点(25 ),所述的第二动触点固定板(11)对应的壳体(9 )上设有第三固定触点(8 )和第四固定触点(24)。所述的电机(17)采用螺丝(18)固定在壳体(9)上。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结构新颖,电梯安全部件更灵敏,安全可靠。本技术将电机安装在了壳体上端面的电机槽内,这样一来便解决了电机维修困难的问题,便 于工作人员维护整修。其次,本技术的双触点结构更加保证了电梯的安全系数,是电梯限速器中不可缺少的安全开关。另外,本技术开关内设置了防转轴套,使开关受力均匀,提高了安全系数,满足了现有市场的需求,可被广泛应用。图I是本技术的单触点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双触点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1.第一动触点固定板2.动触点4.第一轴套5.轴6.第一固定触点7.钢丝8.第三固定触点9.壳体11.第二动触点固定板12.第一弹簧13.第二轴套14.第二弹簧15.卡簧16.接线柱17.电机18.螺丝19.橡皮圈20.电路板21.第三固定触点板22.第四固定触点板 24.第四固定触点25.第二固定触点26.第二固定触点板27.第一固定触点板;指定图2为本技术的摘要附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这种装置的结构和原理对本专业的人来说是非常清楚的。本技术包括一种单触点结构和一种双触点结构本技术的单触点结构如图I所示,壳体(9)采用阻燃的ABS材料制成,壳体(9)上端面设有一电机槽,电机槽内装有电机(17),电机米用螺丝(18)固定在壳体(9)上,电机电源输入线焊接在壳体(9)上设置的接线柱(16)上。轴(5)活动安装在壳体上,轴的顶端穿过壳体的侧面,壳体支架左面顶部及左面底部各设有一块金属固定联架,轴的右侧设有第一轴套(4),轴套的中间空腔内设有钢丝(7),钢丝(7)的上部插入连接第一固定触点板(27)的孔中,钢丝(7)的下部插入连接第二固定触点板(26)的孔中,第一轴套(4)左侧的上下插头嵌入连接第一动触点固定板(I)中间的上下孔中,并设有第一弹簧(12)和第二轴套(13 ),第二轴套(13 )上通过卡簧(15 )连接电机中间的转轴,所述的电机设在壳体右部中间的电机槽内,并与第二轴套(13)等距离平行,所述的第一动触点固定板的左侧顶部及底部的两个动触点(2)在电机和第一弹簧的作用下与第一固定触点(6)和第二固定触点(25)相接触构成单触点保护开关。本技术的双触点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壳体,电机上设有电路板,橡皮圈,螺丝,卡簧,第一轴套,第二轴套,固定触点板,钢丝,接线柱,弹簧,动触点固定板,轴,其特征在于壳体支架左面顶部及左面底部各设有一块金属固定联架,壳体支架左侧空腔内设有轴心,轴的右侧设有第一轴套(4),轴套的中间空腔内设有钢丝(7),钢丝(7)的上部插入连接第一固定触点板(27)的孔中,钢丝(7)的下部插入连接第二固定触点板(26)的孔中,第一轴套(4)左侧的上下插头嵌入连接第一动触点固定板(I)中间的上下孔中,第一动触点固定板(I)的上下端设有第三固定触点板(8)和第四固定触点板(22),第一动触点固定板(I)的中间依次设有第一弹簧(12),第二轴套(13),第二动触点固定板(11)和第二弹簧(14),第二弹簧(14)通过卡簧(15)连接电机中间的转轴,所述的电机设在壳体右部中间的电机槽内,并与第二轴套(13)等距离平行,所述的第一动触点固定板的左侧顶部及底部的两个动触点(2 )在电机和弹簧的作用下与第一固定触点(6 )和第二固定触点(25 )相接触,所述的第二动触点固定板的左侧顶部及底部的两个触点(2)在电机和弹簧的作用下与第三固定触点(8)和第四固定触点(24)相接触,从而构成双触点保护开关。 本技术是电梯限速器中不可缺少的安全开关,与限速器、电磁吸铁配合使用可达到良好的安全保护功能。如图2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机房电梯开关,包括壳体,电机上设有电路板,橡皮圈,螺丝,卡簧,第一轴套,第二轴套,固定触点板,钢丝,接线柱,弹簧,动触点固定板,轴,其特征在于壳体支架左面顶部及左面底部各设有一块金属固定联架,壳体支架左侧空腔内设有轴心,轴的右侧设有第一轴套(4),第一轴套的中间空腔内设有钢丝(7),钢丝(7)的上部插入连接第一固定触点板(27)的孔中,钢丝(7)的下部插入连接第二固定触点板(26)的孔中,第一轴套(4)左侧的上下插头嵌入连接第一动触点固定板(1)中间的上下孔中,并设有第一弹簧(12)和第二轴套(13),第二轴套(13)上通过卡簧(15)连接电机中间的转轴,所述的电机设在壳体右部中间的电机槽内,并与第二轴套(13)等距离平行,所述的第一动触点固定板的左侧顶部及底部的两个动触点(2)在电机和第一弹簧的作用下与第一固定触点(6)和第二固定触点(25)相接触构成单触点保护开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财芝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晟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