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宽苗垄带状播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51788 阅读:5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2 10: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小麦宽苗垄带状播种机,其包括种子箱、多个镇压轮、多个排种管和多个开沟器,其中,还包括用于使种子形成宽苗垄带状分布的开沟器模块,每一所述开沟器模块包括至少两个用于在宽苗垄内均匀播种的开沟器,所述镇压轮分别位于每一所述开沟器模块后方,所述镇压轮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开沟器模块的宽度,所述开沟器模块的宽度等于宽苗垄的宽度,相邻所述开沟器模块之间的宽度等于相邻宽苗垄之间的行距;在同一所述开沟器模块中,在宽度方向,相邻所述开沟器间隔一定距离,在前后方向,相邻所述开沟器也间隔一定距离。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种植的作物可以改善群体冠层内的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增加产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农用机械播种机,尤其涉及ー种小麦宽苗垄帯状播种机。
技术介绍
小麦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中国的种植面积多年来一直稳定在2000万公顷以上,也是中国黄淮海平原种植的最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产量的形成取决于个体与群体的协调。优良群体结构的构建与形成,有利于群体冠层内通风透光,个体发育健壮,抗病防倒,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基础。小麦生产中传统的种植方式以条播为主,通过播种时增减播种量和改变行距是人工调控小麦群体结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目前现有的小麦播种机构造大体基本相同,主要由机架、种子箱、排种器、下种管、地轮、开沟器和传动装置組成。为了改变种植结构,人们主要改变播种机的行距调节进行了尝试性改进,如一垄双行小麦播种机,通过每两根下种管同时与ー个锄铲开沟器相连,在开沟器内侧形成左右两个下种品,两个·下种ロ之间用“V”形挡板隔开,保持两个下种ロ之间的间距为5cm左右,这样就将ー垄単行改变为一垄双行的田间种植结构;另有ー种形式是单双行小麦播种机,是通过単行下种管与双行下种管交错排列,播种后形成一垄双行和一垄单行的交错排列的田间种植结构。但是,以上这几种播种机模式均没有改变播种后小麦种子的呈“线状”排列方式,如图I所示,小麦101、苗垄间隔102均呈线状分布。线行内的小麦种子依然会存在拥挤现象,不利于小麦形成理想群体结构。理想的小麦群体结构是冠层内的小麦植株均匀分布,既能形成均匀一致的光、温、水、肥生长环境,又能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为此,有研究报导垄作种植或无垄撒播种植。但是,垄作种植增加了精细整体、起垄播种、沟内还需用人工耧播种,因作业环节增多、操作繁琐、费时费カ而増加了作业成本;无垄撒播种植采用人工撒种后旋耕的方式,虽然操作简单,却需要増加小麦用种量,且播种深度不易控制,导致小麦出苗生长不整齐,而且小麦生长中后期群体结构郁蔽、冠层内通风透光条件差,不利于小麦抗病防倒,影响产量形成。因此,需要既简便易行、又能进行群体结构优化,増加小麦产量的新的种植方法,同吋,需要一种适合这种新的种植模式的小麦播种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小麦宽苗垄帯状播种机,以满足目前小麦种植需要既简便易行、又能进行群体结构优化,増加小麦产量的种植要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ー种小麦宽苗垄帯状播种机,其包括种子箱、多个镇压轮、多个排种管和多个开沟器,所述排种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种子箱,所述排种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开沟器以将种子输入土壌,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使种子形成宽苗垄带状分布的开沟器模块,每一所述开沟器模块包括至少两个用于在宽苗垄内均匀播种的开沟器,所述镇压轮分别位于每一所述开沟器模块后方,所述镇压轮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开沟器模块的宽度,所述开沟器模块的宽度等于宽苗垄的宽度,相邻所述开沟器模块之间的宽度等于相邻宽苗垄之间的行距;在同一所述开沟器模块中,在宽度方向,相邻所述开沟器间隔一定距离,在前后方向,相邻所述开沟器也间隔一定距离。本专利技术围绕个体生长发育与群体形成产量协调关系,针对目前小麦种植生产中存在的播种操作繁琐,群体结构不良而影响冠层内通风透光,导致产量不高的问题,利用本专利技术可以实施宽苗垄帯状种植方法,集取常规条播、无垄撒播和垄作的优点、同时避免了其缺点,可以促进小麦群体结构优化,改善群体冠层内的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小麦群体生长发育、增加产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种植方法的小麦线状种植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开沟器在前后方向上的布置结构简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开沟器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利用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播种的小麦宽苗垄帯状种植示意图;图6示出了不同种植方式小麦灌浆期冠层底部透光状况;图7示出了不同种植方式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速率;图8示出了不同种植方式小麦拔节后期単位面积总茎数;图9示出了不同种植方式小麦拔节期后期叶面积指数;图10示出了不同种植方式小麦灌浆期植株高度;图11示出了不同种植方式小麦成熟期単位面积有效成穗数;图12示出了不同种植方式小麦籽粒产量。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ー步详细说明。需要提前说明的是,下述仅以小麦为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不付出创造性劳动,利用本专利技术种植其他麦类作物。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包括播前准备、机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环节,图5则示出了利用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播种的小麦帯状种植示意图,图2所示的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使种子呈帯状的宽苗垄I均匀分布,每ー宽苗垄I的宽度LI可以介于10-25cm之间,优选为12-18cm,更优选的宽苗垄I的宽度LI为15cm,结合光照強度、日照时数、风力、降水等自然条件进行分析,表明该宽度特别适用于中国北方麦类主产区。相邻宽苗垄I之间的行距2 (在本专利技术中,行距指相邻宽苗垄I之间的空间)的宽度L2等于宽苗垄I的宽度LI,因此,Ll=L2=15cm。宽苗垄I中,小麦种子的播种深度为5cm左右,例如4-6cm之间。为了形成图5所示的种植方式,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如图2-图4所示,其包括种子箱3、镇压轮6、多个排种管41-43和多个开沟器模块5。多个开沟器模块5 —字并列排开,实际应用时,可以由拖拉机的输出功率决定开沟器模块5的数量,当然,开沟器模块5的数量越多,机械播种机播幅越宽。一个开沟器模块5形成ー个宽苗垄1,一次性播种的宽苗垄I越多,机械播种机播幅越宽。镇压轮6与开沟器模块5 对应并位于其后方,以镇压土壌。各镇压轮6结构相同,各排种管41-43结构相同,各开沟器模块5也是结构相同,因此图2仅标注其中的ー个。开沟器模块5包括三个开沟器51、52、53,但不局限于此。排种管41、42、43的一端连接于种子箱3,另一端连接于开沟器模块5中的开沟器51、52、53以将种子输入土壌。在本优选实施例中,镇压轮6的宽度L5大于等于开沟器模块5的宽度L3,镇压轮6的宽度L5即是圆柱形镇压轮6的长度,开沟器模块5的宽度L3即是位于开沟器模块5边缘的两个开沟器51、53最外侧边之间的距离。开沟器模块5的宽度L3等于宽苗垄I的宽度LI,相邻开沟器模块5之间的宽度L4等于相邻宽苗垄I之间的行距2的宽度L2。优选的是,宽度LI、行距2的宽度L2、宽度L3、宽度L4、宽度L5均相等。在同一开沟器模块5中,如图2所示,在宽度方向,相邻的开沟器51和52、开沟器52和53之间都间隔一定距离,以分散和減少开沟器模块5前进时的阻力;如图3所示,在前后方向,相邻开沟器51和52、开沟器52和53之间也间隔一定距离L6,以进ー步减小前 进阻カ以及利于种子散布均匀、简化制造エ艺,优选的是,距离L6为4-6cm。在另ー实施例中,在宽度方向,相邻的开沟器51和52、开沟器52和53之间都具有一定的重合,以使种子形成带状宽苗垄带状分布,但是在前后方向,相邻开沟器51和52、开沟器52和53之间必须间隔一定距离,否则播种机前进阻カ较大。由于相邻的开沟器51和52、开沟器52和53之间左右间隔一定距离,可能会导致开沟器播种的种子分别形成一线状,而不能形成帯状的宽苗垄的问题,为了避免该问题的发生,本优选实施例的开沟器腔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麦宽苗垄带状播种机,包括种子箱、多个镇压轮、多个排种管和多个开沟器,所述排种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种子箱,所述排种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开沟器以将种子输入土壤,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使种子形成宽苗垄带状分布的开沟器模块,每一所述开沟器模块包括至少两个用于在宽苗垄内均匀播种的开沟器,所述镇压轮分别位于每一所述开沟器模块后方,所述镇压轮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开沟器模块的宽度,所述开沟器模块的宽度等于宽苗垄的宽度,相邻所述开沟器模块之间的宽度等于相邻宽苗垄之间的行距;在同一所述开沟器模块中,在宽度方向,相邻所述开沟器间隔一定距离,在前后方向,相邻所述开沟器也间隔一定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兰芳娄金勇王春晶欧阳竹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