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合用模具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7422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铆合用模具结构,主要包括一上模座、一下模座、两夹具及两弹簧。该上模座的上垫板的两侧分别向下凸出一上斜楔,每一上斜楔的下端内侧形成有一上斜面。该下模座的下垫板的两侧分别向上凸出有一固定柱,每一固定柱的上部形成有一台阶部,每一台阶部上水平开有一通孔。两夹具皆具有一连接部,该连接部的一端为一端块,该端块的外侧对应于上斜楔的上斜面为一下斜面。每一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相应的导向柱及夹具端块上。(*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铆合用模具结构,尤其是指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且铆合牢固的铆合用模具结构。现有铆合用模具结构可参阅附图说明图1,该铆合用模具结构10是手动式,包括有一上模座101、一下模座105、一固定在上模座101上的上垫板102、一固定在下模座105上的下垫板103,以及分别设置在下垫板103两侧的两夹具106。铆合时,先将工件(图未示)置放在上垫板102与下垫板103之间,然后激活电源开关,使上模座101由上而下移动并压紧工件,接着用手按压夹具106,使需要铆合的部位铆合在工件上。卸拆时,需借助手工才能将工件取下。由于上述铆合方式在置放工件、铆合工件及卸拆工件时都是借助手工完成,故有生产效率低、制造成本高等缺点,而且由于手工按压的力量有限,所以铆合不是很牢固。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且铆合牢固的铆合用模具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铆合用模具结构主要包括一上模座、一下模座、两夹具及两弹簧。该上模座中央向下凸伸有一上垫板,该上垫板的两侧适当位置处分别向下凸设有一上斜楔,每一上斜楔的下端内侧形成有一上斜面。该下模座中央向上凸伸有一与上模座的上垫板配合而将工件夹置于其中的下垫板,该下垫板的两侧适当处分别向上凸设有一固定柱,每一固定柱的上部形成有一台阶部,每一台阶部上水平开设有一通孔,在每一固定柱的外侧对称地设有一导向柱,为了将上斜楔定位,该导向柱的内侧边与相应的上斜楔的外侧边大约在同一平面上,在每一导向柱内侧面上还装设有一螺栓。两夹具是分别穿设在固定柱台阶部的通孔内,每一夹具具有一连接部,该连接部的一端为一端块,该端块的外侧与上斜楔的上斜面对应处设有一下斜面,利用上斜面与下斜面间的配合,可将垂直方向的力转化为水平方向的推力,在该端块的下端还锁入有一螺栓。为了产生回复弹力,每一弹簧的两端是分别钩扣在该导向柱与该夹具端块的螺栓上,进而使得工件的卸拆操作能自动完成。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铆合用模具结构有自动化程度较高且铆合牢固的优点。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图1是现有手压式铆合用模具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铆合用模具结构在置放工件前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铆合用模具结构之上垫板的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铆合用模具结构在置放工件后但铆合前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铆合用模具结构在铆合后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铆合用模具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请参阅图2、图3,本技术铆合用模具结构20主要包括一上模座200、一下模座230、两夹具270及两弹簧280。其中,该上模座200中央向下凸伸有一侧视呈倒U形的上垫板202(请参阅图3),且上模座200在该上垫板202的两侧适当位置处分别向下凸设有一上斜楔204,每一上斜楔204的下端内侧形成有一上斜面206。在每一上斜楔204的外侧对称设有一阶梯部208,每一阶梯部208上开设有一导入孔210,为了适应不同尺寸形状的工件,该导入孔210的深度可随工件的尺寸变化而做相应调整。该下模座230中央向上凸伸有一与上模座200的上垫板202配合而将工件夹置在其中的下垫板232。该下模座230在该下垫板232的两侧适当处分别向上凸设有一固定柱234,每一固定柱234的上部形成有一台阶部236,每一台阶部236上水平开设有一通孔238。在每一固定柱234的外侧对称分别设有一导向柱240,为了将该上斜楔204定位,该导向柱240的内侧边与相应的上斜楔204的外侧边是大约在同一平面上,在每一导向柱240的内侧面上还装设有一螺栓241。在每一导向柱240的外侧对称分别设有一阶梯部242,每一阶梯部242的顶部对应于上模座200导入孔210的位置处向上延伸出有一用来对应穿入相应的导入孔210中而达成定位导向机能的导正销244。该两夹具270分别穿设在固定柱234台阶部236的通孔238内,每一夹具270具有一连接部272。该连接部272的一端设一用来防止该夹具270越过该固定柱234的台阶部236,并可在铆合时抵住工件的挡止块274。该连接部272的另一端设有一端块276,该端块276的外侧对应于该上斜楔204的上斜面206设有一下斜面278,利用上斜面206与下斜面278间的配合,可将垂直方向的力转化为水平方向的推力。另外,在该端块276的下端锁入有一螺栓241。为了产生回复弹力,进而使得工件的卸拆操作能自动完成,每一弹簧280的两端分别钩扣在导向柱240与夹具270端块276的螺栓241上。请一起参阅图4、图5,本技术铆合用模具结构20在作动时,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置放工件阶段,铆合工件阶段及卸拆工件阶段,现分述如下置放工件阶段将工件的需要铆合端置入上垫板202中,并将工件的另一端置靠于下垫板232上。铆合工件阶段激活电源开关,上模座200由上而下快速移动,致使导正销244插入导入孔210中,借助两者间的配合可使工件精确且牢固地卡设在上垫板202与下垫板232之间,同时借助导向柱240的定位作用可使上斜楔204上的上斜面206准确地贴靠于夹具270上的下斜面278,此时由于水平方向上未施加任何力,故弹簧280处于原始状态(如图4所示),接着,上模座200继续向下移动,上斜面206推动下斜面278,借助斜面结构来转变力的方向,将向下冲压的力转化为水平方向的推力,使得夹具270朝内向工件移动,并且进一步借助夹具270上的挡止块274来挤压工件而完成铆合,此时由于弹簧280受到一水平方向的拉力,所以处于伸长状态(如图5所示)。卸拆工件阶段当铆合完成后,上模座200向上移动,上模座200与下模座230分离,此时借助弹簧280的回复弹力,而自动地将夹具270与工件分开,进而完成工件的卸拆。再请参阅图6,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其揭露有一种铆合用模具结构20’,该铆合用模具结构20’与前述的大致相同,其差异处仅在于该上模座200’与下模座230’的长度都较长,进而使得有足够的空间设置两套可同时铆合两工件的相应机构,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铆合用模具结构,主要包括一上模座、一下模座、至少一对夹具及至少一对弹簧,在上模座的适当位置处向下凸伸有至少一上垫板,在下模座的适当位置处向上凸伸有一用来与上模座之上垫板配合而将工件夹置于其中的下垫板,且下模座在该下垫板之两侧适当处分别向上凸设有一固定柱,每一固定柱之上部形成有一台阶部,每一台阶部上各水平开设有一通孔,夹具是分别穿设于固定柱台阶部的通孔内,其特征在于:上模座上垫板的两侧适当处分别向下凸设有一上斜楔,每一上斜楔的下端内侧形成有一上斜面,每一夹具各具有一连接部,连接部的一端设有一端块,该端块的外侧对应于相应的上斜面设有一下斜面,利用上斜面与下斜面间的配合,可将垂直方向的力转化为水平方向的推力,为了提供回复弹力,每一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相应的夹具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铆合用模具结构,主要包括一上模座、一下模座、至少一对夹具及至少一对弹簧,在上模座的适当位置处向下凸伸有至少一上垫板,在下模座的适当位置处向上凸伸有一用来与上模座之上垫板配合而将工件夹置于其中的下垫板,且下模座在该下垫板之两侧适当处分别向上凸设有一固定柱,每一固定柱之上部形成有一台阶部,每一台阶部上各水平开设有一通孔,夹具是分别穿设于固定柱台阶部的通孔内,其特征在于上模座上垫板的两侧适当处分别向下凸设有一上斜楔,每一上斜楔的下端内侧形成有一上斜面,每一夹具各具有一连接部,连接部的一端设有一端块,该端块的外侧对应于相应的上斜楔的上斜面设有一下斜面,利用上斜面与下斜面间的配合,可将垂直方向的力转化为水平方向的推力,为了提供回复弹力,每一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相应的夹具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铆合用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上模座的每一上斜楔的外侧进一步对称设有一阶梯部,每一阶梯部上开设有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志能
申请(专利权)人:富金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