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连杆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45481 阅读:4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8 08: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设有导油槽的发动机连杆瓦,它包括本体(1),其特征是本体(1)的工作面与曲轴连杆径油孔对应位置处设有导油槽(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导油槽一是减小了润滑油进入摩擦付的阻力,二是润滑油进入后在该导油槽中有一定的储存,当曲轴转动时该油槽也相对连杆径径向转动,从而在该摩擦付中形成足够和稳定的油膜,提高了曲轴连杆径与连杆瓦之间的润滑性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具体地说是一种发动机连杆瓦
技术介绍
发动机的连杆瓦是连接连杆和曲轴,承载动力的关键零件,也是发动机中最重要的一对摩擦付。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该件的润滑问题,确保该对摩擦付中有稳定可靠地油膜,是确保发动机可靠、经济运行的关键。无论是单缸还是多缸发动机(柴油机,汽油机),也不论是压力方式润滑的还是飞溅方式润滑的,其润滑油都是经曲轴连杆径内腔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经曲轴连杆径上的油孔达到曲轴连杆径与连杆瓦之间实现润滑。由于连杆瓦与曲轴连杆径间的间隙很小,对于当iu闻速闻强化的发动机来讲,因承受的闻冲击力和较闻的热负荷,进入该摩擦付间的润 滑油有限,特别是当润滑油温度较高或使用的时间稍长时,润滑油的粘度相对降低,很易烧瓦和拉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有导油槽的发动机连杆瓦。本技术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其专利技术目的的,一种发动机连杆瓦,它包括本体,本体的工作面与曲轴连杆径油孔对应位置处设有导油槽。本技术所述导油槽的长度为本体弧长的20 % 30 %,深度为本体厚度的20% 40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较好的实现了专利技术目的,其结构简单,导油槽一是减小了润滑油进入摩擦付的阻力,二是润滑油进入后在该导油槽中有一定的储存,当曲轴转动时该油槽也相对连杆径径向转动,从而在该摩擦付中形成足够和稳定的油膜,提高了曲轴连杆径与连杆瓦之间的润滑性能。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A— A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由图I、图2可知,一种发动机连杆瓦,它包括本体1,本体I的工作面与曲轴连杆径油孔对应位置处设有导油槽2。本技术所述导油槽2的长度为本体I弧长的20 % 30 % (本实施例为25%),深度为本体I厚度的20 % 40 % (本实施例为30 %)。本技术在不改变其他件的结构前提下,连杆瓦上增设的导油槽2 —是使润滑油进入该摩擦付的阻力减小;二是润滑油进入后在该导油槽2中有一定的储存,当曲轴转动时该油槽也相对连杆径径向转动,从而在该摩擦付中形成足够和稳定的油膜。·权利要求1.一种发动机连杆瓦,它包括本体(I),其特征是本体(I)的工作面与曲轴连杆径油孔对应位置处设有导油槽(2)。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动机连杆瓦,其特征是所述导油槽(2)的长度为本体(I)弧长的20 % 30 %,深度为本体(I)厚度的20 % 40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设有导油槽的发动机连杆瓦,它包括本体(1),其特征是本体(1)的工作面与曲轴连杆径油孔对应位置处设有导油槽(2),本技术结构简单,导油槽一是减小了润滑油进入摩擦付的阻力,二是润滑油进入后在该导油槽中有一定的储存,当曲轴转动时该油槽也相对连杆径径向转动,从而在该摩擦付中形成足够和稳定的油膜,提高了曲轴连杆径与连杆瓦之间的润滑性能。文档编号F16C9/04GK202628772SQ20122028784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9日专利技术者刘玉清, 王胜华, 周鸣兵 申请人:益阳银源机械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连杆瓦,它包括本体(1),其特征是本体(1)的工作面与曲轴连杆径油孔对应位置处设有导油槽(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玉清王胜华周鸣兵
申请(专利权)人:益阳银源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