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密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69347 阅读:3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17: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浓密机,包括浓密槽、位于浓密槽内的浓密机刮耙和驱动浓密机刮耙的电机,所述浓密槽的上部为圆柱体,其下部为锥体,所述浓密槽的顶部的侧壁上沿周向分布有溢流口,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浓密机刮耙的中心转轴连接,所述浓密槽的底壁的中部开孔,在该开孔处装有下罐体,所述下罐体的上部为圆柱体,下部为锥体,所述下罐体内设有下刮耙,所述下刮耙的中心转轴与浓密机刮耙的中心转轴的底部连接,所述下罐体(6)的底壁的中部设有排料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在不增加浓密槽直径的情况下,提高了浓密机处理能力,提高了浓密的效果,降低了建设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基于重力沉降作用的固液分离设备,特别涉及ー种浓密机
技术介绍
浓密机一种基于重力沉降作用的固液分离设备,是目前国内对于固液处理量比较大的装置,目前的浓密机包括浓密槽(I)、位于浓密槽(I)内的浓密机刮耙(5)和驱动浓密机刮耙(5)的电机(3),所述浓密槽⑴的上端开ロ,其下部为锥尖朝下的锥体,所述浓密槽(I)的顶部的侧壁上沿周向分布有溢流ロ(4),其底壁的中部设有排料ロ,所述电机(3)的输出轴与浓密机刮耙(5)的中心转轴连接,在重力作用下物料在浓密槽内进行沉降,实现 固液分离,液相从浓密槽上部的溢流ロ溢流而出,固相则通过浓密机的刮耙缓慢、匀速、源源不断地从浓密槽底部的排料ロ排除。为达到固液分离目的,固液分离区域相对就比较大,即浓密槽的直径一般都在十几米乃至几十米,处理量越大直径就越大,浓密效果就越佳。这就意味着,如果扩大生产規模,原来的浓密机就不能满足生产要求,这就需要重建,大大增加了设备的建设成本,且目前土地越来越紧张,场地也受到限制,増大浓密槽的直径将变得更加的困难,成为了扩大生产规模的ー个瓶颈。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在不増加浓密槽直径的情况下,能提高处理量,并且浓密效果更好的浓密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浓密机,包括浓密槽、位于浓密槽内的浓密机刮耙和驱动浓密机刮耙的电机,所述浓密槽的下部为锥尖朝下的锥体,所述浓密槽的顶部的侧壁上沿周向分布有溢流ロ,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浓密机刮耙的中心转轴连接,所述浓密槽的底壁的中部开孔,在该开孔处装有与浓密槽形状相同的下罐体,所述下罐体内设有下刮耙,所述下刮耙的中心转轴与浓密机刮耙的中心转轴的底部连接,所述下罐体的底壁的中部设有排料ロ。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浓密槽的底部增设ー个下罐体,并在下罐体内增加ー组刮耙,即增加了固液分离区域,提高了处理能力,并保持连续稳定的排料,同时本技术采用两组刮耙,提高了浓密效率,并且浓密效果更好。本技术在不增加浓密槽直径的情况下,提高了浓密机处理能力,提高了浓密的效果,降低了建设成本。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浓密槽(I)开ロ处的中部设有布料筒(2)。物料通过中心布料筒进入浓密槽,可以使得物料在浓密槽内分布更均匀,浓密效果更好。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下刮耙(7)的中心转轴焊接在浓密机刮耙(5)的中心转轴上;或者所述下刮耙(7)的中心转轴通过螺栓与浓密机刮耙(5)的中心转轴连接。有益效果本技术的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在不增加浓密槽直径的情况下,提高了浓密机处理能力,提高了浓密的效果,降低了建设成本。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I所示,本技术的浓密机主要由浓密槽I、位于浓密槽I内的浓密机刮耙5和驱动浓密机刮耙5的电机3、下罐体6、下刮耙7等部件组成,所述浓密槽I的上端开口,其下部为锥尖朝下的锥体,所述浓密槽I的顶部的侧壁上沿周向分布有溢流口4,所述电机3的输出轴与浓密机刮耙5的中心转轴连接,上述浓密机浓密槽I和浓密机刮耙5的结构为现有结构,在此不做过多的赘述。关键在于所述浓密槽I的开口处的中部设有布料筒2,所述浓密槽I的侧壁向下延伸,所述浓密槽I的底壁的中部开孔,在该开孔处装有与浓密槽I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下罐体6,所述下罐体6位于浓密槽I向下延伸的侧壁所组成的腔内,所述下罐体6内设有与浓密机刮耙5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下刮耙7,所述下刮耙7的中心转轴与浓密机刮耙5的中心转轴的底部焊接,所述下罐体6的底壁的中部设有排料口 8,其中所述下刮耙7的中心转轴焊接在浓密机刮耙5的中心转轴上;或者所述下刮耙7的中心转轴通过螺栓与浓密机刮耙5的中心转轴连接。本技术不局限于具体实施方式,只要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构思,所述浓密槽I的侧板也可以不用延伸,这样在安装的时候可以另外找一个支架,使得下罐体6不触地即可,所述下刮耙7的中心转轴的顶部与浓密机刮耙5的中心转轴的底部也可以通过螺栓连接。权利要求1.一种浓密机,包括浓密槽(I)、位于浓密槽(I)内的浓密机刮耙(5)和驱动浓密机刮耙(5)的电机(3),所述浓密槽(I)的下部为锥尖朝下的锥体,所述浓密槽(I)的顶部的侧壁上沿周向分布有溢流口(4),所述电机(3)的输出轴与浓密机刮耙(5)的中心转轴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浓密槽(I)的底壁的中部开孔,在该开孔处装有与浓密槽(I)形状相同的下罐体(6),所述下罐体(6)内设有下刮耙(7),所述下刮耙(7)的中心转轴与浓密机刮耙(5)的中心转轴的底部连接,所述下罐体¢)的底壁的中部设有排料口(8)。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浓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浓密槽(I)开口处的中部设有布料筒⑵。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浓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刮耙(7)的中心转轴焊接在浓密机刮耙(5)的中心转轴上;或者所述下刮耙(7)的中心转轴通过螺栓与浓密机刮耙(5)的中心转轴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浓密机,包括浓密槽、位于浓密槽内的浓密机刮耙和驱动浓密机刮耙的电机,所述浓密槽的上部为圆柱体,其下部为锥体,所述浓密槽的顶部的侧壁上沿周向分布有溢流口,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浓密机刮耙的中心转轴连接,所述浓密槽的底壁的中部开孔,在该开孔处装有下罐体,所述下罐体的上部为圆柱体,下部为锥体,所述下罐体内设有下刮耙,所述下刮耙的中心转轴与浓密机刮耙的中心转轴的底部连接,所述下罐体(6)的底壁的中部设有排料口。本技术的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在不增加浓密槽直径的情况下,提高了浓密机处理能力,提高了浓密的效果,降低了建设成本。文档编号B01D21/02GK202638056SQ20122027910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3日专利技术者冯永刚, 李兵, 张彬, 周晓华, 吴海棠, 张明杰 申请人: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浓密机,包括浓密槽(1)、位于浓密槽(1)内的浓密机刮耙(5)和驱动浓密机刮耙(5)的电机(3),所述浓密槽(1)的下部为锥尖朝下的锥体,所述浓密槽(1)的顶部的侧壁上沿周向分布有溢流口(4),所述电机(3)的输出轴与浓密机刮耙(5)的中心转轴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浓密槽(1)的底壁的中部开孔,在该开孔处装有与浓密槽(1)形状相同的下罐体(6),所述下罐体(6)内设有下刮耙(7),所述下刮耙(7)的中心转轴与浓密机刮耙(5)的中心转轴的底部连接,所述下罐体(6)的底壁的中部设有排料口(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永刚李兵张彬周晓华吴海棠张明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