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任俊专利>正文

一种冰蓄冷中央空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967365 阅读:3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2 21: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冰蓄冷中央空调装置,包括用于将气态的制冷剂压缩为液态的制冷剂的压缩机,与压缩机连接的用于将压缩机流出液态的制冷剂和润滑油进行热交换而得到高温高压的液态的制冷剂和润滑油的冷凝器,与冷凝器连接的用于将高温高压的液态的制冷剂和润滑油节流为低温低压的液态的制冷剂和润滑油的膨胀阀;还包括分别与压缩机和膨胀阀连接的用于使制冷剂气液分离、并通过气态的制冷剂将润滑油回送至压缩机的气分装置,及与气分装置连接的用于蓄冰的蓄冰盘管。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得制冷剂和润滑油能及时回流至压缩机进行压缩,从而避免制冷剂和润滑油的不足而空载运行造成的烧机现象;另外还可使各分支管内的制冷剂流量均衡,从而减少结构上的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冰蓄冷中央空调装置
技术介绍
冰蓄冷空调是利用夜间低谷负荷电力制冰储存在蓄冰装置中,白天融冰将所储存冷量释放出来,减少电网高峰时段空调用电负荷及空调系统装机容量,它代表着当今世界中央空调的发展方向。冰蓄冷空调系统具有节省电费、电力设备费用与用电困扰,蓄冷空调效率高,可快速达到冷却效果,其使用寿命长,节省空调节电力设备的保养成本,降低噪乱冷水流量与循环风上减少,即水泵与空调机组运转振动及噪音降低。但现有技术中,由于空调机组到用户端的管程的增加,制冷剂在回流时由于制冷剂蒸汽凝结使得蒸汽量逐渐降低,制冷剂在回流时流速明显下降,使得凝结效果弱化,同时润滑油随液态的制冷剂从压缩机流出后较难从其他装置中回流,不能及时为压缩机补充液体氟利昂和润滑油而容易造成烧机现象。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冰蓄冷中央空调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制冷剂和润滑油从压缩机从流出后,回流困难而导致易烧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冰蓄冷中央空调装置,其中,包括用于将气态的制冷剂压缩为液态的制冷剂的压缩机,与所述压缩机连接的用于将压缩机流出液态的制冷剂和润滑油进行热交换而得到高温高压的液态的制冷剂和润滑油的冷凝器,与所述冷凝器连接的用于将高温高压的液态的制冷剂和润滑油节流为低温低压的液态的制冷剂和润滑油的膨胀阀;还包括分别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膨胀阀连接的用于使制冷剂气液分离、并通过气态的制冷剂将润滑油回送至压缩机的气分装置,及与所述气分装置连接的用于蓄冰的蓄冰盘管。所述的冰蓄冷中央空调装置,其中,所述蓄冰盘管的入口通过一低温泵与所述气分装置连接;所述蓄冰盘管的出口通过一管道将气态的制冷剂回流至所述气分装置。所述的冰蓄冷中央空调装置,其中,所述气分装置内设置有第一U型管和第二U型管,且所述第一U型管和第二U型相互交错、并垂直的设置于所述气分装置中。所述的冰蓄冷中央空调装置,其中,所述第一U型管一端与所述膨胀阀连接,所述第一U型管另一端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气分装置的顶部高度。所述的冰蓄冷中央空调装置,其中,所述第二U型管一端与所述压缩机连接,所述第二U型管另一端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气分装置的顶部高度。所述的冰蓄冷中央空调装置,其中,所述第二U型管底侧部开有至少一个用于使所述气分装置底部液态的润滑油流进所述第二U型管的回流孔。所述的冰蓄冷中央空调装置,其中,所述气分装置内还设有用于检测制冷剂液位高低的第一液位阀和第二液位阀,所述第一液位阀设置在气分装置的第一蓄冰盘管接通口处,所述第二液位阀设置在气分装置的第二蓄冰盘管接通口处,所述第一蓄冰盘管接通口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第二蓄冰盘管接通口的水平高度,所述第二液位阀安装位置高于回流孔位置。所述的冰蓄冷中央空调装置,其中,所述制冷剂为氟利昂。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冰蓄冷中央空调装置,包括用于将气态的制冷剂压缩为液态的制冷剂的压缩机,与压缩机连接的用于将压缩机流出液态的制冷剂和润滑油进行热交换而得到高温高压的液态的制冷剂和润滑油的冷凝器,与冷凝器连接的用于将高温高压的液态的制冷剂和润滑油节流为低温低压的液态的制冷剂和润滑油的膨胀阀;还包括分别与压缩机和膨胀阀连接的用于使制冷剂气液分离、并通过气态的制冷剂将润滑油回送至压缩机的气分装置,及与气分装置连接的用于蓄冰的蓄冰盘管。本专利技术使得制冷剂和润滑油能及时回流至压缩机进行压缩,从而避免制冷剂和润滑油的不足而空载运行造成的烧机现象;另外还可使各分支管内的制冷剂流量均衡,从而减少结构上的浪费。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冰蓄冷中央空调装置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冰蓄冷中央空调装置较佳实施例的气分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1、压缩机;2、冷凝器;3、膨胀阀;4、气分装置;5、蓄冰盘管;6、低温泵;41、第一U型管;42、第二U型管;43、第一蓄冰盘管接通口;44、第二蓄冰盘管接通口;45、回流孔。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冰蓄冷中央空调装置,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冰蓄冷中央空调装置,包括用于将气态的制冷剂压缩为液态的制冷剂的压缩机1,与所述压缩机1连接的用于将压缩机流出液态的制冷剂和润滑油进行热交换而得到高温高压的液态的制冷剂和润滑油的冷凝器2,与所述冷凝器2连接的用于将高温高压的液态的制冷剂和润滑油节流为低温低压的液态的制冷剂和润滑油的膨胀阀3,还包括分别与所述压缩机1和所述膨胀阀3连接的用于使制冷剂气液分离、并通过气态的制冷剂将润滑油回送至压缩机1的气分装置4,及与所述气分装置4连接的用于蓄冰的蓄冰盘管5。所述制冷剂为氟利昂,其中气分装置4和蓄冰盘管5中均存储有液态氟利昂。现有技术的中央空调装置大都是压缩机1、冷凝器2、膨胀阀3依次连接,通过多个分支管为用户制冷。但是在大型建筑物中的中央空调往往会出现分支管内没有氟利昂流过,或氟利昂分布不均匀的现象,使得有些已经设置的分支管没有氟利昂流通,而造成结构浪费。由于分支管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多余分支管数量较多又会产生的氟利昂蒸汽量降低,即氟利昂的流速降低,使得氟利昂液化凝结效果弱化,不能及时为压缩机补充液态氟利昂,从而容易造成压缩机烧机现象。同时润滑油随液态的制冷剂从压缩机流出后较难从其他装置中回流,不能及时为压缩机补充润滑油而容易造成烧机现象。本专利技术在所述压缩机1和所述膨胀阀3之间设置了一气分装置4,然后又通过一低温泵将所述气分装置4与蓄冰盘管5连接,所述蓄冰盘管5又与分支管连接为用户提供冷气。所述气分装置4可将氟利昂气体与氟利昂液态进行分离,可解决上述分支管数量较多氟利昂蒸汽无法均匀流通的问题,可使中央空调机组充分利用氟利昂及分支管。同时从压缩机1流出的润滑油在气分装置4中,可通过气态的制冷剂将润滑油回送至压缩机1,避免了压缩机1发生烧机。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气分装置4内设置有第一U型管41和第二U型管42,且所述第一U型管41和第二U型管42相互交错、并垂直的设置于所述气分装置4中。压缩机1将气态的氟利昂压缩为液态氟利昂,然后随润滑油一起送到冷凝器2热交换后成为高温高压的液态氟利昂,然后进入膨胀阀3,由于氟利昂进入膨胀阀3后空间突然增大使的氟利昂压力减小,高温高压的液态的氟利昂汽化变成低温低压的液态的氟利昂(即氟利昂蒸汽),液态的低温氟利昂将会吸收用户室内大量的热量为用户制冷。本专利技术中冰蓄冷中央空调装置则是利用昼夜用电规律,预先将市电电费较低时段的电量用来存储冷能,或者利用中央空调机组过剩的冷能进行存储,在市电需求量较大时将存储的冷能释放为人们提供冷气,节约了能源。本专利技术中蓄冰盘管5即用于蓄冰的装置,该蓄冰盘管5上可连接3000个分支管为建筑物内的用户提供冷气。但分支管设置的个数越多,冷气流过分支管越不均匀。...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冰蓄冷中央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将气态的制冷剂压缩为液态的制冷剂的压缩机,与所述压缩机连接的用于将压缩机流出液态的制冷剂和润滑油进行热交换而得到高温高压的液态的制冷剂和润滑油的冷凝器,与所述冷凝器连接的用于将高温高压的液态的制冷剂和润滑油节流为低温低压的液态的制冷剂和润滑油的膨胀阀;还包括分别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膨胀阀连接的用于使制冷剂气液分离、并通过气态的制冷剂将润滑油回送至压缩机的气分装置,及与所述气分装置连接的用于蓄冰的蓄冰盘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冰蓄冷中央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将气态的制冷剂压缩为液态的制冷剂的压缩机,与所述压缩机连接的用于将压缩机流出液态的制冷剂和润滑油进行热交换而得到高温高压的液态的制冷剂和润滑油的冷凝器,与所述冷凝器连接的用于将高温高压的液态的制冷剂和润滑油节流为低温低压的液态的制冷剂和润滑油的膨胀阀;还包括分别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膨胀阀连接的用于使制冷剂气液分离、并通过气态的制冷剂将润滑油回送至压缩机的气分装置,及与所述气分装置连接的用于蓄冰的蓄冰盘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蓄冷中央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冰盘管的入口通过一低温泵与所述气分装置连接;所述蓄冰盘管的出口通过一管道将气态的制冷剂回流至所述气分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蓄冷中央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分装置内设置有第一U型管和第二U型管,且所述第一U型管和第二U型相互交错、并垂直的设置于所述气分装置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冰蓄冷中央空调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俊
申请(专利权)人:任俊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