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宏宇专利>正文

配筋模架、组合架构、现浇砼结构及其建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158520 阅读:2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7 17:56
一种配筋模架、组合架构、现浇砼结构及其建造方法,这种配筋模架是对应原设计的结构构件切换形成的组装构件;是由配筋组件和模架构件构成的、配筋组件定位在模架构件内形成的、带有模腔的配筋模架组装构件;配筋组件是由原设计配筋直接形成,或由原设计配筋和补加的连接配筋组合形成;模架构件是由在原构件混凝土外轮廓内添加的定型框架,以及在定型框架外表面固定的模板组合形成的空腔模架。本发明专利技术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规范为依据,提出预制装配切换设计概念,可同时实现钢筋定位、混凝土定型,方法简捷,推进了设计、生产、建造的一体化。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广泛用于各类建筑结构设计及施工,特别是高层建筑、大空间建筑、大跨度建筑的预制装配结构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
,特别是一种预制装配建筑结构的配筋-模架一体化组装构件及其组合形成的安装架构,以及采用这种安装架构的现浇混凝土结构及其建造方法。
技术介绍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本质特点在于可以同时形成梁、板、墙、柱等结构配套构件,建成房屋结构。其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实现最方便的钢筋搭接连接、混凝土灵活成型、整体现浇、建成整体结构。近年来混凝土的机械化大生产、运输、和输送,更充分发挥现浇结构的优势。 我国目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执行的基本规范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高层建筑结构技术规程》、《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现浇结构的问题只在于施工方法,根本难题在于给钢筋定位,给混凝土定型,如何进行便捷的预制装配,以实现整体现浇结构。传统技术直接执行现行规范实现现浇结构,只能采用把原材料直接变成结构的现场施工模式,其中的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相互分离,只能采用简单劳动力再生产和流动性劳动方式。而为避免上述施工模式采用已有的预制构件技术,即失去了现浇结构的本质优势,又未改变混凝土基本生产方式,仅仅变了劳动地点,把高空和现场的重体力劳动转移到了小作坊的重体力劳动。而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更复杂的制作、养生、存放、搬运、运输、现场存放、零散吊装、复杂支撑和定位,以及更加复杂结构连接,付出的代价甚至还包括失去了现浇结构的整体性。而预制装配结构能否等效替代现浇结构,目前尚没有可靠的依据。目前国内现有的预制装配构件,我国规范仅仅给出简单构件(如小型预制板、柱、梁)等的连接方式。对于复杂高层建筑剪カ墙结构的预制装配,尚无系统、可靠的预制装配结构的连接方法。现有预制构件的结构连接大多采取的是“预留钢筋、局部浇筑”的“后浇带法”,该方法使结构连接部位在结构受力和温度应カ下极易产生结构裂缝,极大削弱了结构强度。此外,大多简单构件规格都很小,也造成接缝过多,结构性能有很大削弱。目前大多预制构件受到重量和运输的限制,规格很小,否则超宽、超高,难以运输。此外,对大量构件在高空进行支撑和定位,需要高強度的支架,这些支架的安装和拆卸只能通过人工作业实现。而在构件制作过程中需要的模具或模板也需要数十吨,也需要繁重的重体力劳动进行安拆。现有预制装配构件的运输、吊装、安装均十分不便,工人的劳动强度高,エ期长。这种高昂代价,已经失去了预制装配的根本目的。为避免传统预制装配技术问题,本申请人曾专利技术《钢网构架混凝土复合建筑及其建造方法》,提出把传统建筑钢筋替换成一种轻质高强的格构钢,实现现浇结构的总体方案。但是后期研究方向偏离了研究目的,走向“轻钢混凝土”技术路线。以型钢等效替换钢筋,难以满足钢筋的构造要求,无法对接规范,更没能有效实现安装定位和混凝土的定型,更难以证明整体结构强度等效关系和连接关系,难有实用价值。后来又出现类似的“轻钢固摸”技木,只是对“钢网构架”中构件做了简单替换,没有解決“钢网构架”技术的根本问题。长期研究和实践证明,在现行规范基础上,实现对钢筋的定位、对混凝土的定型,保证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发挥现浇结构的巨大优势,是预制装配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方向。而为解决定型和定位问题,而放弃发挥钢筋混凝土的本质优势,以增加更复杂的新问题为代价的技术模式,将会得不丧失。预制装配技术的结构设计有其特殊性,我国规范是“材料ー结构”模式,用现行的结构计算得到的平法设计,难以拆分预制装配构件。而用预制构件直接进行预制装配设计,又很难与现行规范直接对接。预制装配结构的设计模式是“构件一结构”,或者“体块ー结构“,但是“块体”与原规范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涉及到设计拆分、组装、连接;涉及到设计、生产、建造,需要系统 设计转换方能实现。目前尚未发现根据我国规范建立的行之有效的预制装配技术的设计模式。因此,实现预制装配技术的难题,不在于现行规范本身,而在于执行规范的方式,尤其在于设计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ー种,要解决现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核心技术难题一给钢筋定位、给混凝土定型,以及构件安装定位、连接困难的技术问题,以及以预制装配的方式实现现浇结构的技术难题;并解决现有钢筋混凝土设计、材料、生产、施工相分离的模式带来的行政管制复杂、流程长、工人劳动量大的技术问题;还解决现有预制装配技术运输、吊装、安装不便,连接复杂、劳动強度高、エ期长的技术问题;还解决现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预制装配结构强度低、易裂缝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这种配筋模架是对应原设计的结构构件切換形成的组装构件;是由配筋组件和模架构件构成的、配筋组件定位在模架构件内形成的、带有模腔的配筋模架组装构件; 所述配筋组件是由原设计配筋直接形成,或由原设计配筋和补加的连接配筋组合形成; 所述模架构件是由在原构件混凝土外轮廓内添加的定型框架,以及在定型框架外表面固定的模板组合形成的带有模腔的模架; 所述原设计结构构件是根据现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规范计算、设计形成的结构构件。所述原设计的结构构件为板构件、墙构件、梁构件或柱构件; 与之相应,所述配筋模架为板配筋模架、墙配筋模架、梁配筋模架或柱配筋模架。所述配筋模架的定型框架是由桁架框件、型钢框件或二者组合形成的、带有六个面框的空间六面体框架;其中桁架框件包括以下两种结构 A、在两个平行的型钢翼缘之间固定有至少两个型钢腹杆形成的型钢桁架; B、在腹板上开孔的C型钢直接形成的带有翼缘和腹杆的型钢桁架。所述桁架框件的翼缘、腹杆以及型钢框件由型钢模件配套形成;型钢模件为面上无孔或面上有孔的型钢模件; 上述模件构成系列模件时,系列模件为等宽型钢模件;型钢模件的宽度模数包括25mm系列、30mm系列、35mm系列;且不小于25mm,不大于50mm ;型钢模架的原板厚度彡1.5mm、^ 5mm ; 当在定型框架上定位有钢筋时,桁架框件或型钢框件上还带有钢筋定位件。所述定型框架由框件内外交错连接形成内、外两层面框,所述模板固定在外框的外表面上;配筋定位在内框的外表面或外框的内表面上;模板、钢筋形成分隔定位。所述定型框架包括以下两种结构· a、定型框架是由至少两个相对而设的桁架框件和至少四个连接在两个桁架框件之间型钢框件相互组合连接构成的、带有六个面框的空间六面体框架; b、定型框架是由四个桁架框件两两平行相对四面围合成的、带有六个面框的空间六面体框架。所述定型框架为结构a时,该定型框架的面框包括由固定于桁架框件的外侧的型钢框件形成的两个外框,以及桁架框件的翼缘形成的两个内框;或者该定型框架的面框包括由固定于桁架框件内侧的型钢框架形成的两个内框,以及桁架框件的翼缘形成的两个外框; 所述定型框架为结构b时,该定型框架两个平行对应的桁架框件的翼缘分别固定于另外两个平行桁架框件的翼缘的外侧,所述翼缘两两相对、分别形成面框的两个内框和两个外框。所述配筋模架上带有与另ー配筋模架连接用的外接口和内接ロ或只带有外接Π ; 所述内接ロ和外接ロ均包括定型框架接ロ、模板接ロ和配筋接ロ三部分; A、配筋模架外接ロ为如下构造 a、定型框架外接ロ由面框直接形成或在面框上补加连接框件形成; b、模板外接ロ由模板在接ロ处的断ロ形成; C、配筋外接ロ由定位或跨越接ロ面框的连接配筋形成;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配筋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筋模架是对应原设计的结构构件切换形成的组装构件;是由配筋组件和模架构件构成的、配筋组件定位在模架构件内形成的、带有模腔的配筋模架组装构件;所述配筋组件是由原设计配筋直接形成,或由原设计配筋和补加的连接配筋组合形成;所述模架构件是由在原构件混凝土外轮廓内添加的定型框架,以及在定型框架外表面固定的模板组合形成的带有模腔的模架;所述原设计结构构件是根据现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规范计算、设计形成的结构构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宏宇
申请(专利权)人:朱宏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