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恒压压力调节器,包括设置相互连接的入口盖和出口盖的壳体、堵头、调节模、调压装置、复位弹簧,入口盖上设置进水口,出口盖上设置出水口,堵头设置在进水口底部,其设置进水孔和第一凹形腔;调节模和入口盖与出口盖的连接处相接;调压装置设置在壳体内,其下端设置在第一凹形腔中并与第一凹形腔表面相接,其上端通过调节模与壳体连接,其设置一端与进水孔相连通、另一端与出水口相连通的中空腔体;复位弹簧在调压装置外壁,其下端固定在入口盖上,其上端固定在调压装置上端,调压装置通过复位弹簧和调节模的作用下沿第一凹形腔表面移动调节与中空腔体相连通的进水孔数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便于安装,调压性好、工作持久稳定。(*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农业节水灌溉领域滴灌系统中的压カ调节器,尤其涉及ー种恒压压カ调节器。
技术介绍
在农业滴灌系统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了供水压カ太高或者不稳定,当供水压カ变化吋,滴灌系统终端的水压也会随之变化,从而导致滴灌系统終端供水停断或不均匀,造成农业施肥灌溉的不稳定。另外,国内目前的压カ调节器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造成机构复杂,极难装配,生产造价成本高,出水压カ调节不稳定,以致于很难普及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便于安装使用,调压性能好、工作持久稳定的恒压压カ调节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ー种恒压压カ调节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相互连接的入口盖和出口盖,入ロ盖上设置有进水口,出口盖上设置有出水ロ,还包括堵头、调节模、调压装置、复位弹簧;堵头设置在进水口底部,堵头上设置有进水孔和第一凹形腔;调节模和入口盖与出口盖的连接处相接,调压装置设置在壳体内,调压装置的下端设置在第一凹形腔中并与第一凹形腔表面相接,其上端通过调节模与壳体连接,调压装置中设置有中空腔体,中空腔体一端与进水孔相连通,另一端与出水ロ相连通;复位弹簧在调压装置外壁,其下端固定在入口盖上,其上端固定在调压装置的上端,调压装置通过复位弹簧和调节模的作用下沿第一凹形腔表面移动调节与中空腔体相连通的进水孔数量。上述方案中,所述调压装置包括中间均设置有通孔的调节压盖和调节元件,调节压盖上端设置在出口盖中,其通孔与出水ロ相连通,其下端与调节元件上端连接,连接处与调节模连接;调节元件的下端设置在第一凹形腔中并与第一凹形腔表面相接,其通孔与进水孔相连通;复位弹簧套在调节元件外壁,复位弹簧的上端固定在调节元件的上端,其下端固定在入口盖上,调节压盖和调节元件在复位弹簧和调节模的作用下沿第一凹形腔表面移动调节与中空腔体相连通的进水孔数量。上述方案中,调节元件上端设置有第一凹槽,复位弹簧的上端卡在第一凹槽内。上述方案中,调节压盖的通孔下端内壁设置有内螺纹,调节元件上端设置外螺纹,调节压盖的内螺纹和调节元件的外螺纹相连接。上述方案中,调节压盖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凹槽,出口盖内设置有第二凹形腔,第二凹槽通过出ロ盖密封圈与第二凹形腔的内壁密封相接。上述方案中,调节模设置有外环和内环,其中间呈可伸縮的U形状,外环固定在入ロ盖与出ロ盖的连接处,内环固定在调节压盖和调节元件的连接处。上述方案中,进水口的底部通过螺纹与堵头连接,入口盖内靠近进水口与堵头的连接处设置第三凹槽,第三凹槽内设置有将进水口与堵头的连接、调节元件与堵头的连接进行密封的堵头密封圈,堵头密封圈内壁与调节元件下端的外壁相接。上述方案中,第一凹形腔底部设置有堵板,堵头上的进水孔均匀设置在堵板四周,调压装置的中空腔体设置在堵板上的进水孔相连通。上述方案中,入口盖内中间部位设置有圆环,复位弹簧的下端固定在圆环上。上述方案中,调节元件的通孔内设置有过滤网。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能够克服目前滴灌系统输出水压过高或者不稳定的缺陷,能够将灌溉系统入口较高压力的水调节成具有较低恒定压カ的水。本技术结构合理,便于安装使用,调压性能好、工作持久稳定,便于制造且成本低廉,便于农业节水灌溉领域的普及使用。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的水流流向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ー步的说明。如图I所示,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ー种恒压压カ调节器包括壳体、堵头8、堵头密封圈7、调节模4、调压装置、复位弹簧6和出口盖密封圈2,壳体包括入口盖9和出口盖I,调压装置包括调节压盖3和调节元件5。如图2所示,入口盖9和出口盖I通过螺纹相互连接形成内部中空的壳体,入口盖9上设置有进水口 91,出口盖I上设置有出水ロ 11,入口盖9内中间部位设置有圆环94,复位弹簧6的下端固定在圆环94上。进水口 91的底部通过螺纹与堵头8连接,堵头8上设置有进水孔和第一凹形腔81,第一凹形腔81的底部设置有堵板82,堵头8上的进水孔均匀设置在堵板82四周。调节压盖3和调节元件5的中间均设置有通孔,调节压盖3的通孔下端内壁设置有内螺纹,调节元件5上端设置外螺纹,调节压盖3的内螺纹和调节元件5的外螺纹相连接;调节模4设置有外环41和内环42,其中间呈可伸縮的U形状,外环41固定在入ロ盖9与出口盖I的连接处,内环42固定在调节压盖3和调节元件5的连接处,调节膜4将壳体和调压装置连接在一起。调节压盖3上端设置在出ロ盖I中,调节压盖3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凹槽31,出口盖I内设置有第二凹形腔12,出ロ密封圈2套在第二凹槽31中,出ロ盖密封圈2外壁抵靠在出ロ盖I的第二凹形腔12的内壁,第二凹槽31通过出ロ盖密封圈2与第二凹形腔12的内壁密封相接,调节压盖3的通孔与出水ロ 11相连通;调节元件5的下端设置在第一凹形腔81中并与堵板82表面相接,其通孔51与堵板82上的进水孔相连通,调节元件5和调节压盖3的连接在调压装置内形成中空腔体;调节元件5的通孔51内设置有过滤网;入口盖9内靠近进水口 91与堵头8的连接处设置第三凹槽93,堵头密封圈7设置在第三凹槽93内,堵头密封圈7内壁与调节元件5下端的外壁52相接,将进水口 91与堵头8的连接、调节元件5与堵头8的连接进行密封。调节膜4、调节元件5、堵头密封圈7、入ロ盖9相互配合在调节元件5的外壁与入口盖9内中部位置之间形成密封的内腔92,复位弹簧6设置在内腔92内,复位弹簧6套在调节元件5外壁,调节元件5上端设置有第一凹槽54,复位弹簧6的上端固定在调节元件5的第一凹槽54上,其下端固定在入口盖9的圆环94上。调压元件5下端与堵头8的上端面83上有一定的移动距离,调节压盖3和调节元件5在复位弹簧6和调节模4的作用下沿第一凹形腔81的表面移动改变调压元件5下端与堵头8的上端面83的距离值,改变与调压装置的中空腔体相连通的进水孔数量,从而改变堵头8与调压元件5之间的过水断面的面积。如图3所示,恒压压力调节器工作吋,具有一定压カ的水流从入ロ盖9的进水ロ 91进入,经过堵板82四周的进水孔,通过调压装置中间的流水通道,将水流导向出ロ盖I的出 水口 11,随着入水ロ 91压カ的增加,由于复位弹簧6的作用,当入水ロ 91的压カ超过某ー数值前,调压装置的调节压盖3上端面始终顶着出ロ盖I的下端面,并与出ロ盖的第二凹形腔12紧密贴合,此时堵头8与调压元件5之间的过水断面的面积保持恒定;当作用在出水ロ 91的压カ大于复位弹簧6的初始弹カ时,用调节膜4连接着的调压装置在压力作用下开始向进水口 91移动,此时堵头8与调压元件5之间的过水断面的面积减小,进入调压装置中间流水通道的水头损失増大,致使水流压カ降低,当出水ロ 11水压降低到复位弹簧6的弾力相平衡时,调压装置停止移动,保持出水ロ 11压カ的恒定。权利要求1.ー种恒压压カ调节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相互连接的入口盖(9)和出口盖(1),入口盖(9)上设置有进水口(91),出口盖(I)上设置有出水ロ(1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堵头(8)、调节模(4)、调压装置、复位弹簧(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恒压压力调节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相互连接的入口盖(9)和出口盖(1),入口盖(9)上设置有进水口(91),出口盖(1)上设置有出水口(1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堵头(8)、调节模(4)、调压装置、复位弹簧(6);堵头(8)设置在进水口(91)底部,堵头(8)上设置有进水孔和第一凹形腔(81);调节模(4)和入口盖(9)与出口盖(1)的连接处相接,调压装置设置在壳体内,调压装置的下端设置在第一凹形腔(81)中并与第一凹形腔(81)表面相接,其上端通过调节模(4)与壳体连接,调压装置中设置有中空腔体,中空腔体一端与进水孔相连通,另一端与出水口(11)相连通;复位弹簧(6)套在调压装置外壁,其下端固定在入口盖(9)上,其上端固定在调压装置的上端,调压装置通过复位弹簧(6)和调节模(4)的作用下沿第一凹形腔(81)表面移动调节与中空腔体相连通的进水孔数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超,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