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嵌入式可重构设计领域,尤其涉及,对面向媒体处理类粗粒度可重构系统的数据通路进行优化,通过块缓存的方式减少访问片外存储器的次数,使得可重构系统对数据的访问更为高效、性能更闻。
技术介绍
可重构计算的概念产生自上世纪60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G. Estrin教授在其里程碑式的文章中首先谈到这一概念,即计算机可以通过一个主处理器加上一组可重构硬件来组成。主处理器负责控制可重构硬件的行为,可重构硬件可以剪裁、重组,执行某一特定的任务。在可重构硬件上执行的任务结束以后,这部分硬件又被重新配置,从而可以执行其它任务。由于这个先进的概念远远超前于当时的技术水平,直到上世纪90年代之后,这一研究领域才重新获得人们的重视,各种不同的可重构计算技术层出不穷。人们从不同的研究和应用角度出发,对可重构计算体系结构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比较公认的定义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可重构技术研究中心于1999年提出的一种广义的定义,将可重构计算体系结构视为一类计算机组织结构,具有区别于其它组织结构的两类突出特点1、制造后芯片的可重构能力(区别于ASIC (Application S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面向大规模粗粒度可重构系统存储系统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粗粒度可重构系统包括一个以上RPU、与RPU相应的块缓存和外部存储器,所述块缓存内设有带控制逻辑的存储器,用于从外部存储器中预取MB,该实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当RPU需要访问外部存储器中目标MB时,首先判断目标MB是否完全位于块缓存的存储器中;(2)若步骤(1)中的判断结果为是,则RPU直接从块缓存中读取目标MB;(3)若步骤(1)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则块缓存从外部存储器中预取包括目标MB及其周围数据的预取数据,返回步骤(2);其中,RPU表示可重构处理单元,MB表示宏块。
【技术特征摘要】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