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直接供冷式水蓄冷空调系统,包括制冷主机、蓄冷水槽、蓄冷泵、供冷泵、空调末端和一旁通管,制冷主机的进口与蓄冷泵的出口连接,所述制冷主机的出口通过管路与电动阀F2连接且经电动阀F2后分成两条支路,一条支路是空调末端支路,另一支路是蓄冷水槽支路,空调末端、蓄冷水槽均与蓄冷泵的进口管路连接,在蓄冷泵的进口管路上设有电动调节阀V6,所述空调末端支路还并接了旁通管,在旁通管上设有电动调节阀V5。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降低了制冷机组的回水温度,使制冷机组卸载至最佳能效运行,达到提高冷水机组效率的目的,能整体提高系统效率,完全利用水蓄冷装置所蓄冷量,最大程度降低运行费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蓄冷空调系统
,具体说是ー种直接供冷式水蓄冷空调系统的技木。
技术介绍
水蓄冷空调是指利用低谷电カ将冷量储存在蓄冷水槽即蓄冷水槽中,在用电高峰时再把冷量释放的ー种技木。随着电力部门峰谷电价的积极实施,水蓄冷作为经济的蓄冷方式,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水蓄冷技术也日益成熟。直接供冷水蓄冷系统在空调水蓄冷系统中应用较为普遍,直接供冷水蓄冷系统有 如中国专利200710028741,如图I所示,粗实线部分为运行回路。在图I所示的系统存在如下问题I)蓄冷水槽内的斜温层温度高于设定温度Tl时,将不能再利用,致使低于空调末端5回水温度的斜温层将不能用尽,降低了蓄冷水槽的利用率;2)无法提高制冷主机能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ー种节能环保,能整体提高系统效率的直接供冷式水蓄冷空调系统,有效提高蓄冷水槽的利用率,同时,通过对蓄冷水槽内的斜温层的利用,提高制冷主机的能效。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ー种直接供冷式水蓄冷空调系统,包括制冷主机、蓄冷水槽、蓄冷泵、供冷泵和空调末端,制冷主机的进ロ与蓄冷泵的出ロ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接供冷式水蓄冷空调系统还包括一旁通管,所述制冷主机的出ロ通过管路与电动阀F2连接且经电动阀F2后分成两条支路,一条支路是由供冷泵与空调末端连接形成得空调末端支路,另ー支路是由电动阀Fl与蓄冷水槽连接形成得蓄冷水槽支路,空调末端、蓄冷水槽均与蓄冷泵的进ロ管路连接,在蓄冷泵的进ロ管路上设有电动调节阀V6,所述旁通管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电动调节阀V6与蓄冷泵之间的蓄冷泵的进ロ管路上,旁通管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蓄冷水槽与电动阀Fl之间的管路上,在旁通管上设有电动调节阀V5,在蓄冷泵的进ロ管路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T2,温度传感器T2与电动调节阀V5信号连接。所述空调末端支路的两端设有连通管,在供冷泵的入口管路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Tl与电动调节阀V4,温度传感器Tl靠近供冷泵的入ロ,其中连通管的一端连接在温度传感器Tl与电动调节阀V4的管路上,所述连通管上安装有电动调节阀V3,电动调节阀V3、电动调节阀V4均与温度传感器Tl信号连接。通过旁通管¢)的设置,由制冷主机(I)、蓄冷水槽(2)、蓄冷泵(3)、电动调节阀V5、电动调节阀V6、电动阀F2连接成的回路结构,在关闭电动阀Fl吋,构成蓄冷水槽(2)与制冷主机(I)的串联供冷回路。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采用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在系统中设置了蓄冷水槽内斜温层利用的旁通管,使得自然分层蓄冷水槽斜温层范围内的冷冻水,在非电カ低谷时段,通过直接混合空调末端系统回水的方式,降低制冷机组的回水温度,使制冷机组卸载至最佳能效运行,达到提高冷水机组效率的目的;同时,蓄冷水槽斜温层内的电カ低谷期所蓄冷量在非电カ低谷期也能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水蓄冷装置的利用率。本技术所述系统能整体提高系统效率,完全利用水蓄冷装置所蓄冷量,最大程度降低运行费用。附图说明图I是现有技术直接供冷式水蓄冷空调系统的原理方框·图2本技术直接供冷式水蓄冷空调系统之原理方框图;图3本技术直接供冷式水蓄冷空调系统之运行原理方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直接供冷式水蓄冷空调系统作进ー步详细描述。如图2、图3,本技术包括制冷主机I、蓄冷水槽2、蓄冷泵3、供冷泵4、空调末端5和一旁通管6,制冷主机I的进ロ与蓄冷泵3的出ロ连接,制冷主机I的出ロ通过管路与电动阀F2连接且经电动阀F2后分成两条支路,一条支路是由供冷泵4与空调末端5连接形成得空调末端支路,另ー支路是由电动阀Fl与蓄冷水槽2连接形成得蓄冷水槽支路,空调末端5、蓄冷水槽2均与蓄冷泵3的进ロ管路连接,在蓄冷泵3的进ロ管路上设有电动调节阀V6,旁通管6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电动调节阀V6与蓄冷泵3之间的蓄冷泵3的进ロ管路上,旁通管6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蓄冷水槽2与电动阀Fl之间的管路上,在旁通管6上设有电动调节阀V5,在蓄冷泵3的进ロ管路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T2,温度传感器T2与电动调节阀V5信号连接。在空调末端支路的两端设有连通管,也称为盈亏管,在供冷泵4的入口管路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Tl与电动调节阀V4,温度传感器Tl靠近供冷泵4的入ロ,其中连通管的一端连接在温度传感器Tl与电动调节阀V4的管路上,所述连通管上安装有电动调节阀V3,电动调节阀V3、电动调节阀V4均与温度传感器Tl信号连接。本技术直接供冷式水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方法通过旁通管6的设置,由制冷主机I、蓄冷水槽2、蓄冷泵3、电动调节阀V5、电动调节阀V6、电动阀F2连接成的回路结构,在关闭电动阀Fl吋,构成蓄冷水槽2与制冷主机I的串联供冷回路,蓄冷水槽2内所蓄冷量在非电カ低谷期得到利用,以提高蓄冷水槽2的利用率。如图3所示,粗实线部分为运行回路。在蓄冷水槽2释冷运行模式下,当释放至蓄冷水槽2温度高于温度传感器Tl设定温度Tl时,此时开启蓄冷泵3和制冷主机1,开启电动调节阀V5、电动调节阀V6进行调节,关闭电动阀F1,再通过电动调节阀V5、电动调节阀V6共同调节蓄冷水槽2的出水流量,使蓄冷水槽2出水与空调末端回水混合至温度传感器T2的设定温度T2,此时混合温度T2低于空调末端5的回水温度,混合水进入制冷主机I降温至Tl,通过供冷泵4输送至空调末端5,使制冷主机I卸载至高效运行状态,提高制冷主机I的能效比。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在中国专利200710028741基础上进行创新,本技术有效地提高了蓄冷水槽的利用率,同时,通过对蓄冷水槽内的斜温层的利用,提高了制冷主机的能效。下面更详细描述工作原理I)制冷主机蓄冷エ况电动阀Fl、电动阀F2打开,制冷主机I、蓄冷泵3运行。当蓄冷水槽2蓄冷温度达到时,蓄冷结束。2)蓄冷水槽供冷エ况电动阀Fl打开,电动调节阀V3和电动调节阀V4根据供冷温度Tl进行调节,以保持恒定的供冷温度。供冷泵4根据供冷环路总供回水管的压差进行变频调节,以达到节能的效果。当蓄冷水槽2释冷至斜温层超过供冷温度Tl层面吋,该エ况停止。 3)斜温层完全利用运行エ况当蓄冷水槽释冷至斜温层超过供冷温度Tl层面,运行该模式。开启蓄冷泵3和制冷主机1,开启电动调节阀V5、电动调节阀V6进行调节,关闭电动阀F1,再通过电动调节阀V5、电动调节阀V6共同调节蓄冷水槽2的出水流量,使蓄冷水槽2出水与空调末端回水混合至温度传感器T2的设定温度T2,此时混合温度T2低于空调末端5的回水温度,混合水进入制冷主机I降温至Tl,通过供冷泵4输送至空调末端5,使制冷主机I卸载至闻效运行状态,提闻制冷主机I的能效比。权利要求1.ー种直接供冷式水蓄冷空调系统,包括制冷主机(I)、蓄冷水槽(2)、蓄冷泵(3)、供冷泵⑷和空调末端(5),制冷主机⑴的进ロ与蓄冷泵(3)的出口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接供冷式水蓄冷空调系统还包括一旁通管出),所述制冷主机(I)的出口通过管路与电动阀F2连接且经电动阀F2后分成两条支路,一条支路是由供冷泵(4)与空调末端(5)连接形成得空调末端支路,另ー支路是由电动阀Fl与蓄冷水槽(2)连接形成得蓄冷水槽支路,空调末端(5)、蓄冷水槽(2)均与蓄冷泵(3)的进ロ管路连接,在蓄冷泵(3)的进ロ管路上设有电动调节阀V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接供冷式水蓄冷空调系统,包括制冷主机(1)、蓄冷水槽(2)、蓄冷泵(3)、供冷泵(4)和空调末端(5),制冷主机(1)的进口与蓄冷泵(3)的出口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接供冷式水蓄冷空调系统还包括一旁通管(6),所述制冷主机(1)的出口通过管路与电动阀F2连接且经电动阀F2后分成两条支路,一条支路是由供冷泵(4)与空调末端(5)连接形成得空调末端支路,另一支路是由电动阀F1与蓄冷水槽(2)连接形成得蓄冷水槽支路,空调末端(5)、蓄冷水槽(2)均与蓄冷泵(3)的进口管路连接,在蓄冷泵(3)的进口管路上设有电动调节阀V6,所述旁通管(6)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电动调节阀V6与蓄冷泵(3)之间的蓄冷泵(3)的进口管路上,旁通管(6)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蓄冷水槽(2)与电动阀F1之间的管路上,在旁通管(6)上设有电动调节阀V5,在蓄冷泵(3)的进口管路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T2,温度传感器T2与电动调节阀V5信号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安,芦茂国,褚建宏,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贝龙环保热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