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吕伟民专利>正文

一种提供进入体腔的入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68314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15:13
一种提供进入体腔的入路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圈、顶盖、中间充气环、扩张环、牵开器,顶盖由弹性膜、固定圈及弹性膜上设置的一组防漏气阀连接构成,弹性圈安装在弹性膜上与其密封连接,弹性圈与防漏气阀对应配合,中间充气环上下端分别与顶盖、扩张环配合连接,牵开器与扩张环配合连接。上述一种提供进入体腔的入路装置,其结构简单、紧凑,易于拆卸、重装及可按照腹壁厚度随时调节的装置,方便于医生的手术操作,使用安全、可靠。(*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ー种为外科微创手术所用的ー种提供进入体腔的入路装置
技术介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传统开放手术的优势变得日益明显,腹腔镜外科手术开始流行。腹腔镜外科手术的优点是缩短术后康复时间、减轻术后疼痛以及改善术后外观效果。随着腔镜外科技术、器械的发展以及患者对美观等要求的提高,大家期望只通过单个切ロ来开展手术。肚脐具有很好的隐蔽性,且是腹壁最薄和血管化最少的部位,另外切 ロ容易扩大以便大样本的取出,于是经脐入路内镜手术(TUES)被逐步采用。然而,穿过肚脐的入口的缺点是外科医生手之间、外科医生手和器械之间会形成相互干扰。因此需要一套装置,它可以使得完全穿过肚脐甚至其他部位的切ロ进行腹腔镜手术而没有前述干扰,而且利于大样本的取出,另外还可以根据腹壁厚度随时调节装置高度。现有的提供进入体腔的入路的装置有几种,有ー种是硬质塑料结构,类似ー种漏斗状,此结构不利于医生的手术操作,而且不利于保护病人腹腔的切ロ ;现有的带柔性套的用于进入体腔的装置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上述问题,且总体结构复杂,成本和价格较高,另外装置本身不易拆卸也使得手术过程中大样本不易取出,一旦拆开装置却难以重新组装又使得手术无法继续;另外这几种装置同时面临一个问题一弯的手术器械无法顺利进入腹腔。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ー种为外科微创手术所用的ー种提供进入体腔的入路装置的技术方案,其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方便。所述的ー种提供进入体腔的入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圈、顶盖、中间充气环、扩张环、牵开器,顶盖由弾性膜、固定圈及弹性膜上设置的ー组防漏气阀连接构成,弹性圈安装在弾性膜上与其密封连接,弹性圈与防漏气阀对应配合,中间充气环上下端分别与顶盖、扩张环配合连接,牵开器与扩张环配合连接。所述的ー种提供进入体腔的入路装置,其特征在于牵开器由外弹性环、柔性套筒、内固定环连接构成,扩张环上设置凹槽,外弾性环嵌设在凹槽内。所述的ー种提供进入体腔的入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充气环由主体环及设置在其侧向的充气管构成,充气管与主体环腔体连通。所述的ー种提供进入体腔的入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充气环由硬性材料制成,其主体环上下端分别设置螺纹或卡槽,上端与顶盖配合连接,下端与扩张环配合连接。所述的ー种提供进入体腔的入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外弹性环、内固定环由柔性材料或弹性材料制成,柔性套筒由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乳胶或其它弹性材料制成。所述的一种提供进入体腔的入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弹性圈的个数为两个、三个或者四个,弹性膜和防漏气阀上相应设置两个、三个或者四个通孔。所述的一种提供进入体腔的入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弹性圈、防漏气阀均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的固定圈由金属或塑料制成;弹性膜由硅胶、乳胶、聚异戊二烯或其它弹性材料制成。上述一种提供进入体腔的入路装置,其结构简单、紧凑,易于拆卸、重装及可按照腹壁厚度随时调节的装置,方便于医生的手术操作,使用安全、可靠。·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在手术中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分解结构主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分解结构立体图;图5为弹性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弹性圈和顶盖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7为中间充气环分体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运用辅助装置牵开过程示意图;图中1_弹性圈、2_顶盖、201-弹性膜、202-固定圈、203-防漏气阀、3_扩张环、301-凹槽、4-牵开器、401-外弹性环、402-柔性套筒、403-内固定环、5-腹壁、6-中间充气环、601-主体环、602-充气管、7-手术器械及内窥镜、8-杯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该一种提供进入体腔的入路装置包括弹性圈I、顶盖2、中间充气环6、扩张环3、牵开器4,顶盖2由弹性膜201、固定圈202及弹性膜201上设置的一组防漏气阀203连接构成,弹性圈I安装在弹性膜201上与其密封连接,弹性圈I与防漏气阀203对应配合,中间充气环6上下端分别与顶盖2、扩张环3配合连接,牵开器4与扩张环3配合连接。牵开器4由外弹性环401、柔性套筒402、内固定环403连接构成,扩张环3上设置凹槽301,外弹性环401嵌设在凹槽301内。所述的中间充气环6由主体环601及设置在其侧向的充气管602构成,充气管602与主体环601腔体连通。所述的中间充气环6由硬性材料制成,其主体环601上下端分别设置螺纹或卡槽,上端与顶盖2配合连接,下端与扩张环3配合连接。外弹性环401、内固定环403由柔性材料或弹性材料制成,柔性套筒402由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乳胶或其它弹性材料制成。弹性圈I的个数为两个、三个或者四个,弹性膜201和防漏气阀203上相应设置两个、三个或者四个通孔。弹性圈I、防漏气阀203均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的固定圈202由金属或塑料制成;弹性膜201由硅胶、乳胶、聚异戊二烯或其它弹性材料制成。杯体8由硬性材料制成,作为辅助结构使用。本技术在手术过程中的使用方式先在行微创手术的人体的相关部位(通常为肚脐)切开2-3cm的小切口,将牵开器4的内固定环403从小切口中置入体内,把外弹性环401留在腹壁5外,将杯体8插入外弹性环401,握紫外弹性环401,一边下压杯体8 —边沿着杯体8用力向上提拉柔性套筒402,使得扩张环3充分接近外侧腹壁5,使小切ロ扩大为直径约4cm的孔道,以便手术操作;以外弹性环401为轴,沿着杯体8外壁朝腹壁5方向卷动柔性套筒402,直至将外弹性环401固定在扩张环3的凹槽301内,移除杯体8 ;将扩张环3在主体环601的下端上固定,主体环601的上端已经预先与顶盖I固定连接,此时提供进入体腔的入路的装置准备就绪,然后通过充气管602充入ニ氧化碳气体使腹腔形成15mmHg的气腹,等气腹形成后即可手术;将手术器械及内窥镜7通过弹性圈I、顶盖2及防漏气阀203形成的微形通道内进入体腔进行手术,手术过程中可以卸下中间充气环6,通过牵开器4、扩张环3取出大样本后,将扩张环3重新固定在主体环601的下端,充气形成气腹继续手木。手术结束后,拔出手术器械及内窥镜7,卸下中间充气环6,用手通过切ロ伸入体腔抓住内固定环403将它取出,操作至此结束。本技术的优点如下所述I.通过柔性套筒402将切ロ扩大能够减少对切ロ的损伤,同时柔性套筒402紧贴 切ロ可以避免切ロ干燥而使其保持湿润,利于术后切ロ愈合;柔性套筒402有足够长度且可以根据病人腹壁5的厚度借助杯体8来调节长度,因此医生在使用本装置时,无需像其它装置一祥再根据病人的腹壁厚度挑选不同规格,只需借助杯体8翻卷就能使得牵开器4的内固定环403和外弹性环401分别紧贴腹壁,这紧贴腹壁5又可減少手术器械不必要的晃动,确保手术精确安全。2.多个手术器械及内窥镜7分别通过弹性圈I上的微孔、顶盖2上的微孔、防漏气阀203进入体腔后,医生可以根据手术需要利用弹性圈I、弾性膜201、防漏气阀203的柔性和弾性自由灵活转动手术器械及内窥镜7来完成各种操作,也可以根据手术需要选用直的或弯的手术器械;另外弹性圈I上的微孔、顶盖2上的微孔、防漏气阀203形成的通路有足够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提供进入体腔的入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圈(1)、顶盖(2)、中间充气环(6)、扩张环(3)、牵开器(4),顶盖(2)由弹性膜(201)、固定圈(202)及弹性膜(201)上设置的一组防漏气阀(203)连接构成,?弹性圈(1)安装在弹性膜(201)上与其密封连接,弹性圈(1)与防漏气阀(203)对应配合,中间充气环(6)上下端分别与顶盖(2)、扩张环(3)配合连接,牵开器(4)与扩张环(3)配合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伟民
申请(专利权)人:吕伟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