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芯电致发光线的制备方法,它包括:多根金属芯线电极、发光绝缘层、发光层、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层、外导电层电极、彩色荧光透明塑料层;其特征是:同直径或不同直径的多根金属芯线电极表面分别全部均匀涂有发光绝缘层,多根金属芯线电极再规律性螺旋排列缠绕绞合成一体,然后在其表面一次性涂发光层,发光层外涂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层,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层与直线形式设置的外导电层电极接触,并用彩色荧光透明塑料层密封;多根金属芯线电极与外导电层电极上连接多路专用驱动器,多路专用驱动器是由高频变压器、电感、电容、闪动芯片构成,驱动器输出电压AC130V、频率1000Hz,控制通电会产生规律性发光强弱、动态、彩色高亮度发光。可以应用在发光服装、广告、安全标志、家用电器、发光电线领域中。(*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致发光器件应用
技术介绍
电致发光线又称场致发光线、冷光线、EL线等, 是发光显示照明领域新一代产品,外形与普通电话线相仿,表层为彩色荧光PVC塑料套管,其工作时发光连续无任何热辐射,耗电量较低,具备柔软、可折叠弯曲,随意打结、裁减、拼接等特点,因此被人们广泛应用。现有电致发光线其结构主要为金属芯电极、绝缘介质层、发光层、透明导电层、缠绕外电极。金属芯电极与缠绕外电极通电则产生发光,这种结构、材料、配方在中国专利01133342. 1,200680032428. 8,200410099233. 8 ,200510019319. X等已经有明确阐述。现有技术在单芯或多芯的介电层使用了独立成份二氧化钛等材料,其工艺简单,绝缘性较高,但发光强度较低,彩色实现差,反之亮度高则绝缘差,器件的稳定性也相对较低。现有发光线启亮电压通常在50V以上,亮度与绝缘性二者矛盾是制约器件不能大规模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现有闪动的电致发光线制备,通常是制备好带有绝缘层和发光层的发光芯后,再多根缠绕组合,其实际操作难度大成品率低,表面罗纹多不光滑,内部结构明显反映在表面,导电性差;或简单的将成品电致发光线缠绕组合,均无法实现发光线的强弱闪动变化。现有发光线外电极线螺旋缠绕结构,会使器件周边产生大范围强电磁场,当发光线与其它功能电线配合使用时电磁场会产生强大干扰,如在数据发光电线中使用;即使作电线使用,也可以影响其它周边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如电话、手机、计算机、耳机、电视、收音机等。本专利技术一种多芯电致发光线,其改变了现有技术的发光线结构,使用了双夹层式发光结构,其简单的结构,表面光滑完整内,大幅度提发光效率,降低了启亮预值电压,同时保持了高绝缘性,不产生电磁场,减少其它有害间隙添充物,从而提高了发光亮度与绝缘性的统一,并且无电磁干扰产生。本专利技术多芯高亮度电致发光线,其产品可以广泛用于广告、电子器件、电线、服装等领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中一种多芯电致发光线,它包括多根金属芯线电极I、发光绝缘层2、发光层3、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层4、外导电层直线电极5、彩色荧光透明塑料层6。同直径或不同直径的多根金属芯线电极表面分别全部均匀涂有发光绝缘层,并规律性螺旋排列缠绕绞合成一体。再在其表面一次性涂发光层,发光层外涂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层,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层与直线外导电层电极连接,并用彩色荧光透明塑料层密封;多根金属芯线电极与外导电层直线电极上连接多路专用驱动器,多路专用驱动器是由高频变压器、电感、电容、闪动芯片构成,驱动器输出电压AC130V、频率1000Hz,通电产生规律性动态彩色高亮度发光。本专利技术中金属芯线电极I使用具有良好导电性的单根铜丝或多根铜丝构成,其直径可以任意,但直径越大螺旋排列缠绕根数越多,其可以减小其表面沟槽。大直径规格多根金属芯线电极I之间可以使用细规格的多根金属芯线电极7添充。金属芯线电极I使用多根铜丝构成时其拉力、耐折性均较好,并且可以在其实现功能化,处理后可以实现如数据传输等。本专利技术中发光绝缘层2是使用钛酸锶和发光材料加环氧树脂涂料或含氟涂料混合制成,并形成彩色发光,其有更好的发光强度。钛酸锶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此处的发光材料加入可以大大提高发光线发光强度,并降低激发电压,单纯的增加发光层厚度与层数无法达到提高亮度降低电压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发光绝缘层2结构的可以使发光激发电压降到20V启亮。发光绝缘层中的钛酸锶如使用二氧化钛取代则无法达到本专利技术效果,钛酸锶介电常数是二氧化钛的30倍以上。发光绝缘层2中使用的发光材料可以是多色,其会产生衬底反射颜色组合作用,发光材料是电致发光材料效果最好,但也可以是蓝光激发发光材料,其也会产生整体器件亮度提高效果。发光绝缘层在日光下观察是白色,只有在紫外光或蓝绿光下或通电后才出现彩色效果。涂敷有不同颜色发光绝缘层的金属芯线电极1,可以交叉组合缠绕绞合成一体,形成彩色动态效果。涂敷有不同颜色发光绝缘层,当不同规格直径金属芯线电极组合时,细直·径的发光弱,大直径的发光强,可以使用多路多芯片控制,实现发光强弱与彩色闪动混合变化效果。缠绕绞合中心部位可加入纤维丝或金属丝,提高同心度。本专利技术中多根金属芯线电极表面的发光绝缘层2使用连续涂漆方法制备完成,再使用电线绞合机螺旋规律性排列缠绕绞合成一体。本专利技术中涉及的发光层3是使用电致发光材料与环氧树脂涂料或含氟涂料混合制成,其加入重量比例为1:1,发光层厚度40微米。电致发光材料是蓝绿色发光材料。使用连续涂漆方法涂敷发光层。本专利技术中的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层4是使用含有纳米ΙΤΟ、ATO、ZTO中的一种涂料涂敷制成,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层的导电透明效率,是其它类金属导电膜的5倍以上,本专利技术中不可以使用金属导电膜。使用连续涂漆方法涂敷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层。本专利技术中的外导电层直线电极5使用具有良好导电性的铜丝或铝丝或银丝,其单根或多根,并直线形式设置,发光工作时其不会产生电磁干扰。解决了现有螺旋缠绕式放置外导电层电极,根据电磁学特性其会产生较大电磁场的弊端。本专利技术中彩色荧光透明塑料密封层6是使用加入了荧光染料的PVC、PTE、PU、PE塑料中的任意一种。使用电线挤出机制备彩色荧光透明塑料层。本专利技术中多路专用驱动器是由高频变压器、电感、电容、闪动芯片构成,其输入电压能够在DC3V-DC36V间,与计算机、汽车等接口连接。附图说明图I不同直径的多芯电致发光线结构图图2多芯电致发光线结构图图中结构为I.多根金属芯线电极2.发光绝缘层3.发光层4.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层5.外导电层直线电极6.彩色荧光透明塑料层7.小直径的多根金属芯线电极。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多芯电致发光线的的结构为多根金属芯线电极I、发光绝缘层2、发光层 3、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层4、外导电层直线电极5、彩色荧光透明塑料层6。同直径或不同直径的多根金属芯线电极表面分别全部均匀涂有发光绝缘层,并规律性螺旋排列缠绕绞合成一体。再在其表面一次性涂发光层,发光层外涂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层,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层与一直线外导电层直线电极连接,并用彩色荧光透明塑料层密封;多根金属芯线电极与外导电层直线电极上连接多路专用驱动器,驱动器输出电压AC110-220V、频率50Hz以上,通电产生规律性动态彩色高亮度发光。本专利技术中金属芯线电极I使用具有良好导电性的铜丝,并且表面光滑。其直径可以任意,如1毫米、O. 5毫米;但直径越大需螺旋排列缠绕根数越多,其可以减小其表面沟槽。大直径规格多根金属芯线电极I表面可以使用细规格的多根金属芯线电极7添充。本专利技术中发光绝缘层2是使用钛酸锶和发光材料加环氧树脂涂料或含氟涂料混合制成,并形成彩色发光,其有更好的发光强度。其中加入重量比例为发光材料I份,钛酸锶1-2份,环氧树脂或氟涂料2份,混合均匀涂敷再金属芯线电极表面并干燥,厚度约5-20微米,该结构的可以使发光激发电压降到20V启亮。发光绝缘层2中使用的发光材料可以是多色,其会产生衬底反射颜色组合作用,如衬底使用橙色发光材料,发光层使用蓝绿色发光则产生白色发光。不同直径的分别涂敷。发光绝缘层2涂好后规律性螺旋排列缠绕绞合成一体后,再在其表面统一涂发光层。缠绕绞合时中心部位加入纤维丝或金属丝,其与普通电线缠绕绞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芯电致发光线,它包括:多根金属芯线电极、发光绝缘层、发光层、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层、外导电层直线电极、彩色荧光透明塑料层;其特征是:同直径或不同直径的多根金属芯线电极表面分别全部均匀涂有发光绝缘层,涂有发光绝缘层的多根金属芯线电极再规律性螺旋排列缠绕绞合成一体,在其表面一次性涂发光层,发光层外涂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层,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层与直线形式设置的外导电层直线电极接触,用彩色荧光透明塑料层密封;多根金属芯线电极与外导电层直线电极上连接多路专用驱动器,多路专用驱动器是由高频变压器、电感、电容、闪动芯片构成,驱动器输出电压AC130V、频率1000Hz,通电产生规律性发光强弱、动态、彩色高亮度发光。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岩,崔养清,蒋赟,陈磊,陈金凤,费运启,全丽华,陈君燕,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洞舟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