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耦合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60864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7 19: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纤耦合连接器,其包括光纤、本体、第一胶体及第二胶体。本体包括平行相对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垂直连接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的上表面及位于第一侧面上的透镜。上表面设有凹部。凹部包括与上表面平行的底面、连接底面的前壁、相对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前壁连接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底面、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均自第二侧面向第一侧面延伸。底面开设光纤收容部、靠近第二侧面并位于光纤收容部之间的第一凹槽及位于光纤收容部顶端并与前壁相接的第二凹槽。光纤收容于光纤收容部内并与透镜对准。第一胶体填充于第一凹槽内并包覆光纤。第二胶体填充于第二凹槽内并包覆光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领域,尤其涉及ー种光纤耦合连接器
技术介绍
光纤耦合连接器用于实现光纤之间的对接以实现光信号之传输。光纤耦合连接器一般包括本体、光纤、开设于本体上用于收容光纤的盲孔、组入本体内并用于固定该光纤的盖体以及位于该本体上并与该光纤对准以进行光学耦合的透镜。一般地,组装光纤入本体内时,先在盲孔靠近透镜的顶端点入光学匹配胶,接着将光纤从盲孔内组入,然后从垂直该盲孔长度的方向上盖上盖体以使该盖体固定住光纤,最后用固化胶将盖体胶合于本体上。由于盖体的尺寸通常比较小,在盖体组入本体内并固定光纤的过程中,该盖体不易被操作者控制,且容易在将盖体胶合至本体之前发生偏移,导致光纤不能被牢靠地固定,从而降低光纤的组装效率及组装良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保证光纤组入本体时的组装良率及组装效率的光纤耦合连接器。一种光纤耦合连接器,其包括多个光纤、本体、第一胶体以及第ニ胶体。该本体包括第一侧面、与该第一侧面平行相対的第二侧面、垂直连接该第一侧面及该第二侧面的上表面以及位于该第一侧面上的多个透镜。该上表面设有ー个凹部。该凹部包括一个与该上表面平行的底面、均连接该底面的前壁、第一侧壁及第ニ侧壁。该前壁与该第一侧面相互间隔。该第一侧壁与该第二侧壁相対。该前壁连接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側壁。该底面、该第ー侧壁及该第二侧壁均自该第二侧面向该第一侧面延伸。该底面开设有与多个光纤对应的多个光纤收容部、多个第一凹槽及多个第二凹槽。该多个第一凹槽靠近该第二侧面并位于该多个光纤收容部之间。该多个第二凹槽位于该多个光纤收容部的顶端并与该前壁相接。该多个光纤收容于对应的多个光纤收容部并与该多个透镜分别对准。该第一胶体填充于该多个第一凹槽内并包覆对应的多个光纤。该第二胶体填充于该多个第二凹槽内并包覆对应的多个光纤。相较于现有技木,该光纤耦合连接器在上表面上开设ー个凹部,在凹部内开设光纤收容部、第一凹槽及第ニ凹槽,并在光纤收容于对应的光纤收容部时,利用第一胶体填充入第一凹槽内且包覆对应的光纤及利用第二胶体填充入第二凹槽内且包覆对应的光纤从而将光纤牢靠地固定于本体内,避免使用尺寸较小的盖体来固定光纤,不仅操作方便且容易被控制,从而提升光纤的组装效率及组装良率。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光纤耦合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I中的光纤耦合连接器的本体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I中的光纤耦合连接器的部份分解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光纤耦合連接器 I loo 本体10第一侧面_12第二侧面_14 上表面16 下表面17 透镜_18_ 凹部_20_ 底面_22_ 光纤收容部220 第一凹槽222 第二凹槽224 第一收容槽226 第二收容槽228前壁24 第一侧壁:26 第二侧壁28光纤30裸光纤:32 包覆层_^34_ 出光面 36 第一胶体 40 第二胶体_]50_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ー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參阅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纤耦合连接器100。该光纤耦合连接器100包括一个本体10、两根光纤30、第一胶体40以及第ニ胶体50。请ー并參阅图2及图3,该本体10为大致呈长方体的透光结构。该本体10包括一个第一侧面12、ー个第二侧面14、ー个上表面16、ー个下表面17以及两个透镜18。该第一侧面12与该第二侧面14平行相対。该上表面16与该下表面17平行相対。该上表面16垂直连接该第一侧面12及该第二侧面14。该下表面17垂直连接该第一侧面12及该第二侧面14。两个透镜18设置于该第一侧面12上。该上表面16上设有ー个凹部20。该凹部20包括ー个底面22、一个前壁24、ー个第一侧壁26以及ー个第二侧壁28。该底面22与该上表面16平行。该前壁24、该第一侧壁26以及该第二侧壁28分别垂直该底面22的三个边向该上表面16的方向延伸。该前壁24与该第一侧面12平行且相互间隔。该第一侧壁26与该第二侧壁28平行相対。该前壁24垂直连接该第一侧壁26及该第二侧壁28。该底面22、该第一侧壁26及该第二侧壁28均垂直该第二侧面14并向该第一侧面12的方向延伸。该底面22开设有两个与光纤30对应的光纤收容部220、两个第一凹槽222以及两个第二凹槽224。每个光纤收容部220对应ー个第一凹槽222以及ー个第二凹槽224。每个光纤收容部220包括ー个第一收容槽226以及ー个第二收容槽228。该第一收容槽226、该第一凹槽222、该第二收容槽228以及该第二凹槽224沿从该第二侧面14至该第一侧面12的方向依次排列。该第一收容槽226贯穿该第二侧面14,该第一凹槽222与该第一收容槽226及该第二收容槽228连通。该第二凹槽224与该第二收容槽228连通并与该前壁24相接。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凹槽222及该第二凹槽224均为方形凹槽。该第一收容槽226为圆弧形凹槽,该第二收容槽228为V形凹槽。两根光纤30分别收容于对应的光纤收容部220内并与并与两个透镜18分别对准。每根光纤30均包括裸光纤32及部分包覆该裸光纤32的包覆层34。该第一收容槽226与包覆层34相配合并用于收容该包覆层34。该第二收容槽228与裸光纤32相配合并用于收容该裸光纤32。请參阅图I至图3,该第一胶体40为紫外线固化胶。该第一胶体40填充于第一凹槽222内并包覆对应的光纤30。 该第二胶体50为光学匹配胶。该第一胶体40填充于第二凹槽224内并包覆对应的光纤30。组装光纤30入本体10内时,先将该光纤30放置于对应的光纤收容部220内,SP包覆层34收容于对应的第一收容槽226内并延伸至第一凹槽222内,裸光纤32收容于对应的第二收容槽228内并延伸至第二凹槽224内,且该光纤30的出光面36抵靠在该前壁24上并使该出光面36与该透镜18的焦平面重叠;接着,往第二凹槽224内填充第二胶体50使第二胶体50包覆住裸光纤32,往第一凹槽222内填充第一胶体40使第一胶体40包覆住包覆层34并对该第一胶体40进行紫外线照射加快其固化。此时,光纤30在第一胶体40及第ニ胶体50的共同作用下被牢靠地固定于本体10内。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光纤耦合连接器100在上表面16上开设ー凹部20,在凹部20内开设光纤收容部220、第一凹槽222及第ニ凹槽224,并在光纤30收容于对应的光纤收容部220时,利用第二胶体50填充入第二凹槽224内且包覆对应的光纤30及利用第一胶体40填充入第一凹槽222内且包覆对应的光纤30从而将光纤30牢靠地固定在本体10内,避免使用尺寸较小的盖体来固定光纤,不仅操作方便且容易被控制,从而提升光纤30的组装效率及组装良率。而且,该第二收容槽228为V形结构,当裸光纤32收容于其内吋,由于裸光纤32通常为圆柱体结构,裸光纤32与第二收容槽228仅仅是两个点的接触,相对于线接触,点接触的裸光纤32的位置不容易发生改变,如此能进一歩保证光纤30能牢靠地固定在本体10内ο另外,光纤30的出光面36抵靠在该前壁24上且该出光面36与该透镜18的焦平面重叠,使光纤30组入后很容易到达与透镜15最佳的耦合位置,保证了光纤耦合连接器100的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纤耦合连接器,其包括:多个光纤;本体,该本体包括第一侧面、与该第一侧面平行相对的第二侧面、垂直连接该第一侧面及该第二侧面的上表面以及位于该第一侧面上的多个透镜,该上表面设有一个凹部,该凹部包括一个与该上表面平行的底面、均连接该底面的前壁、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该前壁与该第一侧面相互间隔,该第一侧壁与该第二侧壁相对,该前壁连接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该底面、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均自该第二侧面向该第一侧面延伸,该底面开设有与多个光纤对应的多个光纤收容部、多个第一凹槽及多个第二凹槽,该多个第一凹槽靠近该第二侧面并位于该多个光纤收容部之间,该多个第二凹槽位于该多个光纤收容部的顶端并与该前壁相接,该多个光纤收容于对应的多个光纤收容部并与该多个透镜分别对准;第一胶体,填充于该多个第一凹槽内并包覆对应的多个光纤;第二胶体,填充于该多个第二凹槽内并包覆对应的多个光纤。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奕村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