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宏宇专利>正文

配筋模架、组合架构、现浇砼结构及其建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158520 阅读:2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7 17:56
一种配筋模架、组合架构、现浇砼结构及其建造方法,这种配筋模架是对应原设计的结构构件切换形成的组装构件;是由配筋组件和模架构件构成的、配筋组件定位在模架构件内形成的、带有模腔的配筋模架组装构件;配筋组件是由原设计配筋直接形成,或由原设计配筋和补加的连接配筋组合形成;模架构件是由在原构件混凝土外轮廓内添加的定型框架,以及在定型框架外表面固定的模板组合形成的空腔模架。本发明专利技术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规范为依据,提出预制装配切换设计概念,可同时实现钢筋定位、混凝土定型,方法简捷,推进了设计、生产、建造的一体化。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广泛用于各类建筑结构设计及施工,特别是高层建筑、大空间建筑、大跨度建筑的预制装配结构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
,特别是一种预制装配建筑结构的配筋-模架一体化组装构件及其组合形成的安装架构,以及采用这种安装架构的现浇混凝土结构及其建造方法。
技术介绍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本质特点在于可以同时形成梁、板、墙、柱等结构配套构件,建成房屋结构。其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实现最方便的钢筋搭接连接、混凝土灵活成型、整体现浇、建成整体结构。近年来混凝土的机械化大生产、运输、和输送,更充分发挥现浇结构的优势。 我国目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执行的基本规范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高层建筑结构技术规程》、《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现浇结构的问题只在于施工方法,根本难题在于给钢筋定位,给混凝土定型,如何进行便捷的预制装配,以实现整体现浇结构。传统技术直接执行现行规范实现现浇结构,只能采用把原材料直接变成结构的现场施工模式,其中的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相互分离,只能采用简单劳动力再生产和流动性劳动方式。而为避免上述施工模式采用已有的预制构件技术,即失去了现浇结构的本质优势,又未改变混凝土基本生产方式,仅仅变了劳动地点,把高空和现场的重体力劳动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配筋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筋模架是对应原设计的结构构件切换形成的组装构件;是由配筋组件和模架构件构成的、配筋组件定位在模架构件内形成的、带有模腔的配筋模架组装构件;所述配筋组件是由原设计配筋直接形成,或由原设计配筋和补加的连接配筋组合形成;所述模架构件是由在原构件混凝土外轮廓内添加的定型框架,以及在定型框架外表面固定的模板组合形成的带有模腔的模架;所述原设计结构构件是根据现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规范计算、设计形成的结构构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宏宇
申请(专利权)人:朱宏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