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供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172292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1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循环供墨系统,包括墨盒及至少一个喷头,墨盒与喷头的进墨口之间设置有进墨管路,进墨管路上自靠近墨盒端起依次设置有进墨隔膜泵、进墨衰减器、过滤器、加热器、进墨温度传感器和进墨压力传感器;墨盒与喷头的出墨口之间设置有回墨管路,回墨管路上自靠近墨盒端起依次设置有回墨隔膜泵、回墨衰减器、出墨温度传感器和出墨压力传感器;进墨管路与回墨管路串接形成循环供墨墨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循环供墨系统在保证喷墨打印质量的同时,降低了供墨系统的位置要求,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节省了空间,节约了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喷墨打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为喷墨打印喷头供墨的循环供墨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数码印刷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目前,喷墨打印/印刷都是由供墨系统给喷头供墨,并在喷头的喷孔处产生特定负压,使得墨水不会滴出,喷头喷孔通常由压电陶瓷材料做成,有电压通过时,压电陶瓷材料会紧缩弯曲,使得其内的墨水喷出,通过控制喷头各个喷孔的电压,进而控制墨滴。喷头喷孔处的负压需要维持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负压太大,就会在喷孔处吸入空气,墨路中一旦进入空气就会导致压力不稳,破坏印刷质量,而压力太小,则使得墨滴不用触发电压就能从喷孔流出,使墨滴不可控。因此,供墨系统的关键就是在喷头里面有连续不断的墨通过,并在喷孔处产生合适、稳定的负压。现有技术之一是采用重力供墨方法,即在喷头进墨端上方放置一个进墨盒,在喷头出墨端的上方放置一个出墨盒。喷头的压力由这两个墨盒的垂直距离决定,因此,这种方法对空间位置的要求很高,占用系统空间也太多。针对这种结构的缺点,在循环供墨系统中喷头进墨端的上方放置一个溢流梁结构的进墨池,在出墨端上方放置一个密封的回流池,进墨池中供墨槽中墨水的液位与喷头入口之间的高差对喷头产生稳定正压力,并采用回流墨泵保证墨水的循环流动,但这种结构较复杂,对空间位置要求也较高。现有技术之二是采用由气路控制一个负压调节装置,进而控制喷头的进出口压力,采用这种技术虽然系统结构紧凑,但负责生成和控制负压的其余设置过于复杂,而且成本也较高,在调节供墨泵的电压时,处理不当容易导致墨水进入气路,破坏气路元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循环供墨系统,在保证喷墨打印质量的同时,降低供墨系统的位置要求,降低系统的复杂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循环供墨系统,包括墨盒及至少一个喷头,所述墨盒与所述喷头的进墨口之间设置有进墨管路,所述进墨管路上自靠近所述墨盒端起依次设置有进墨泵、加热器、进墨温度传感器和进墨压力传感器;所述墨盒与所述喷头的出墨口之间设置有回墨管路,所述回墨管路上自靠近所述墨盒端起依次设置有回墨泵、出墨温度传感器和出墨压力传感器;所述进墨管路与所述回墨管路串接形成循环供產產蹄。作为优选,所述进墨压力传感器与所述出墨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喷头上方相同高度处。作为优选,所述进墨管路上位于所述进墨泵与所述加热器之间还设置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设有溢流端,所述溢流端经溢流管路与所述墨盒连接。作为优选,所述进墨管路上位于所述进墨泵与所述过滤器之间还设置有进墨衰减器。作为优选,所述进墨管路上位于所述进墨泵与所述墨盒之间设置有空气阀。作为优选,所述回墨管路上位于所述回墨泵与所述出墨温度传感器之间还设置有回墨裳减器。作为优选,所述进墨泵与所述回墨泵均为隔膜泵。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技术的循环供墨系统包括墨盒及至少一个喷头,在墨盒与喷头的进墨口之间设置有进墨管路,进墨管路上自罪近墨盒端起依次设直有进墨栗、加热器、进墨温度传感器和进墨压力传感器;在墨盒与喷头的出墨口之间设置有回墨管路,回墨管路上自靠近墨盒端起依次设置有回墨泵、出 墨温度传感器和出墨压力传感器;进墨管路与回墨管路串接形成循环供墨墨路。工作时,进墨泵将墨由墨盒经进墨管路输送至喷头,由喷头的喷孔喷出实现打印作业,余墨则由回墨泵经回墨管路收回至墨盒循环利用;其中,进墨压力传感器和出墨压力传感器分别检测喷头上方高度H处的进墨压力和出墨压力,控制系统根据进墨压力传感器和出墨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来调节进墨泵和回墨泵的流量,从而动态实时控制喷头中墨的压力,使喷头喷孔处的压力在印刷过程当中保持恒定负压,从而保证印刷质量。与现有技术的重力供墨方法相比,本技术的循环供墨系统由进墨泵及回墨泵为系统喷头提供恒定的压力,结构上更简单、紧凑,能够在确保印刷质量的同时,降低系统的复杂度,节省空间,节约成本。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单个喷头的循环供墨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多个喷头的循环供墨系统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多个喷头的循环供墨系统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单个喷头的循环供墨系统供墨工作流程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单个喷头的循环供墨系统收墨工作流程示意图;图中1_墨盒;2_空气阀;3_供墨二通;4_进墨隔膜栗;5_进墨裳减器;6_过滤器;7_加热器;8_进墨三通;9_进墨温度传感器;10-进墨压力传感器;11-喷头;12-出墨三通;13_出墨压力传感器;14_出墨温度传感器;15_回墨衰减器;16_回墨隔膜泵;17-Y型三通。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的介绍,下面的描述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实施例获得本技术的其他的实施例。实施例一如图I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循环供墨系统,图中箭头所示为墨的流向,包括墨盒I及 Iv嗔头11,在墨盒I与嗔头11的进墨口之间设直有进墨管路,在墨盒I与喷头11的出墨口之间设置有回墨管路,进墨管路与回墨管路串接形成循环供墨墨路。在进墨管路上自靠近墨盒I的一端起依次设置有供墨三通3、进墨隔膜泵4、进墨衰减器5、过滤器6、加热器7、进墨三通8、进墨温度传感器9和进墨压力传感器10。其中,供墨三通3的第一端口与墨盒I连接、第二端口连接有空气阀2、第三端口连接进墨隔膜泵4的进墨端;进墨三通8的第一端口与喷头11的进墨口连接、第二端口与进墨压力传感器10连接、第三端口与进墨管连接、第三端口处连接有进墨温度传感器9。其中,墨盒I用于存储循环供墨系统中的墨水。其中,空气阀2在印刷时处于常闭状态,在印刷结束时打开收墨。其中,进墨泵4为电动隔膜泵,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耐腐蚀,密封性好,不漏 O其中,进墨裳减器5用于消除墨从进墨隔I吴栗4带入的振动,使进入后面墨路中的墨压力稳定。其中,过滤器6用来过滤墨盒I中进入的墨中的杂质和颗粒,防止这些杂质和颗粒进入喷头11,堵塞喷头11的喷孔。过滤器6还设有溢流端,该溢流端经溢流管路与墨盒I连接,当进墨压力过大时,多余的墨从过滤器6的溢流端直接流入墨盒I。其中,加热器7用来加热循环系统中的墨,使墨维持在适合印刷的温度。本实施例中,加热器7为电加热管。其中,进墨压力传感器10位于喷头11上方H高度处,用于实时检测进入喷头11的墨的压力;进墨温度传感器9用于实时检测进入喷头11的墨的温度。在回墨管路上自罪近墨盒I的一端起依次设直有回墨隔I旲栗16、回墨裳减器15、出墨温度传感器14、出墨压力传感器13和出墨三通12。其中,出墨三通12的第一端口与喷头11的出墨口连接、第二端口与出墨压力传感器13连接、第三端口与回墨管连接、第三端口处连接出墨温度传感器14。其中,回墨泵16为电动隔膜泵,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耐腐蚀,密封性好,不漏墨。其中,出墨压力传感器13与进墨压力传感器10位置相同,也位于喷头11上方H高度处,用于实时检测从喷头11中出来的墨的压力;出墨温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循环供墨系统,包括墨盒及至少一个喷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盒与所述喷头的进墨口之间设置有进墨管路,所述进墨管路上自靠近所述墨盒端起依次设置有进墨泵、加热器、进墨温度传感器和进墨压力传感器;所述墨盒与所述喷头的出墨口之间设置有回墨管路,所述回墨管路上自靠近所述墨盒端起依次设置有回墨泵、出墨温度传感器和出墨压力传感器;所述进墨管路与所述回墨管路串接形成循环供墨墨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晓琴彭自明刘子文
申请(专利权)人:潍坊东航印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