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显示器件及其制作方法,所述电致变色显示器件包括:第一电极基板、第二电极基板、分布于所述第一电极基板与所述第二电极基板之间的电致变色流体,以及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基板与所述第二电极基板之间的、与所述第一电极基板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基板分别接触的、用于将所述电致变色流体分隔在各像素区域中的隔离墙。由于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致变色流体被隔离在了各像素区域中,从而使得相邻像素区域中的电致变色流体不会互相干扰,避免了电致变色显示器件中相邻像素之间的串扰现象,提高了电致变色显示器件的显示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
,尤其涉及。
技术介绍
电致变色是指材料的光学属性(如反射率、透过率或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变化,从而在材料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的现象。具有电致变色性能的材料被称为电致变色材料,用电致变色材料制作而成的显示器件被称为电致变色显示器件。与其它显示器件相比,电致变色显示器件具有无视盲角、对比度高、制造成本低、工作温度范围宽、驱动电压低等优点,已逐渐成为透明显示器件中的热点产品。如图I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电致变色显示器件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电致变色显示器件包括第一电极基板11、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基板11下方的第二电极基板12以及分布于所述第一电极基板11与所述第二电极基板12之间的电致变色流体13,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基板11由第一透明基板111与第一透明电极112组成,所述第二电极基板12由第二透明基板121与第二透明电极122组成,所述电致变色流体13由电致变色材料131和电解质132混合而成;另外,所述电致变色流体13平均分布于所述电致变色显示器件中的各像素区域中(如图I所示的像素区域A、像素区域B与像素区域C),且任意两个相邻像素区域中的电致变色流体之间均没有间隔;当所述电致变色显示器件中任一像素区域对应的像素处于电压驱动状态或电压未驱动状态时,位于该像素区域中的电致变色流体13中的电致变色材料131将在有色和无色之间可逆地变化,从而达到显示的目的。对于图I所述的电致变色显示器件来说,由于所述电致变色流体13是均匀分布在所述电致变色显示器件的各像素区域中的,且任意两个相邻像素区域中的电致变色流体之间均没有间隔,因此,当所述电致变色显示器件中相邻两个像素区域中的一个像素区域对应的像素为电压驱动状态、而另一个像素区域对应的像素为电压未驱动状态时,由于电致变色流体13的可流动性,很容易造成处于电压驱动状态的像素区域中的电致变色流体13流动至相邻的处于电压未驱动状态的像素区域中,导致该相邻的处于电压未驱动状态的像素区域中的电致变色材料发生变色、进而造成相邻像素发生串扰的现象,降低电致变色显示器件的显示效果和显示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电致变色显示器件中相邻像素之间存在串扰、导致电致变色显示器件显示性能降低的问题。—种电致变色显示器件,包括第一电极基板、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基板下方的第二电极基板以及分布于所述第一电极基板与所述第二电极基板之间的电致变色流体,其中,所述电致变色显示器件还包括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基板与所述第二电极基板之间的、与所述第一电极基板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基板分别接触的、用于将所述电致变色流体分隔在各像素区域中的隔两 >回O一种电致变色显示器件的制作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第一电极基板、电致变色流体以及第二电极基板进行对盒操作,形成电致变色盒,其中,所述电致变色流体分布于所述第一电极基板与所述第二电极基板之间;在所述电致变色盒中制备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基板与所述第二电极基板之间的、与所述第一电极基板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基板分别接触的、用于将所述电致变色流体分隔在各像素区域中的隔离墙。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所述电致变色显示器件包括第一电极基板、第二电极基板、分布于所述第一电极基板与所述第二电极基板之间的电致变色流体,以及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基板与所述第二电极基板之间的、与所述第一电极基板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基板分别接触的、用于将所述电致变色流体分隔在各像素区域中的隔离墙。由于在本专利技术所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致变色流体被隔离在了各像素区域中,从而使得相邻像素区域中的电致变色流体不会互相干扰,避免了电致变色显示器件中相邻像素之间的串扰现象,提高了电致变色显示器件的显示性能。附图说明图I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电致变色显示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所述电致变色显示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所述电致变色显示器件中的隔离墙的制备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所述电致变色显示器件的制作方法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专利技术不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实施例一如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所述电致变色显示器件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电致变色显示器件包括第一电极基板11、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基板11下方的第二电极基板12以及分布于所述第一电极基板11与所述第二电极基板12之间的电致变色流体13’,其中,所述电致变色显示器件还包括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基板11与所述第二电极基板12之间的、与所述第一电极基板11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基板12分别接触的、用于将所述电致变色流体13’分隔在各像素区域(如图2所示的像素区域A、像素区域B以及像素区域C)中的隔离墙14。具体地,所述电致变色流体13’至少由电致变色材料131、电解质132以及光活性小分子133三种材料混合而成。其中,所述电致变色材料131可以为紫罗精类材料或噻吩小分子类材料等;所述电解质132可以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金属盐的混合物,其中,所述电解质中金属盐的含量可以为5 10%,且所述金属盐可以为锂金属盐等;再有,所述光活性小分子133可以由环丁烷四酸二酐及其衍生物和芳香族二胺化合物混合而成,其中,所述环丁烷四酸二酐及其衍生物的含量为50%。进一步地,所述电致变色流体13’中的光活性小分子133的质量百分比为O. 5 10%。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所述电致变色显示器件中的隔离墙的制备示意图),所述隔离墙14是通过对分布于相邻像素区域的电致变色流体13’的接触区域(在未进行隔离墙14的制备时,分布于相邻像素区域的电致变色流体13’或电致变色流体13的交界面或该交界面的左右临近区域即为所述接触区域,例如图I所示像素区域A与像素区域B中的虚线位置及该虚线位置左右临近区域可称为所述接触区域)进行紫外(利用UV光)曝光后、由该接触区域中的光活性小分子133进行光聚合反应所形成的。具体地,在形成所述隔离墙14时,需要按照第一电极基板11与第二电极基板12之间的像素区域的分布情况,将所述第一电极基板11与第二电极基板12之间的任意两个相邻像素区域的接触区域作为所述第一电极基板11以及第二电极基板12中需要进行紫外曝光的区域,并通过掩模板15 (如图3所示)对确定的第一电极基板11和第二电极基板12中需要进行紫外曝光的区域进行紫外曝光,来达到对分布于所述第一电极基板11与第二电极基板12之间的相邻像素区域的电致变色流体13’的接触区域进行紫外曝光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所形成的隔离墙14是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电极基板11和第二电极基板12之间的区域中的。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光活性小分子133进行光聚合反应时有可能会出现聚合物的链引发效应,即所形成的聚合物是不定向的,因此,为了保证形成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所述的隔离墙14,在对分布于相邻像素区域的电致变色流体13’的接触区域进行紫外曝光后,还需要对所述第一电极基板11和第二电极基板12中的无需进行紫外曝光的区域(分布于相邻像素区域的电致变色流体13’的非接触区域)进行偏光照射(具体可采用水平偏光照射和/或垂直偏光照射),以确保该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致变色显示器件,包括第一电极基板、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基板下方的第二电极基板以及分布于所述第一电极基板与所述第二电极基板之间的电致变色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显示器件还包括: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基板与所述第二电极基板之间的、与所述第一电极基板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基板分别接触的、用于将所述电致变色流体分隔在各像素区域中的隔离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新,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